孟子与庄子论辩技巧的相同点

演讲与口才 2021-09-18 17:23 编辑:admin 138阅读

作为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孟子》和《庄子》巧妙地将论辩和文学结合在了一起。将《孟》《庄》散文置于先秦文学的大背景之下考察,不难发现二者在论辩艺术上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以及儒道美学思想的差异对两书作者的影响,即相同的时代背景、散文的整体发展水平使得两书在论辩风格上有不少相似之处;而不同的生活环境、人生际遇以及美学思想则又使两书呈现出各自的文学特色。 两书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论证手法灵活多变(都喜欢使用排比句、寓言等)、论证语言精妙准确、文字感染力极强,并且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现实社会。但分析之后也能发现《孟》《庄》散文的论辩艺术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即语言风格、论证方法、寓言运用以及结构条理等方面的差异。语言风格上,《孟子》具体简洁,《庄子》抽象华丽;论证方法上,《孟子》喜引经据典,《庄子》则较少为之;寓言使用上,《孟子》寓言的篇幅短小,以人为主;《庄子》寓言的篇幅较长,多以自然界的事物为主。另外,在结构条理上,两书的问答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男女授受不亲中孟子的辩论手法

例证法,即把例证作为一个前提,使逻辑推理更加严密。
儒家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要合乎礼节。但孟子认为不能只拘泥于礼节,而应视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例如拿饮食、婚姻的重要方面与礼节的轻微细节作比较,那么饮食、婚姻重于礼节。“男女授受不亲”虽是一条儒训,但孟子认为“嫂溺不援,是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