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爱与自由是什么?

演讲与口才 2023-02-10 03:16 编辑:admin 223阅读

  很高兴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来探讨家庭教育的问题,我们正处于一个“小孩不好过,家长更难为”的时代。与我们的孩提时代相比,今天的孩子要面对各种挑战和更难的成长环境。调查显示,与20年前比较,现在的小孩:学习能力下降了;情绪处理能力更差了,变得更神经质、易生气、更消沉。今天的家长:更需要卖力的工作;工作的时间更长了;各方面社会压力更大了。很多家长也有很多的委屈、烦恼、焦虑、甚至是痛苦。借此机会,我们了解一下在家庭中,我们在家庭中我们做了什么?更好的了解自己。  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父亲(生父)和一个母亲(生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无从选择的、绝对的,无从抗拒、拒绝、否定、代替或者更换。这有其他的人际关系分开看待和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所有的其他关系都是另外一种。与父母的关系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里和心灵深处,这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为了某些理由而拒绝接受父母的人,心中有很大的无力感,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自己孩子的关系也不会理想。  家长对孩子又很多责任,它们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帮助孩子培养出能力,让孩子成长后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包括照顾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在社会的地位。让孩子能够有效地照顾自己,先要帮助孩子培养出一个自我的意识:有了“我”才能对自己负责,有效的照顾自己。此外,除了帮助孩子增添能力,也必须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能操控世界,而只能在并不完美的世界里取得自己的一份成功和快乐。  首先让我们听听孩子们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孩子说:“我有时不听家长的话是因为: 

                                                  1、他们对提出的要求太高,太严,我做不到 2、他们曾经伤害过我的自尊心 3、我对他们不服气  4、我根本不相信他们说的是真话 5、我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6、他们经常打人,我反感他们  7、他们总拿我跟别的孩子比,我最不愿意听这些话 8、家长遇到不顺心的事总爱拿我们撒气,所以我生气  9、我说的话他们从来不愿意听,甚至连我解释也听不进去,所以他们说话我也不爱听了  10、所有的时间都让老师和家长支配,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觉没有时间做,我一点自己也没有,越听话越没有自由。” 听了这些话,不知大家有什么感受?  可能我们在座的都在对号入座,那我们还在疑惑,我都是为了他好啊,我舍得花钱,不休息,不去娱乐为了孩子,最后换来的是孩子不听我们的,甚至不是我们想像的,是什么让我们困扰、焦虑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家庭中的爱与自由”  爱,在家庭中,在关系中无时不刻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名词或是一个字眼,而是一股能量的流动,或多或少多是可以影响到对方的接收能力,当爱带着悄悄的意图时,就可能引发混乱和不安;当爱带着伤痕时,就可能传承一份自私;当爱变成一个获取的工具时,就会令生命失去自由。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家庭教育很重视,于是妈妈们带着天生的焦虑去寻找变形的爱,这份爱不是孩子的全部需要,有时候孩子只要一点点爱就可以点亮心灵之光。当孩子被妈妈如同狂潮般的爱浇灌的时候,就会失去生命的自由,失去快乐的情感,爱就成了重担。 

                                                3  【案例-1】  一位父亲说到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一直偷偷往他的喝水杯里放铅笔芯末想要“毒”死他的时候,一个七尺高的汉子在我面前失声痛哭,我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情景…… 【案例-2】  一个8岁孩子,在二年级就转了三回学,最后被学校强行转到特殊教育学校……漂亮、要强的妈妈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小时候人见人夸的聪明宝贝,怎么竟然会变成一个“弱智”?妈妈欲哭无泪,觉得无颜见人------她已经好几年没带孩子回过娘家了 【案例-3】  还有一位父亲,为了挽救沉迷网络的儿子,辞去了银行的优越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从网吧找儿子,劝不动就打,打急了儿子也还手,父子俩一度大打出手,连小区保安都惊动了,儿子看他的眼神,连邻居看了都觉心惊肉跳。三年来,他跑遍了全市大小每个网吧,甚至还亲手画了一幅泰州市网吧地图,看着那张皱皱巴巴磨破了边的特殊地图,我被深深震撼了,那图上的一笔一划分明是一根根扎在他心头的针啊……  看完这三个案例,不知大家有啥感触,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给问题归结原因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事情办的漂亮,归因自己聪明能干有水平;出了问题,归因他人不好或环境有问题。   那么,孩子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大家都知道,孩子丢到狼群中八年后变成狼孩。其实,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  但是,我们做为家长,是不是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一个                                                7  四、亲子关系错位  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是  主仆的关系,如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需要,(合理、不合理)。 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永远高高在上,不平等不民主。 警察和犯人的关系,如;强制、威胁、体罚、辱骂等。  经济合伙人的关系,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愿望,甚至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   而比较适宜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我以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和充电器。  五、缺少童心       孩子为什么不与你说心理话?因为许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认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不理解他,他当然不会和你说心理话。想一想如果我们10岁或17岁,我们会怎么做?    当我给中学生讲完课,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反馈表上写到:“老师,我以为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理解我们。“这样的话是不是该让我们大人反省一下我们的所作所为了?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家长的思维新区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孩子的心灵世界。   六、只问分数   单级思维使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自己或别人的身上。这种思维往往给我们自己和家人都带来极大的伤害。如: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学习?答案很简单:因为学习有痛苦,所以不爱学习。如果学习有快乐,就爱学习。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   我一个朋友的小孩跟我说: 

                                                8  我妈说上句我马上知道她要说的下句,整天就那么几句话:“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还不赶快去学习,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打那么点分还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诉你,这个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给我乖乖的补课。”我都烦死了,她越说我越不爱学。   经常有家长朋友跟我说,我儿子太懒,不爱学习。问我怎么办?我们看“懒“怎么写:心束负。心被束缚住了。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调动起来。也就是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   所以希望家长当好充电器的角色。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学习热情。   有些家长就问:充电器怎么当?怎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兴趣、爱好产生的原因是对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产生源于被肯定、被欣赏。我想问一问?大家是不是经常用肯定和赞赏的口气对待孩子呢?   7、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怀做多大的事情。清华有一名高考状元,高三时,中午从来没有睡过午觉,他利用午睡时间作数学作业,为的是在下午自习时,同学问他问题时,不必让同学等待。他不但节省了同学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锻炼了口才,扩展了解题思路。其实帮人等于帮自己。不但要培养孩子学习好,品德更要好。现在有很多孩子不知道关心别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一点小事就会发生自杀或他杀的恶性行为。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习惯的培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爱需要等待,等待不仅是等待孩子更成熟、更懂事,相对的也等待父母自己更

                                                9  成长,许多父母在恨铁不成钢之余,却忘了自己也需要成长和再教育。许多错误不合时宜的教养观念及态度,需要重新思考。诸如“我要掌握孩子”、“成功的父母是视子女的成绩表现而定”、“好父母就是把子女照顾得无微不至„„”等,都需要借着各方面的亲职信息来澄清,尤其需要更大的勇气来改变,和孩子一起来长大,共谱亲情的乐章。  • 送大家下面的话:  • 平庸的家长在说教, • 良好的家长在解惑, • 优秀的家长在示范, • 卓越的家长在启迪,  • 不称职的家长在批评、讽刺、打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