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的方法

136 2023-11-25 11:50

读诗的方法

1:了解作者背景。

2:从题目入手了解全诗意境。

3:从诗中的重点词入手。

4:结合词赏析句子。

5:了解诗人思想。

我们(现代)应该怎样读古诗?古人(古代)是怎样读的?

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精练含蓄,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诵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睿智,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那么,我们怎样读古诗呢 [ 转自铁血社区 ] 一,诵诗中句 《三国·魏志·王肃传·注》上云: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古诗言简意赅,更要多读,要熟读,要背诵.古人云: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若是平时不注重积累,如同千万里蓝天,两三缕薄云,怎能有雨下 况且,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一首诗犹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反复诵读,会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读了让人神往春天大自然沐浴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一首诗犹如一页历史的画卷,反复诵读,会再现当时社会的缩影:李白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军行》),读了把人带入古代那惊心动魄的战场;一首诗犹如一则诲人的故事,反复诵读,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读了令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油然而生.总之,学诗首先要学会吟诵,要能够熟记名诗佳句,不断厚积,为薄发储备好语料. 二,赏诗中景 古诗中有许多写景咏物的名篇,以景传情,以形传神,形象鲜明,语语如在目前,意境深远,充溢着诗情画意,可谓诗中有画. 读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就像看到一幅高挂天空,直泻而下的瀑布图;读了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就像看到一幅春天自然风光图;读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像看到西湖夏日荷池图.这些诗以景染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读时,我们可以想想诗中的景,绘绘诗中的图,感知诗的氛围和色调,体验作者描绘的情境,在境中生神,境中生意,将自己融于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达到由形入神.这样能够帮助记忆,促进理解,培养想象能力,增强审美能力. 三,悟诗中情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他认为,创作必须以情为根,即既把丰富的感情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又把它作为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不仅包含个体和群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是属于一种整体性情感----人类情感.这种人类情感,是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的.它仿佛是既可囊括苍穹,又可温存大地的宏大无比的情绪体验;它是一个谜,一个立在周围世界一切过程与事物背后的伟大的秘密.因为它是人类情感,所以读者可以感悟;因为它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表达,所以也只有让读者感悟.别人的分析再精辟,只是标签,正如陶弘景诗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古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的情感熏陶了一代代的读者.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抒发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曾勾起了多少朋友之间美好的回忆;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描述的慈母关爱子女之情,曾拨动了多少天下儿女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心弦; 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的作者对祖国热爱,对朝廷愤慨之情,曾震撼了多少爱国之士的热心.这些可谓是诗牵情起,情随波动.我们要仔细品味,披'诗'入情,真切体会作者情感,力求产生共鸣. 四,明诗中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所谓隐,也就是陆机所说的文外曲致,梅尧臣所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诗就要探究诗人作诗本意.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读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就要探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读了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就要弄清看问题要全面的思想;读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就要明白世界万物盛极必衰的道理;读了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就要学习诗人不因境遇好坏永葆高洁的品质.总之,读这些意境含蓄,哲理深邃的诗时,应仔细品鉴,把捉'意脉',寻言求意,以意逆志,充分挖掘诗中包含的道理,力求从中受到启迪. 五,用诗中语 古诗的炼字与铸句很讲究.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可以窥见一斑.学诗就要学诗的语言,要学习在语言中用诗,这样就能把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要在具体情境下学用诗.倘若平时不善于言谈的某同学在一次班级演讲比赛中居然夺魁,此时,可以用上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倘若有人不爱惜粮食,吃了半碗饭,就将剩下的扔掉,此时,可以用上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要在具体语境下学用诗.倘若自己做作业时,遇到一道难题,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某某同学走了过来,助你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你豁然开朗.此时,可以说: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三要在具体习作中学用诗.例如:写作文《找春天》,当来到小河边,看到鸭子在嬉水,可以这样写:啊!我在河里找到了春天,'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告诉我春天来了,这画龙点睛之笔,使这篇习作的中心得到了升华. 六,写诗中意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按照白居易的观点,每首诗就应该有实实在在的事.学习古诗时,可练习写主旨与诗文相同,内容与诗文相近,体裁,人称等与诗文不同的习作,在领悟诗文主旨和掌握诗文素材的基础上,学习对诗文的改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用一种全新的样式对诗文进行诠释.读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可结合自己小时看月的情景,想象作者小时观月的景象,写一篇故事.读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可抓住诗句中富有特征的景物: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展开想象,写一篇借景抒情散文.通过练习改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摸索出改写课文的方法,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 转自铁血社区 ] 七,补诗中白 言简意'丰'是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不可能像文章一样,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事情的来龙云脉,有些细节一字概括,有的甚至省略了.诗内容的跳跃性很大,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晋陆机《文赋》).因此,我们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为切入点,进行大胆补白,描述出园中春天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读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悯农》),可补春种,秋收的劳动情景,感受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劳苦和种园得果仅尝劳的辛酸,增强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这一再创造的过程可使原本比较凝练的文字趋于具体,使跳跃的内容变得连贯,进一步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培养再创作的能力. 八,仿诗中法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其实,古诗写作是有法的.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读得多了,这些规律就能逐步了解,有时也就能顺口吟上一两句.起初,应在原诗句上改:根据具体语境换上一两个词.如:为表达两人之间深情厚谊,可根据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改写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和我情;为表达小小守门员守好门的决心,可根据王昌龄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改写成:但有我方守门在,不教足球入门栏.当自己有了一定基础后,再根据情境自由吟.这样的训练不仅帮助自己学习古诗,运用古诗,而且也逐步培养自己创作诗歌的能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