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演讲,为什么不给李敖铺红地毯?
北大势利眼,只给那些政客铺呗,李敖在北大演讲里有调侃这事的
李敖自己给北大说自己不需要红地毯
北大比较实在,李敖说不要,他也就没铺。
从李敖后面的北大演讲的一些话(譬如调侃连战来北大时的红地毯)来看,他还是很在意红地毯的。
北大不是一个学术机构
人家领导都是有官位的
比校长官大的来了才铺红地毯……
炎黄二帝塑像为什么面向黄河
八旬老人20年筹资建成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图) 2007年04月19日07:18 大洋网-广州日报
炎黄二帝巨塑直接推动人王仁民
右图为庆典现场。
20年前,当王仁民在郑州黄河游览区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球华人发出建造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的倡议时,他62岁。从那一天开始,王仁民拄着一根手杖四处游说求援,八方奔走呼吁。
如今,82岁的他再次站在故地时,20年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炎黄二帝巨塑背依邙山,俯瞰大河,立足于郑州黄河之滨的向阳山上。此外,它还以其106米的高度,被当地一些媒体称为“地球第一高雕塑”,而王仁民的名字也跟炎黄巨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炎黄二帝巨塑筹建委员会主任,王仁民是炎黄巨塑从设想、设计到集资、施工的直接推动者和见证人。17日,在炎黄二帝塑像落成庆典的前夕,这位发起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过去20年间,炎黄二帝巨塑从设想到现实的路线图。
在位于河南省图书馆内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被媒体称为“黄河之子”的王仁民老先生。办公室屋子里堆满了他的作品,还有多个炎黄二帝塑像的小样,墙壁上挂着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的照片和效果图。
虽然年事已高,但82岁的王老先生思维清晰,退而不休的他不断地接着不同人从不同地方打来的电话,很有耐心。王仁民说,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忙碌了,他肯定会很不习惯。为了让炎黄二帝塑像的创意变成现实,王仁民整整奔走了20年。
创意萌生:在炎黄子孙上做文章
1987年,作为郑州市重点旅游景点的负责人,王仁民先后到新加坡和美国考察旅游项目。他说:“无论是在新加坡这个华人占主体的国家,还是在美国,我发现那里的华人都认同炎黄子孙这个概念。”这让王仁民颇为触动:能不能在炎黄子孙上做文章?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炎黄子孙是一根精神纽带,许多中国人尽管身在异乡,但拜祖、寻根的想法始终在心里。”王仁民认为。但是,如何让虚幻的文化符号找到更为现实的载体,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
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王仁民的脑海中产生了:“我要在我的景区内建造炎黄二帝的雕塑,吸引全球华人前来祭拜。”
但难题是,炎黄二帝都是历史传说中的人物,谁都没有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这该怎么办呢?
同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仁民在郑州市群众艺术馆见到了雕塑家吴树华创造的炎黄二帝雕像,问题便迎刃而解。
不过,炎黄二帝的形象是经过全国600多位专家学者5年论证10次修改而定型的。从原来的站姿改成依山而建,容貌也经过多次修改。
在王仁民自己看来,他是一个勇于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人,这也被他自己视为最重要的经验。1987年10月15日,王仁民在黄河游览区主持了兴建炎黄二帝巨塑的新闻发布会,他向全球华人发出倡议,“用花岗岩在靠近黄河桥的向阳山上建造高106米的炎黄巨像”。当时月工资只有100多元的王仁民,率先捐资500元。
一年后,炎黄二帝巨塑筹委会在北京成立,推举周谷城为会长,萧克为执行会长。
奔走廿载:如海通和尚修建乐山大佛
建造炎黄巨塑的倡议决定了随后20年王仁民的生活路线图。从那一天开始,他发挥了擅长演讲和公关的天赋,拄着一根手杖四处游说求援,八方奔走呼吁。
王仁民说:“这个工程不是国家下达的指标,而是民间发起的。那时候也不兴什么招商引资,而且我们也不想做成商业项目。”他准备向全球华人募捐来建造炎黄二帝巨像,要像当年海通和尚修建乐山大佛那样游说筹资。
自1987年倡议到1991年奠基这5年间,王仁民不顾年迈和腿脚不适,拄着拐杖,从长白山到五指山,从亚洲到北美,国内行程达6万多公里,海外行程3万多公里,作报告数千场,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推介他那建造炎黄巨塑的创意和理念。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不懈的奔走游说下,1991年5月10日,全国性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一些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同年9月12日,炎黄巨塑举行了奠基仪式。
此时距王仁民的倡议已经过了4年之久。而在炎黄二帝巨塑筹建委员会成立之初,王仁民对炎黄二帝巨塑的修建很乐观,认为用5年时间,就可以干成这件事。
资金困局:市场化运作融资1.2亿元
巨塑工程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资金。没有经费,何以言他?
其实,王仁民的倡议发布后,社会对此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头义演5天,募集捐款10多万元;美籍华人王素津从大洋彼岸寄来捐款;泰国华人马岳炳捐10万泰铢;香港的施展熊捐8.9万元港币……
王仁民估算,建造炎黄巨塑工程,最少需要5000万元,而多年来到各处“化缘”得到的还不足1000万元。
当时的王仁民给自己鼓劲。“乐山大佛搞了90年,龙门石窟搞了四百多年。对于这样一个大的文化工程,我当时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我们搞搞又停停、停停又搞搞,有了钱我就干一段,没有钱我就先停下来。”他告诉记者。
为筹集资金,王仁民想了很多办法。1992年,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了河南炎黄文化经济开发总公司,王仁民任董事长,并从省国际信托公司聘请了一位总经理,但是经营两年未赚到钱。
奠基3年后,1994年9月,炎黄二帝巨像基础工程开工,把向阳山削掉16米,打钢筋水泥桩等。至1995年年底,以山为体的巨像工程完成60%。
不过,由于资金经常断档,工程随后依然是建建停停。面对炎黄二帝巨塑停停建建的窘状,王仁民和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作出决定,将炎黄二帝巨塑的兴建任务移交给黄河风景名胜区。炎黄文化研究会只是社团,而黄河风景名胜区是经济实体。王仁民开始意识到,这么大的工程,仅靠捐资行不通,必须推向市场,无论是合资或者独资都可以。
2004年2月13日,炎黄二帝巨塑工程手续正式签字移交。同年6月,停滞多年的炎黄巨塑工程正式复工。工程移交后不久,炎黄巨塑就被列入郑州市重点建设项目。
30万,50万,100万……巨大的工程投入,没有钱几乎寸步难行。郑州市政府给的贴息政策到位了,财政划拨的资金到位了,一笔笔银行贷款到位了,黄河风景名胜区全体职工集资的500万元也到位了,可没过多久就所剩无几。
炎黄巨塑主体工程,加上一系列附属工程,仅一期下来至少需要投入1.2亿元,更多的资金从哪里来?
这时候,香港豪德国际集团出现了,表示愿意投资5000万元参与项目建设。双方很快签订了合作协议,香港公司的投资用来完成炎黄广场、祭坛和附属建筑的建设。香港豪德集团的投资属回报补偿式投资,将从门票经营中抽取一些,同时还将广场的经营开发权交给豪德集团经营30年。
地球第一高雕塑
王仁民介绍,以山体为炎黄二帝之身的巨塑,共106米高。这已超过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被当地媒体称之为“地球第一高雕塑”。
炎黄二帝巨塑依山而建,山体本身高55米,是二帝的身体,二帝头胸部分高51米。王仁民说,这个比例符合审美的要求。巨塑面向黄河,距离京广铁路黄河大桥最近处只有400米。
巨塑的设计师吴树华这样描述说:“二帝”眼长3米,鼻长8米,两张脸加在一起有1000多平方米。巨塑用掉的混凝土为7000多立方米,还用掉钢材1500多吨、花岗岩6000多立方米,相当于建造两座12层高的楼房。巨塑工程主要包括炎帝、黄帝塑像及15万平方米的炎黄广场和炎黄纪念坛,其中炎黄纪念坛是广场上的主要建筑。坛两侧、广场绿化带中设计有两座纪念馆,即华侨历史博物馆和中华姓氏博物馆。
黄河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雒国栋表示,要把该景区打造成“万里黄河第一景”。
品牌价值不可估量
王仁民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巨塑工程总共投入的资金已经达到1.2亿。面对记者提出的能否尽快收回成本、以及将来如何维护的疑问,王仁民显得很淡定。他乐观地认为,随着炎黄二帝巨塑建成,影响力增大,其品牌吸引力和价值不可估量。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门票收30元,保守计算,每天来1000个游人,就是3万元的收入,一年1000万元,5年就是5000万元。至于将来的维护费用,他认为“根本不在话下”。
王仁民认为,炎黄文化与现实最为密切的是,在当前主要是与旅游结合,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成为开发旅游的基础和名牌。炎黄文化最具优势的是寻根旅游。炎黄巨塑的落成,提升了景区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拉长了寻根经济的产业链条。
然而,单一的人文景观能否让大批海内外华人回归,寻根文化能否演变成实实在在的账面收入?国内一家网站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32.1%的网民表示“一定会”去观看炎黄巨塑,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而高达67.9%的网民表示“不会”,因为“国人已经没有这个传统了,海外华人也一样”。
昨日,总投资达1.2亿元人民币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庆典,在郑州市西北的黄河风景名胜区炎黄坛广场举行。此庆典也是“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三大主题活动之一。今日,河南省新郑市将举行拜祖大典,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其夫人参加庆典。本报记者将带来连续报道。
据了解,炎黄二帝塑像头胸由钢筋框架结构制成外壳,外壳采用花岗岩雕砌,其身部以山为体。左侧炎帝像广额淳朴、智慧慈祥,右侧黄帝像威武刚强、气宇轩昂。
因为二帝是一个很伟大的皇帝,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两者融合,更显出伟大!可能炎黄二帝和黄河有一段深刻的故事。
因为尿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