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纪录片里面有一个案例,也许能够证明翻译的起源,是这样的:
当年乘坐五月花号登陆美洲大陆的英国清教徒,在遭遇生存危机已经快活不下去的时候被一群印第安人包围了,其中一个印第安人只身走过来,竟然开口说的英语。原来这个印第安人曾经被海盗卖到欧洲当奴隶,在欧洲的时候这个印第安人学会了英语,然后这个印第安人又想办法回到了美洲大陆。后来这个印第安人成为了英国殖民者和印第安人之间的翻译。
这件事情说明,只要生活在一个语言环境里面时间足够长,是可以学会当地语言的。所以最早的翻译也有可能是由像前面的印第安人那样的角色存在,可能是一个英国传教士,也可能是一个很早就去过英国的中国人。
临时补充一段:答完问题忽然想到一点,孩子就是生下来什么都不会,然后逐渐学会一种语言的!所以关于如何学会一种语言,并不存在任何困难,可以去研究一下小孩,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经验。
关于在一个陌生语言环境里面如何学会一种语言,根据我的猜测,应该是根据情境去判断,比如你观察到,每次你帮助别人之后,别人都说thank you,那么你应该能猜到是一个礼貌用语,表示的感谢的意思,那么你在我们的语言系统里面也找到对应意思的词去翻译。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了解的词汇越来越多,也就可以通过已知的词汇来猜测新词汇的涵义,或者也可以用已知词汇和固定的语言结构来表示一些概括性的涵义,比如XX的XX是XX,然后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确认。
另外,就像题主说的,动作和手势也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通过指示不同的物品发音然后来匹配。根据一些研究表明,语言的起源是从手势发展过来的,手势能够表示的含义就很丰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扩展出语言,实际上我们经常看到在一些电影里面,遇到语言不通时也是通过各种手势和表情去演示和猜测,然后能够达成一些简单的默契。
另外,查了一下资料,现在英语至少有60万个单词,莎士比亚年代大约有14万个单词,中国和英国接触的时间答主不清楚,但是估计应该比莎士比亚的年代晚不了很久,大约在17世纪或者18世纪。
那么也就是说,中英两国在接触的时候,英语的单词很少,随着时代发展,也面临不断出现陌生新单词需要翻译的问题。同时对于英国人来说,汉语的新词语也在不断出现,也同样需要翻译。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可以变成,一套语言系统如何翻译另一套语言系统里面出现的新词语,实际上现在这个问题也仍然存在,就像很多新出现的国外的电影或者书籍或者网络用语,在翻译的时候也会面临很多的争论。这牵扯到一个语言中的特定符号在另一个语言中如何定位的问题。
另外,再扯得远一点,可以不看:)
关于语言,它并不只是一种媒介,它同时也是信息本身,一种新的词汇背后往往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绝大多数词汇在一百年前都是不存在的,这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技术进步的原因,举例来说,比如在互联网没有出现的时候,与互联网相关的所有词汇也不存在。实际上,我们因为现代化进程相比西方更晚,所以我们大量的词汇是直接从日语里面拿过来的,而日语里面的很多词汇,也是从英语里面拿过来的,比如在日语里面很多词的读音都和英语是一样的。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在学习、了解、引进一种新技术的时候,我们同时也会把相关的语言系统引进过去,但语言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我们做的,是相互的了解彼此的文化、科学、思想等,因为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没有学会这些,你的语言系统里面也没有位置去安放它们。
语言即世界,语言的边界即世界的边界:)
前面提到的故事应该来源于下面这两个纪录片其中一个:
美国:我们的故事 (豆瓣)人类:我们所有人的故事 第一季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