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英语水平,以便与外国人轻松交流?

演讲与口才 2023-03-19 06:22 编辑:admin 228阅读

在国外生活学习的时间不短了,很想笼统地说一下自己提高英语能力的心得。由于并不是语言学习方面的专家,因此在自己的经历里,主观的因素很多,只是希望人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但愿有帮助。

在国内:

(1)语言环境:

我觉得,作为一个长期身处国内的英语学习者,即使只能暂时依靠学校的英语教材、中国英语老师,还有与外教的短时间接触,也是可以对英语交流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的,不过前提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国内中小学的外语教学,在很多方面与国外的外语教学不太一样。在国内,毕竟还是中国老师多,外教的资源不够。记得刚出国的时候,跟人谈起自己以往的英语老师,外国人都感觉比较惊讶,无法想象中国人是怎么教中国人自己英语的;在国外上高中的时候,我学过一段时间的日语和德语,老师都是以所教的那门外语为母语的人,他们同时也掌握着熟练的英语,可能是自小在当地长大,或者很久以前就移民了,因此教学水平是绝对有保障的。

在国内,中国老师教中国人英语也并不是完全一无是处,毕竟作为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中国人,他们会比外教们更清楚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弱点所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英语老师一般会尝试在课上尽可能地多讲英语,这当然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营造一个以英语为主体的学习环境。问题在于,一走出课堂,学生们便没有太多的机会再去实践他们在课上所学过的内容了,所有的东西还是停留在表面上,也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纠正。

因此,在国内学习英语,如果要想做到能够与外国人轻松地交流,那么重点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为自己创建一个英语的环境,比如多用英语的模式去思考,多留意一些常见事物所对应的英文单词,多去查证某些常用说法的英语表达,同时寻求外国人的帮助,以检验和改善自己学习的成果。

(2)背记的好处:

以自己的经历平心而论,在国内,大量地背诵英语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当学习者处在一个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大环境中的时候,日常的英语输入量太少,不能让一些常用的语法和句式通过每天的听和看,而烂熟于心。

要知道,我们所学习的英语的一些固定用法,在一个真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看来,不过是最普通不过的语言习惯罢了。他们即使不懂得语法,在特定的场合下,也不会把要说的句子弄错,因为所有的内容都是被从小灌输到大的,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潜意识”,换成是我们,对汉语也应该有相同的感觉。

非常理解很多人不愿意背诵课文,特别是英语课文的想法,毕竟自己也是过来人,但是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多看多记的好处。

刚刚来到国外,当听到外国人对自己说出的那些日常用语的时候,心理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因为你会发现,他们所说的话,其实与课本上的语句,还有自己曾经背诵过的段落里的那些表达方式,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英语学习者通过背诵或熟读,达到了一定的积累量的话,那么当开始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感觉就会是像在“套用”自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只需要把脑子里储存的东西拿出来就好了。另外,这还有助于减小自己与外国人的距离感,因为他们说出来的话,你可以听懂,你说出来的话,他们也能明白。这个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原来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我们的差别也并不是那么大,与他们交流时的恐惧感自然就被一扫而光了。

需要注意的是,“多看多记”并不是要“全看全记”。这是因为,很多书籍、广播、电影,还有歌曲等等中的英语,可能并不是外国人通常使用的那种“正常的英语”。

出国以后,我曾经在一次写作文的时候用了从英文版《圣经》里面看到的一个词(具体忘了是哪一个),以前还曾专门查过那个词的含义,觉得非常高级,所以在用的时候满怀自信。结果作文被批阅之后,老师特意跑过来告诉我,说我用的那个词语非常奇怪,他们几百年前就不再用了,还问我是从哪里学来的。

很多影视节目也是一样,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和表现形式,大量的对话,乃至语法,都是经过特殊设计的。虽然外国人可以很轻松地听懂并理解,但是像这样的语言,用在日常交流里确实是很古怪的。比如《星球大战》里,尤达大师(master Yoda)所说的几乎每一句话,基本上都是定语前置,如果学他的话,人们一定会觉得你是在故意搞怪,因此不会完全理解你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愿意去理解。可以肯定的是,英语课本里所写的语句,基本上代表了外国人的正式说话习惯。

(3)词汇的使用:

另一点是词汇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我们对一个词的整体含义不是特别清楚,或者说,曾经没有见过这个词是怎么被安排在语句里的,那么我们即使明确地知道这个词的汉语翻译,也不可能会在写英语作文和交流的时候去用这个词,而是会想方设法地使用其它类似的表述来代替。反过来,如果对一个词的翻译,乃至它在各种情况下的用法都了如指掌的话,那么用上了这个词,也许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笔墨和口舌,也能让表述更加精准。

也就是说,学习单词,不仅仅是背记拼法和翻译那么简单。要能够使用一个词,必须对它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就不得不去花时间研究字典中的例句,而不是当想要在作文和谈话中表达某个意思时,把自己临时查到的词直接放进去,这样很可能无法表达自己想要的意思,甚至闹笑话。

一定要注意,“现查现用”和“不求甚解”的做法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一旦遇到严肃的情况,比如交流和考试的时候,学习者就会因为不能及时找到自己能用的词而吃亏。

还有,不要急于阅读英语报纸和期刊,因为阅读这类文献所需要的英语词汇量很大很大,学习者不仅要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还有掌握其中不少词语在各种时态和格位下的不同形式。一些英语新闻的标题也并不使用正规的语法,需要一定的理解力和联想才能完全明白。学习者可以从近现代小说入手,循序渐进,慢慢地积累自己的词汇量(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小说或者故事,都是默认使用过去时态的)。另外,不得不说,一些包含很多剧情和对话的英文电子游戏确实也很有帮助。

(4)口音和腔调:

对于英语口音的问题,我觉得,只要不是从小就在国外长大的人,是无法在说英语的时候做到完全摆脱汉语口音的影响的。即使学得再好,外国人还是可以听出来。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在模仿口音上下太大的功夫,关键是要吐字清晰,保证腔调的正确。

也就是说,要多把精力放在模仿外国人说英语的 tone,而不是 accent 上,这样才能让人知道你想说什么,说的是什么,并提高语速。英语口语的水平和能力,并不是以有多少口音来衡量的,而主要看的是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聆听者是否能够理解讲话者的意思。

提醒一下,这里也并不提倡完全忽略掉口音。如果口音很重的话,确实是会影响到交流的,比如很多印度人和新加坡人说的英语,一般语速很快,然而如果不是经常接触的话,很难完全听清他们在说什么。

话说回来,讲英语的外国人,乃至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他们的口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个人觉得,如果有意要请外教来面对面地提高英语,那么应该首选土生土长的英美之类的国家的人,后考虑来自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外教。这是因为学习英语的过程,与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能够接触到一个对自己所讲的语言知根知底的外教,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英语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习得不标准的口音。

在国外:

(1)主动交流:

身在国外学习英语的优势,显然是拥有一个更为良好的语言环境。然而,要利用好这个优势,是要抓住机会的。目前来看,海外的华人圈子中有一个常见的现象,那就是来自同一地域的人们,倾向于扎堆儿。一些人虽然出国很长时间了,但是仍然不爱与外国人接触,以至于语言水平依然很低,甚至日常交流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很多人都提到,要克服恐惧,不怕犯错,尝试多与外国人交流。下面想说一下能够做到这些的自信的来源。

首先,多数讲英语的外国人,特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人,他们的国家都是多民族的,甚至是移民国家。一般情况下,这些人很少对英语水平不高,甚至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人抱以蔑视,其中大部分人可能还很乐于帮助你。再者,当听到一句不理解的话,或者在谈话中遇到一个自己无法表达的意思的时候,实际上并不丢人,相反,应该这样去想:绝大部分外国人是根本说不了汉语的,学习者作为一个会说汉语的人,来学习英文,本身就比他们在觉悟上更高一等。况且,现在,学习者与人交谈的目的是学习语言,而不是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那么遇到不清楚的东西,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毕竟这又不是自己的母语,凭什么一上来就要什么都会说?交流的时候卡壳儿,或者无意中说错,都不是大问题,大问题是出错之后不愿意去询问和纠正,这样永远也没办法提高。

(2)在谈话中学习:

即使无所畏惧,也并不代表可以随时随地地在大街上抓住一个外国人,然后说:Hi,talk to me!交流还是要讲究一定的方法的,这样才能学到最多的东西。

首先是,要善用与同学和同事相处的时间,更多地去试用自己新学到的东西。其次,在交谈中运用上了自己新学到的单词、短语或句式之后,不要羞于适时问一下对方,他们是怎样理解你自己刚才所说的内容的。英语中的很多词汇都是一词多义,虽然直译过来差别很小,但是会分别用于不同的情况,比如 provide 和 offer。还有,一些特定的短语和句式也是分场合的,比如 can you ...?和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如果学习者一直对自己的知识不闻不问,那么便很难保证自己所了解的就一定是正确的。

另外,有一部分外国人,特别是国外的教师,在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说话时,会故意放慢语速,以保证每个人都可以明白他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外国人对你所说的英语,实际上并不是外国人与外国人自己在日常交流的时候所说的那种快速且随便的语言。对于这个问题,初学者可能一开始无法觉察到,然而当遇到课外的交流环境时,一定会因为跟不上正常的语速,还有听不出模糊的发音而吃亏。我能想到的办法是,当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完全理解那些外国人对你所说的慢速英语的时候,可以请求他们用与自己的熟人交流时所用的那种一般的语速跟你交谈,看看自己是否能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否则就要继续锻炼。

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随时学习外国人的说话习惯,不要单纯地把母语翻译过来,认为意思表达出来了,就是会说话了。比如,想买一样东西的时候,一般要对售货员说:I will take this,而不是 I want to buy this。一定要注意多用一些外国人常用的说法,真正融入到他们的语言环境中去。再比如 please 这个词,即使在汉语里我们不经常使用这种看似过于正式的礼貌用语,然而这确实是英语中的一个语言习惯,它不仅代表了涵养,也是听起来最为正常和普通的交流方式。要知道,任何两种语言都不是生来就可以完美地相互翻译的,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立的环境,只有融入,才能掌握。

还有一点,如果学习者以前从来都没有听过某个英语表达,那么在第一次听到外国人说的时候,虽然理解起来可能并不费力,但是没准儿马上就会忘记具体是怎么说的。过一段时间后,也许就很难再想起来那个意思该怎样去表达了。我觉得,应该养成随时随地做记录的习惯,把听到和看到的有用的东西用纸条或者手机记下来,不要等到过后再去尝试回想,这样长期下来,确实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烦和精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全部的英语口语说法,都对所有的外国人适用,要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来与人交流,入乡随俗。记得在国内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个来自英国的外教,她听不懂学生们说的美国英语俚语:What's up?(问好),她的反应一般只是,耸耸肩:nothing。

(3)使语言变得流利:

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从“会说”到“能说得很流利”,是一个比较难跨越的障碍,特别是对于不擅长社交,还有比较害羞的人来说。这无疑需要很多很多的积淀,当然还有一些技巧。

我个人觉得,如果可以保证长期身处以外语为主的环境之下,那么对于像国内那样,死记硬背语法就并不是必须的。这可能听起来很奇怪,但是对于想要流利地说英语的人来讲,这一条是必须尝试的。当然,这里并不是在完全否定语法的重要性,即使是外国人也是要学习语法的,不然无法应对正规的场合,比如考试和较高阶层的社交。

在日常外语输入量很大的情况下,拘泥于语法,其实只会让说话的速度放慢,甚至让人对自己说出的话感到疑惑。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讲英语的时候,是不会去想应该套用什么样的规则来组成句子的,而是将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东西自然地组成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有一个外国人十分常用的口语说法:I don't know nothing。一般根据语境来判断,这句话的意思一定是“我什么也不知道”,然而即使他们知道是错的,也并不会在乎去用:I don't know anything 这个正确的表达,因为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众人皆知的语言习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英语学习者其实比大部分外国人所掌握的语法都多。

在认为自己的知识积累已经足够的时候,可以试着摆脱从母语去翻译,还有用语法来造句的习惯,先用直觉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意思,而后再用语法来检查自己的习惯是否有错。要知道,这确实需要很多很多的练习,还有不怕说错的胆量。

再提醒一下,如果学习者长期身在国内,那么在任何时候,都千万不要忽略语法的重要性,因为国内没有可以大量输入外语的那个环境,培养语感更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要靠规则来保证语句的正确性,而不能彻底依赖于习惯和直觉。一旦放弃语法,只会把考试搞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