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一说我一些不好的事情就会变得很烦

演讲与口才 2023-03-27 09:28 编辑:admin 171阅读

为什么别人一说我一些不好的事情就会变得很烦躁?

题主说自己时常因为别人说的几句话就感觉不好受。从你的描述看来,似乎你很容易把他人的评价、看法当回事,觉得他们所作所为都是在针对你。

英文里有个对应的说法叫“take it personally”,说的也是这个现象。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些人会容易把别人说的话当回事,以及陷入这样的关系模式后,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我们会容易把别人说的话当回事?

1. 在人际关系中缺乏安全感(Sense of Insecurity)

特别容易把别人说的话当回事,可能是因为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误解、冲突或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缺乏安全感的人,对关系的认知可能会比较僵化、缺少灵活性。他们会倾向于把关系中任何一点不愉快的信号,解读为对感情本身的威胁。

他们情绪敏感的背后,可能是对自己即将被抛弃、被背叛的恐惧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已经无暇去考虑对方的话语和行为是否有其他的原因,而是进入了“战或逃”的状态,要么当场做出激烈的反应,让冲突升级,要么主动疏远对方,想要回避与对方有更多接触。

2. 自我中心(Egocentric)

总是认为其他人针对自己,也可能是自我中心导致的。自我中心倾向较为明显的人,难以接受其他人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

他们对自己和身边人的关系,往往采取一种理想化的态度,认为是朋友就不能让自己不开心,不能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或是认为自己一开始相处下来愉快融洽的人,一定是无害的、没有攻击性的。一旦事实与想象相悖,他们就会无法接受现实,陷入无助和愤怒之中,或是希望去控制对方,让关系回到想象中的样子。

怎么做才能发展更好的人际关系?

临床精神科医生Abigail Brenner指出,当我们感觉别人在针对自己时,在依照直觉做出反应行动之前,可以先对自己、对关系多一些更理性的审视。

她建议人们从以下5个方面做出思考和改善:

去关注这段关系本身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可以问问自己,你很看重和Ta的关系吗?在关系中有了心结,意味着什么呢?你一定要总是把不开心藏起来,或是在内心默默疏远Ta,来维持和平的假象吗?如果你把不舒服的感受说出来,会怎么样呢?你们的关系会有什么变化?你一定需要对方同意、理解你的每一句话,你们的关系才能继续吗?

尝试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来改变相处中的关注点。

试着去理解对方的感受、想法和想要传达的信息。Ta是不是和其他人也这样交流,而不是针对你一个人?Ta总是这样,还是之前都好好的,只不过偶尔或最近才说了让你不舒服的话?也许对方只是没有找到对的方式,来表达和沟通自己的想法;也许,Ta最近遇到了一些个人困扰,所以说话才变得没那么注意边界,变得急躁了起来;也许,你们确实都对彼此有一些不满,但是长期以来,你们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让这些不愉快的情绪浮出水面。

当我们被指责时,别太快下结论。

有时候,我们觉得他人批判、评价我们,是因为我们说了或做了什么,其实未必如此。有可能对方之所以会这样做,只是因为Ta将自己的一些观念和感受投射到了你的身上。事实上,大多数情况的确如此:那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攻击我们的人,往往是自己内心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和未被满足的诉求,从而希望控制我们、控制对话的方向。想要改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了解自己感到脆弱的点在哪里,对自己的反应有所觉察。

这样,下次再有谁说了什么,让我们陷入情绪旋涡时,我们可以有心理准备,不让自己的情绪被对方影响过多。

在你的行动和你自己之间留一些空间。

虽然看题主的描述,你没有在感到不舒服后做出冲动的行为,比如当场和对方起冲突,但你会比较快地对对方的意图做出判断。如果可以的话,先不要有这样的判断和预设,而是花一些时间,去看一看实际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对方是否跨过了你的边界?你的边界是否足够清晰?除了疏远对方,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应对目前的情况?

当你做好准备回应对方时,首先要做的,是给对方机会澄清自己。

你可以询问对方,让对方充分解释自己是怎么想的,以及Ta希望你可以怎样做。仔细倾听Ta的解释,这样你可以分辨Ta哪些原因是合理的,而哪些只是基于Ta的猜测和臆想。告诉Ta你之前因为Ta说的哪些话而有了怎样的感受。在很多情况下,对方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伤害了你的感受。另外,在你们彼此澄清、解释之后,你们也可以共同探讨,以后再遇到此类矛盾时,怎样才能更好地应对。

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关系非常亲近的朋友,也无法准确理解我们的每一句话,无法时时刻刻照顾我们的情绪。而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是有弹性的。我们要允许双方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留下足够的空间,去彼此碰撞、沟通、协调关系。

以上~

Reference:

Brenner, A. (2014). How to Stop Taking Things Personally. Psychology Today.

你觉察大学生处理人际矛盾的方法有哪些问题

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交往的特点是人与人的相互影响。人在交 往中总是拿他的所作所为和周围人的期待进行核对,从了解他们的意见、情感 、要求中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把别人的行为方式、态度、价值观念等 吸收过来纳入自己的人格组织,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个性。人总是在交往中不 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定向,使自己和他人更加相似一些。正是交往形成了人们进 行活动的共同性。一句话,一个人的人格和行为方式只有在交往中才能产生, 没有人际交往,人只能永远是一个生物的人而不能成为社会的人。

关于交往的功能,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各种不同的提法。苏联学者洛莫夫认为交往的功能分为三类:即信息沟通;思想沟通;情绪沟通。西方社会心理学家一 般认为有两种功能,即传达情报和满足个人精神需要。我们概括为以下几点。

1.信息功能

人们之间的交往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所以交往可以使人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料 ,首先在体内部的交往,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信息情报,促进师生之间、同 事、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团结和友谊。对领导来说,通过交往可以了解众 的愿望要求,态度与干劲,以及个人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等,有助于管理工 作的开展和目标、制度的制定。其次,与体外的交往可以获得大量外界信息 ,上至政策法令,下至场行情,这是个体对外界适应、生存和发展不可 缺少的条件。在今天信息社会条件下,信息不灵,就会被竞争所淘汰。

2.情绪互动功能

人们需要交往,需要人际温暖如同生物体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分一样。这种交 往与集的需要在人的需要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如果阻断同一切人交往的可能性,人 就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到似乎被这个世界所遗弃,非常痛苦。据说,美国对犯人最严厉的 惩罚是单独监禁,在几个月,几年中不让他见人影,纵使食宿不受虐待,犯人将会受到比死 更痛苦的折磨,他会因失去社交而发疯。一个人退休后整天闷在家里,不进行必要的社交活 动和信息交流,他就会感到寂寞、孤独、空虚、压抑,脑细胞会因之加快萎缩,寿命也会因 之缩短。只有在广泛的不拘一格的交往中,彼此产生情绪互动作用,人们的郁闷才能得到排 遣,感情才能得到宣泄,思想才会感到充实,精神才能得到满足,否则,将象置身于暗夜荒 郊而被孤独所吞噬。

3.人际协调功能人际交往是在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节工具

为了使体内部各个体之间行 动上的协调和默契,行动步伐和节奏的统一,为了使体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 保持协调,取得活动的效益,都需要依靠人际交往这一手段来不断取得外界环 境变化的情报。

体内部的人际交往则是形成体的、士气、风气、凝聚力,是各个体之 间协同工作所不可缺少的。充分的人际交往,能使体关系中、上下、左右和 前后之间结合紧密,把各方面的力量汇集在一起,成为统一的力量。反之,体 内部的人际交往不充分,在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误会、隔阂、矛盾和纠纷,破 坏体气氛,各人的目标不统一,行动不协调,引起体涣散。

4.自我调节功能

人的个性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与人接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交往逐 渐形成和发展的。正是交往,才使人获得社会历史经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例如大学教师通过交往获得有关 专业学术动态方面的信息,便可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科研及教学方面的内容 和方法;获得有关职称评定方面的信息,便可确定努力方向;获得学生反馈信 息,可以及时采取适应性行为以满足教学需要。

人们交往的性质、范围、密度、程度等是极其复杂的。根据我国学者近年来的 研究成果,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如下互相区别互相的十个方面。

1.口头交往与非口头交往。 口头交往即使用语言作为符系统的交往。人际交 往中,主要的大量的是口头交往,因为这种交往简便、迅速、准确,能使人 的思想很快得到交流。但是,非口头交往也经常被采用,如书信、电报、传真 等。有时两个人朝夕相处,但由于羞涩、难堪等原因,却靠书信等非口头手段 来表露心曲。地处异地的亲友,两地分居的夫妻,非口头交往便成了维系他们 感情的强有力的纽带。

2.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两个人面对面的,不通过任何媒介和中间环节进行的 交往称直接交往。一般来说,口头交往都属于直接交往,但也不尽然,如打电 话,托人转告信息,虽然都是通过口头进行的,但却是间接的。由于一个人的 活动范围有限,间接交往就显得必不可少。不然,人际关系就只能局限在一个 狭小的范围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与人的交往方式越来越朝超时空 的,以象征、符进行间接交往的方面发展。

3.定向交往和随意交往。定向交往,即交往的对象、目的都十分明确、具体 ,如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左邻右舍之间的交往。随意交往即交往的对象、 目的不明确、不具体,如公共场所的交往,大家偶尔走到一起来了,既可以倾 心相谈,也可以淡然处之。随意交往可以转化为定向交往。

4.个往与非个往。人际交往总是以个人的身份出现进行的,因此, 一般情况下人际交往都属个往。但是,需要个人参加的交往过程常常会出 现在非个性的关系体系中,如某人以某一集团代表的身份与另一集团的代表进 行交往,同时就存在两种关系:非个性关系与个性关系。作为非个性关系,他 不能违背这一集团的意图和设想;作为个性关系,他在交往中仍可体现自己独 特的个性,或幽默风趣,或机警干练,或温文尔雅,或恢宏大度。一般来说, 我们在工作中以团体名义所进行的交往多属非个往,在日常生活中个人间 所进行的交往多属个往。

5.知名交往与匿名交往。互相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为知名交往,互不认识的 人之间的交往称为匿名交往。知名交往会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少一些繁 文缛节,可以具体人具体对待,但是知名交往常常会把私人感情带到公共关系中去,给正常 工作带来困难和麻烦。匿名交往较少卷入私人感情的纠葛,较能按照规章制度给予决断。但 是匿名交往会使得罪犯容易作案和逃匿,骗子容易 行骗,一般人也容易做出平时不敢作的越轨行为,给社会管理、青少年教育等都带来了一定 困难。

6.适度交往和超度交往。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往由于双方关系的深度、 以及各自地位、个性及文化水平的限制,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这 些规范制约着交往的频度,适应这一频度的交往为适度交往,超过一定的频度即为超度交往 。除频度外还有向度(和哪些人交往)、深度(交往到什么程度 )、广度(交往的范围有多大),不同人之间的交往有不同的度。在和异性朋友交往中要准 确把握爱情和友谊的界限。在交往过程中要做到自爱而不骄傲, 尊敬别人而不流于谄媚,帮助别人而不变成恩赐,批评别人而不盛气凌人。这里都有一个“ 适度”的问题。

7.近体交往与远体交往。这里所说的近体,是指人面对面交往时的空间距离。国外学者 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不同性质的人际交往其空间距离是不一 样的。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围分为四个区:亲密区、个人区、社会区和公众区。处于 亲密区时,互相间的距离约为一英尺半,如果谈话对方少于这个 距离,要么关系十分亲密,要么双方会感到不自在。一英尺半到四英尺的距离为个人区,朋 友之间非正式接触时一般保持在这个距离。四英尺到十二英尺为 社会区,在办公室一起工作的人们总是保持这种距离交谈。十二英尺以上则是 公众区的距离。非常正式的公开讲话,或者人们之间极生硬的谈话往往保持这 个距离。当然,交往者的距离与个体的社会地位,彼此双方的关系以及不同民 族的传统和文化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8.积极交往与消极交往。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双方的态度都很积极,双方都把 对方当作知音,都有加深了解、倾吐衷肠的强烈渴求。但是,有一种情况是一 方积极,另一方不积极,如到商店购物时,为了挑到一件称心如意的商品,你 对售货员非常谦恭、客气,可她对你却冷若冰霜、爱理不理。还有一种情况是 ,双方对交往都持一种消极态度,但由于工作或生活需要却又不得不进行交往。

除了交往态度,交往的性质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那些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和 个性形成,有利于人的进步和事业的成功,能增进团结和友谊,使人愉快和欢 乐的交往都是积极交往。反之为消极交往。我们要发展积极的人际交往。

9.奢华交往与淡泊交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交往,首 先是思想上的沟通,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互通有无主要也是为这一目标服 务的。由于受不正之风的影响,有些人在交往中兴起一种奢华之风,动辄盛宴 招待,厚礼相赠,使人际间的交往染上了一股铜臭气。有的人在交往中奢华并 非出于自愿,而是由于淡泊无以成事,不得已痛而为之。奢华交往与行贿受贿 往往紧密相连,因为两人关系真正好,用不着奢华,关系一般无所求时,没必 要奢华。我们提倡交往中淡泊自守、平等相待。

10.两人交往和多人交往。人数多对人际交往也可有很大影响。两人交往具 有依赖性、对等性,相互间易于保密,一些问题也易混淆。倘若再多一个人, 变成三人的话,人际关系由原来的一重变成三重,对等关系被破坏,情况就变 得复杂起来。倘若四个、五个或更多的人同时进行交往,人际关系就会复杂得 多,有人在其间起中介和联结作用,有人起和离间作用。现代社会是个无 限广泛的社会,人们的交往一般不限于两人之间,但两人交往却是人际关 系最基本的结构。

除了客观环境、个人地位、生态 距离等因素会影响人际交往的进行外,还有以 下几种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感知。

1.第一印象 ?

人们初次见面时产生的印象称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对人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解释,有先入 为主的作用。人们初次相遇,总要首先观察对方的衣着、相貌、举 止及其它可察觉到的动作反应,然后根据观察到的印象对对方作出一个初步的 评价,虽然第一印象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有限的、表面的观察资料所得出来的,但由于它 的新异性和双方鲜明的情绪色彩,却能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 烙印。第一印象有时和一个人的气质相吻合,有时和一个人的气质大相径庭。不同的人会对 同一个人产生不同的第一印象,如对一个蓄长发留胡须的男青年 ,有的人认为他流里流气,有的人却觉得他很时髦,很“派”。因此,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 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要把第一印象作为一种信息储存在脑子 里,且慢对一个人作出什么结论,要想对一个人理解得准确,有待于交往的进 一步深化。“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仍不失为一个真理。同时,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应该努力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美国学者伦纳德・曾宁博士在他所著的《接触: 头四分钟》一书中指出,交接新认识的人时,头四 分钟至关重要。为了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他认为交接新朋友时,起码要 高度集中精神四分钟,而不应一面与对方交谈,一面东张西望,或另有所思, 或不断匆匆改变话题,致使对方不悦。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 响。因此,每个教师都要善于进行第一印象的管理,力求一开始 就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或概面效应。这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人产生了良好印象 或不良印象后便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很好或一切都很差, 形成了某种成见,好象月晕一样,把月亮的光扩大化了。产生晕轮效应是由于 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有关对方信息资料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成见 效应往往会影响到人们的相互交往。如在一个集体里,当你对某人印象好时就 觉得他处处顺眼,“爱屋及乌”,甚至他的缺点错误也会觉得可爱;当你对某 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他处处不顺眼,“憎人及物”,对其优点成绩也视而不 见。这种心理状态必然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3.社会刻板印象

是指由于受社会影响,对于某个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 叫定型化效应。一般来说,定型的产生是以过去有限的经验为基础,源于对人 的体归类。如在人们脑子里,知识分子书生气十足,工人粗犷豪放,会计师 都精打细算的,教授必然白发苍苍。方下巴是坚强意志的标志,宽大的前额象 征智慧,胖人心地善良,厚嘴唇则忠厚老实等等。

社会刻板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有利有弊。一方面,它会导致在认识别人过程中的某种 程度的简化,有助于人们对他人作概括的了解;另方面,倘若在非本质方面作 出概括而忽视了人的个别差异,就会形成偏见,作出错误的判断。 ?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克服上述心理偏见,要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历史地观 察了解一个人,要加强相互间的交往,提高对人对事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 提高交往的水平。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类型 ?

大学生在校四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生活在集体中,因此,人际交往是复杂多 样的。交往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

直接交往一般为运用人类交际手段(生动的语言,面部表情或体态表情)“面 对面”的自然心理接触,具有迅速而又清楚的反馈系统。

间接交往一般为借助于书面言语,大众传播或技术设备所进行的充分的心理接 触,其反馈有一定困难,而且在时间上比较缓慢。

不论是直接交往或间接交往又可细分为个体间的相互交往,体间的相互交往 ,个体与体间的交往等三种类型。 ?在个体间相互交往过程中,又可细分为以情绪情感为中介的特定个体间的相互 交往和与偶集中某一个体的一般交往。 ?

二、大学生交往的方式 ?

大学生相互交往的方式,随着他们社会交往内容的扩展,范围的拓宽,从单一 向多样化发展。目前,大学生交往的方式有学习、聊天、通信、参加文娱体育 活动、郊游、联欢玩耍、各种沙龙聚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军训等等。

1.学习。学习活动是大学生交往的主要方式,它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上的双 方应答,自习中的互相帮助,作出练习和实习活动中相互鼓励以及对优异成绩追求中的竞争 表现出来。这些以学习为核心的活动往往被一些人排除在大学生 社会交往的方式之外,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是以学习为中心的, 是包括了学习在内的全部大学生生活的。

2.沙龙聚会。沙龙聚会是近年来在高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活泼的大学生相互 交往方式。大多数沙龙都有一定的主题,有的叫文艺沙龙,有的叫改革沙龙。 通过沙龙活动,彼此在思想上或情感上获得理解和沟通。也有些沙龙没有恒定主题,而以某 种时尚的饮料为手段,成为一些非正式团体成员和好友交往的好方式。

在大学生活中还有一种更常见的沙龙,这就是宿舍聊天。宿舍聊天无论是所聊 的内容,所聊的时间以及对大学生彼此间的影响程度,不亚于任何一种沙龙。 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会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恋爱观和时髦是它的 两个永恒的主题。

3.文娱体育活动。这是一种大学生经常性的社会交往方式。文体活动 的内容很广泛,各种球、棋、书、画活动,各种舞会和咏活动、郊游、联欢等等。

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一种交往方式,除了大学生内部的相互交往,更 多的是大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的相互交往。例如,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与部队官 兵发生相互作用,是让大学生了解军旅生活,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一种好方式。通过下工 厂、农村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并受到他 们良好品质的感染与熏陶。?

5.通信。通信方式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信息沟通的一种常用 手段,它可以扩大人们交往的范围,使间接的人际关系不断持续下去。

1.交往动机的迫切性

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增强,使其急于让他人了解和承 认自己,期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关心和尊重,同时,大学生也有急于了解社会 和他人的强烈愿望。他们普遍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友谊。特别是大学新生,由于 环境的改变,首次离开家庭,使他们产生孤独感,为摆脱孤独,他们急于与人 交往。在交往中十分注重情感的交流,有时甚至以感情代替理智,例如一大学 生仅仅因为同乡被人欺负而大打出手。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交往获取更多的 知识信息,拥有行为的参照对象。

2.交往的对象以同龄人为主

大学生重视同龄人之间横向交往,由于成人感和性增强,忽视非同龄人之 间的纵向交往,造成所谓的“代沟”心理定势。一项调查表明当遇到有趣的事 或烦闷、苦恼的事首先告诉的人是同伴的大学生高达76.6%,初中一年级 为61.6%,小学二年级为54.4%。大学生喜欢与同龄人交往的原因是 因为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有更多的相似之处,有共同的理想、爱好,能相互 理解和帮助,可共同探讨人生,分担忧乐。

3.交往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

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交往的内容十分丰富。内容涉及、 经济、文学、艺术、体育、学习、娱乐、个人情感等广泛领域。不仅在本系、 本专业内交往,还与外系、外专业的人交往。交往形式多样,除了书面语言, 口头语言形式,还注重非语言交往形式,例如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 态、声调、礼物、衣饰等来交流思想情感。

4.交往的标准。

最重视的是个性品质,其中以“真诚”为首位。据调查表明 ,大多数大学生把“诚实坦率”(.8%)和“品德高尚”(60.5% )作为选择朋友的首要标准;其次是“聪明、才华和富于创造精神”(43. 9%),第三是性格方面的特点如“尊重别人”、“重友谊”、“兴趣广泛” 、“助人为乐”、“风趣幽默”等。大学生对“人缘型”(人缘好,讨人喜欢 )的学生和“嫌弃型”(人缘差,令人讨厌)的学生评价往往以个性特征为依 据。认为“人缘型”学生主要是尊重、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 ;热心班级集体活动,工作负责任,持重,有耐心,忠厚老实;热情开朗,待 人真诚等。而“嫌弃型”的学生则具有相反品性。 ?

四、大学生的三类朋友圈

大学生的朋友圈主要有三类:地缘圈,业缘圈和趣缘圈。

1.地缘圈。地缘圈主要指大学生中以地域异同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圈 ,他是大 学生人际关系中一种主要的关系。因为地缘的先赋特征,尽管他们原来互不相 识,但由于一种相对共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刚入大学时由于语言相近,使地缘 相近的同学间很快交成朋友。 ?在地缘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同乡会。同乡会在不同的城和院校,分为不 同的层次,其中以文科和综合性重点大学为盛。此外还有以某中学为核心的校友会。

地缘型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取决于三个变量:第一,关系的密切程度与地域的 远近有关。地域越小,关系越密切,他们彼此间共同的东西越多;第二,与他们所处的生活 环境有关,乡情随离开家乡的远近而增减,与所处的地域大小成 正比;第三,与专业异同有关,一般专业较近的同乡间关系更密切些,因为增 加了一层业缘关系。

地缘圈能满足交友需要,有助于交流信息促进合作,互相帮助,但在参与大体活动时, 地缘圈易形成小邦派。在处理同乡与他人关系时,也易感情用事。 因此,在大学中要适当引导,并加以必要的控制。

2.业缘圈。业缘圈是以所学专业为纽带形成的人际关系圈。这种业缘圈有不 同层次,其中以师生关系,同班同学为核心。师生关系圈的亲密程度受到下列 三个因素的制约:第一,教师的知识量,学生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第二,师 生间的教学协调,这包括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现在大学生喜欢既能体现学习中的公平竞争 而又不使学生为难的教师。第三,情感认同。大学生喜欢那些敢 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眼光,和学生有一定专业外的共同语言的教师。

同班同学较师生关系更为密切。因为他们天天在一起共同生活了若干年,而 且今后要么成为业务合作的好伙伴,要么成为竞争对手,这种关系一直会维系 到终生。因此,大学生的同班同学圈是大学生的第一关系圈。

业缘圈有四个特点:第一,是后天获取性。大学生业缘圈是在后天学习专业知识中形成的 。第二,以专业为纽带。第三,相对稳定性。他们无论在大学阶段或在今后的工作中,都有 可能保持相同或相近的职业。第四,合作性与竞争性 。同一专业的同学会因为攻克共同的专业课题而协力合作,形成所谓的科学共 同体,同时,由于他们在共同的专业圈中从事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因此,谁先 有所发明,就要通过竞争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