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演讲与口才 2023-06-24 13:12 编辑:admin 206阅读

一、新时代如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不是

唐宋时期应该是第三次融合。

第一次

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第二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第三次】

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项计划

民族融合形式 :

1、民族迁徙:

2、联合斗争:

3、友好交往: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5、“和亲”“会盟”政策促进民族融合:

6、边境贸易促进民族融合。辽宋夏金之间设立的榷场,明朝与鞑靼设立的互市。

7、“册封”政策促进民族融合:

8、行政管辖促进民族融合。

9、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促进民族融合。

10、抵御外国异族入侵和平定叛乱,促进民族融合。

11、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

12、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我认为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金成公主嫁与尺带珠丹、细君公主入藏等。千百年来,王昭君出塞和亲,成为民族交流交融、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在生前死后都得到公认和尊崇。

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法论意蕴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自我完善发展的强大推力。从历史上看,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在每一次深度的交往交流交融后,都会产生更加强大的、比原来的民族更加优秀的群体,其结果都是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一是经济的交流发展。驴、骡,小麦都是由少数民族经西亚传入中原的,玉米、高梁(也是由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而游牧民族生活必需品则全部来自中原地区。中原的粮、丝、茶与游牧民族、渔猎民族的肉类、奶类、油类等产品,构成整个中华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产品。这种经济上相互补充,互相依存的兼容性,必然形成经济上的民族亲合力,由此而产生政治上的凝聚力。

二是科学文化的进步。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辽南语、燕京语与通古斯语等语系的相互冲击、吸收和锤炼。汉字也吸收了不同民族文字和宗教文化的内容。各民族通过文化及科学上的相互交流和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三是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汉族的菜肴制作方法和以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逐步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同样由周边民族地区传来的磨面技术、烧酒制作技术也被汉族充分利用并得到了发展,从而丰富了各自的饮食文化。中原地区的砖、瓦结构的建筑已被几乎所有的民族接受并付诸实施,而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床、桌、椅等,又被各民族所喜爱并广泛使用。

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念首次提出于多少年

这两个说法都不准确。勉强二选一的话则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北方少数民族也有南下参与竞争的,并且基本都融合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由于西晋“八王之乱”,极度淘空了中原王朝的国力。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南下,并纷纷建立政权。

如鲜卑族的北魏(还有东魏西魏)、羯族的后赵、茋人的前秦等,这些政权有的极度野蛮,如羯族的赵政权,后来被汉族人民灭掉了,羯族做为中国古代曾经称雄一时的民族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其他的如鲜卑族、匃奴等则大都融合进中华民族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什么是前提和基础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主要内容要做到“六个相互”,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让大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

加强民族团结的唯一正确途径是:

一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站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高度,适应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对未来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部署。事关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