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机抒,独出心裁”。“我见德忠之字,览其总貌,但觉字势 雄距傲岸 字如其人,巍然丈夫气概 生机勃勃。其实细加把玩,亦不乏莞尔嫣然之妙,其隶篆皆有斜倚,转侧之姿,时而浅笑,小露逸趣,其草书于奔放挥洒之余,有时也略展俏丽,可见德忠之心于忙莽莽之中自有纤纤情在。”
德忠贤弟已近花甲,其字尚有如此朝气,是令人艳羡处,望能永葆。所谓“人书俱老”者,是“老到”之老,而不是“横秋”“垂暮”“老迈”之老。深望贤弟不负欣赏者的希望。
王玉池
邹德忠先生的书法是盛唐气象,我很同意,比较大方,很大气。这个与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氛相应。的确像汉唐。
邹德忠先生的书法很雄茂,像汉代艺术,鲁迅先生评价汉代艺术深沉雄大。唐代也是这样,像颜真卿的字,范文澜先生称赞他是“方严正大”,我觉得很准确。
邹德忠先生是书如其人,他是厚道的人,另外他理论钻研,我觉得也是有相当深度。
谷溪
我看了邹德忠德书法集,我主要从这二点:一个是做人,一个是从艺,都要把握一个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在书法上取得一定的成就。
林岫
我认为邹德忠的书法艺术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多方面探索,他主攻隶书,行草书写得也非常可观,有的超过隶书。二者皆可观,他从多方面丰富自己积淀成自己的青藏高原。第二个特色是他强调抒情性,很自然,很适度,随意挥洒,不造作,这是非常可贵。
北京艺术界圈里有一种说法,如果搞展览出书得有三气:一是要才气,看是否真有才华,二是财气,没有资金不行,第三、要真心诚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人家评头论足,要有点真气,另外还应该有点人气,就是人缘,随缘是福,是跟艺术界的朋友的交流、交往。邹德忠这几个方面都比较得力。
耿直、忠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邹德忠从艺和为人有真气,应该先让恭敬三分。
张飚
第一点:邹德忠的书法很有感染力。第二点:艺术要百花齐放,但要有一个为主,符合提倡多元化、弘扬主旋律的要求,邹德忠的书法有很深的传统功力,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是书法的主旋律。
张铁英
我认为邹老师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短短十几年就成为当代最具知名度的大书法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第二是脚踏实地,勤奋执著的实践精神;第三是勇攀高峰,登山不止的高远志向。
赵立凡
老邹的书法艺术应该说是继承发扬这个传统书法艺术比较好的一位书法艺术家。他的书法我直观感觉质朴、浑厚、藏秀、大气,让人感觉为之一震。
杨悦浦
很有朝气,非常勤奋,非常博学。他临帖、读帖的功夫做的比较深,因为有的字的结体,他吸取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是很值得称赞的。
王学仲
他能分析总结现代人学习汉碑的得失,方法大体上是保持汉碑的雍容方正,然后吸取简牍书中活泼笔致,加强隶书的灵动和抒情性,依我看来,德忠以中长医魏碑意态取势,吸收了一定的赵之谦,出现了不少方笔的波磔,做到以奇求正,以巧寓拙之致。
冯亦悟
题邹德忠书法集诗二首
一
书宗汉魏见雄强,行草精到近二五。
信是强人挥大笔,一编在手足珍藏。
二
披览全书乐趣生,畅观篆隶与真行。
从知尽是精心作,伫望风传播令名。
陈祖范
驱龙蛇奔驰腕底。邹德忠书家作隶书奇诡姿肆,暗融秦篆、汉简于一冶,若好花据枝,蔚为异精,且其挥笔如铁画银钩不可仿佛。李蔗民
其隶书风情独标,别开生面,雄伟中含姿媚,厚重中寓劲秀;用笔精熟丰厚,提按顿挫,和律中节,纵横畅酣,结字如峰峙塔矗,扶疏浓郁,自我作古,创以粘结法,使其隶书如金文之熔铸,如石刻之斑谰,块面映照,点线相和,极具视觉冲击力与构成张力。成为卓荦不群的“邹家群”。
邹德忠先生视深入传统为书艺之“大道正途”,他以自强不息的求索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慎言创新、执意深入传统”,这正是其成功的基石之一。
付京生
他的书法是美的艺术,但更是修炼心灵的载体,是用心灵、用情感、用热血浇灌的精神图腾。
他一贯认为,鲁迅曾说过的汉字具有的“意美”“音美”“形美”这三美,在“用笔之妙”的作用下,章法构成的作用下,会构成一种巨大地撞击人心灵的艺术张力,而他自己的书法,以正是在汉字的“意美”“音美”“形美”以用“用笔之妙”的共同作用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朱京生
他融汉碑的端庄、汉简的率意、篆书的古奥、魏碑的刚健而为一。如此书写来的书法、点的形态、线的质感和结的象貌都与以往拉开了距离,形成古奥清奇、醇厚率逸的独家风貌。
他的行书则更多的展示了他的另一个侧面,即充溢的才情和潇洒的文人气质。他的行草师法二王、张旭、怀素一系,点画精到,骨肉亭匀,出规入矩,且又挥运自如,重师承讲法度,但又不妨碍其情感的流露,达到性道一体,心与理一之境。
陈方既
观赏邹德忠书法艺术,发现他不仅四体皆能,而且更擅长并且具有特色的则是隶书。他没有囿于明清以来大多数人以偏概全的学隶的经验,他自觉将碑石之体与简帛之体的界限打破,既据碑石上的体势,又取帛上的笔意,从而对汉隶有了全局的学习继承。他不仅以统观的眼光审视汉隶,而且笔下还有帖学修养的流露。即他充分地发挥书写工具的性能,突出了一个“写”字。
他的书法艺术,既然得自古人,又分明是他自己。既是以审美眼光和创变勇气,又充分利用了新近的发现,从而取得了既源碑石、简帛又不同于碑石、简帛,既从正反两方面参照了前人写隶书的经验,又有前人所不曾具有的气息与面目。这是名副共实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