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古诗的表达技巧

78 2023-11-09 17:36

如何赏析古诗的表达技巧

一、古诗词赏析方法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蚂衫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要害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

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枯简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没物裤、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

崔颢、苏轼、)

表达技巧也称艺术特色.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毕歼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书愤》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宽迅将渴求慰手巧冲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反衬 烘托 用典 (说诸葛亮 和其他一哥们的塞上长城)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

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①触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结情(情→景)

③缘情布景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⑤景略情在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2、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衫拿拆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

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

1、点染 2、曲直 3、隐显 4、移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1、虚实结合

“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①相反相成

②相辅相成

(4)“虚”与联想或枣、想象

2、动静结合

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4、细节描写

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7、白描

8、疏密

9、诗中有画:

二、议论

三、记叙

修辞手法

一、比喻 四、借代 七、设问

二、比拟 五、夸张 八、反问

三、双关 六、对偶 九、互文

十、列锦

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2、简远美。3、含蓄美。

十一、迭字

表 现手法

一、象征:

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与夸张

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

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敏袜

三、抑扬

1、欲扬先抑

2、欲抑先扬

(三)相关范畴——褒贬

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

四、衬托

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五、对比

1、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2、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它们的目的不同 (2)修辞作用不同

五、渲染

六、用典

(三)类别

1、 内容类型:

(1)用语 (2)用事

①引用神话故事。

②运用历史故事。

2、方式类型

(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

(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四)常见常用典故

七、照应

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九、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十、离合

十一、蒙太奇

第四节 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三、结构对比:

四、卒章显志

表达技巧诸概念辨析

一、关于表达方式

二、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二)表现手法

(三)区别与联系

1、联系

2、区别:

(1)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2)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3、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三、关于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在解题时,手法与艺术手法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

(二)手法与艺术手法在外延上不仅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包括具体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也就是说,描写、抒情等不是手法,也不是艺术手法,但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诸如“侧面描写”“白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描写、抒情方式就是手法或艺术手法了。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谋篇布局、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塑造形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等方而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鉴赏,即对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感受、理解、鉴定和欣赏,并作出自己的评判。

2.选择题。给出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若干选项,要求选出鉴赏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有时也采用多选的形式。这种题型通常与其他考点一起考查。

3.填空题。要求填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或作用。

在平时的学习和圳练过程中,要注意理解、总结和归纳古代诗歌常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只有把占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的条日和作用熟记于心,做题时才能做到准确迁移。例如,【2010·浙江卷】考查的是王州埋没安石的《定林》,其第一小题是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只要平时在诗歌的修辞手法方面做了充足的储备,并准确地运用迁移的方法,孰不难看出诗句中的五和月运用的是拟人手法,都是以人写物.赋予了五和月以人的情感。

诗歌的表达技巧在设题和答题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平时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总液槐结这些规律,并进一步归纳出基本的答题模式。这样,考试时就可套用模式,从而省时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写出了意象(特点).表现(抒发、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的作用。例如,【2010·山东卷】考查的是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其第一小题是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解答此题时,就可以套用 上述的基本答题模式;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风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册纳悲愤情怀。

审清题干要求,精心设计答案

试题中有关诗歌表达技巧的设问是多种多样的,做题时要仔细审题,明确问的是是什么,是为什么,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解答时要根据问题作答。作答时也要尽可能地使用诗歌的原字原词.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稍微加以改造(即意释),同时要适当使用鉴赏术语,力求语言准确、优美、生动。例如,【2010·全国卷I】考查的是刘孝绰的《咏索蝶诗》,其第二小题第二问是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题干的要求是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未要求分析为什么。因此,做题时只要答出托物言志就可以得分。再如,【2010·天津卷】考查的是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同一首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一般情况下也有多种。因此,在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立足于全篇,从整体上把握,要弄明白全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哪此又是主要的;要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于法等多个角度明确所运用的表i^技巧。这样.在做题时,才会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例如.【2010·安徽卷】考查的是杜甫的《岁暮》,其第一小题是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仔细分析全诗,可以看出本诗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叙进、捕写;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直抒胸臆;在修辞手法上,运用了借代、用典等,表述时根据题甘要求抓住最重要的点解答即可。考点分析考点一:表达方式

所谓表达方式,就是为了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于段。诗歌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足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说明般不用。

考点二:表现手法

所谓表现手法,是指诗人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等。

考点三:修辞手法

所谓修辞手法,就是诗人为了使表达收到准确并具有感染力的效果而运用的语言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古代诗歌常川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

感、对偶、排比等。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

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①触景生情(景→情)

②以景结情(情→景)

③缘情布景

④寓情于景(有景无情)

⑤景略情在

(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①以乐景写乐情

②以哀景写哀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④以哀景写乐情

2、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衫拿拆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3、借事抒情(用典故)

直接与间接抒情的相关范畴

1、点染 2、曲直 3、隐显 4、移情

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1、虚实结合

“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景之境。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①相反相成

②相辅相成

(4)“虚”与联想、想象

2、动静结合

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4、细节描写

5、色彩的渲染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7、白描

8、疏密

9、诗中有画:

二、议论

三、记叙

修辞手法

一、比喻 四、借代 七、设问

二、比拟 五、夸张 八、反问

三、双关 六、对偶 九、互文

十、列锦

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2、简远美。3、含蓄美。

十一、迭字

表 现手法

一、象征:

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二、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与夸张

联想、想象与浪漫主义

特别提醒——勿泛化使用

三、抑扬

1、欲扬先抑

2、欲抑先扬

(三)相关范畴——褒贬

1、似贬实褒 2、似褒实贬

四、衬托

1、性质分类

(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2、内容分类:

(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

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

五、对比

1、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2、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它们的目的不同 (2)修辞作用不同

五、渲染

六、用典

(三)类别

1、 内容类型:

(1)用语 (2)用事

①引用神话故事。

②运用历史故事。

2、方式类型

(1)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

(3)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四)常见常用典故

七、照应

八、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九、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十、离合

十一、蒙太奇

第四节 结构模式

一、层层敏袜渲染、铺垫

二、伏笔、照应

三、结构对比:

四、卒章显志

表达技巧诸概念辨析

一、关于表达方式

二、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二)表现手法

(三)区别与联系

1、联系

2、区别:

(1)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2)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3、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三、关于手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在解题时,手法与艺术手法内或枣涵与外延基本相同。

(二)手法与艺术手法在外延上不仅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包括具体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也就是说,描写、抒情等不是手法,也不是艺术手法,但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诸如“侧面描写”“白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体的描写、抒情方式就是手法或艺术手法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