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可以说成是文章的写作顺序吗?
总:就是中心意思.想表达的一层意 思 分:分层叙述 总体来说就是表示总叙和分述的关 系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是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解析 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开头提出论点 (开门见山),中间若干分论点,结尾 总括论点(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 申),而几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 系、层递关系、对比关系等等,但不能 是包含关系或交叉关系.总分总是 议论文常用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还有 总分、分总、分总分等几种变式.总述先是一个短小的开头,或是下文分 述内容的起因,或是下文分述内容的总 说,一般用概括的语言表现.接下去就 是分说,分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并列式 的分说,彼此之间互相并列,没有明显 的时间推移痕迹,如一个人的几个不同 侧面,一件事的几个方面,同一中心下 的几件不同的事.二是连贯式的分说,彼此之间有比较明显的时间推移,如事 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连续几天内的不同 事情等.不管是哪种形式,都由一个个 片断组成,短小精悍,各自独立又服从 于同一条主线.分说的几个片断之间,可用小标题表示,又可用空格显示,也 可像普通分段那样,但有较明显的跳跃 性.文章的结尾,又是总说,可以是开 头呼应,也可以作总结性结尾.总分法不仅存在于句子与句子之间 的关系,而且也存在于段与段之间的关 系.总分法又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让 我们先来看《放风筝》(五册)中一段 话: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 了.那金黄色的“小蜜蜂”翘着两只绿色 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那 鲜红色的“大金鱼”,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在水里游.还有那精致的“小卫 星”,闪着金光,仿佛在宇宙中飞行…… 这段话第一句总的写风筝“越来越 多”,很“热闹”,然后第二、三、四句具 体写了三种风筝放飞的情景,显然这前 后构成了先总后分的关系.再如下一段 话:“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 以制画笔,皮可以制作衣服.松鼠真是 一种既可爱又有用的小动物.”则是先 分后总的关系.还有一种方式便是先总 再分后总,比如《太阳》末段.分类总分结构又分为3种:并列、对 比、层进.(以坚强为例)A并列:有4 种:
(1)坚强是××(2)坚强能够 ××(3)我们坚强,是因为××(4)要 做到坚强,我们应该×× B对比:先正后 反.先说坚强有什么好处,然后中间过 渡(然而……),再说不坚强有什么坏 处,最后总结 C层进(这种比较讨好,既有话写,又显得思想比较有深度):坚强是什么——为什么要坚强——要坚 强就要怎么做——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 义范
二、“总分总”的表达
【0624读书感悟】2276-李小罐
《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托
昨天因为搬家整理,给自己放了一个假,没有读书和写感悟,今天翻开了一本新的书――《金字塔原理》。
学生时代写作文写论文,老师都会让我们模败茄“总旦察分总”,在我们日常的逻辑中,也要锻炼这样的表达方式。
总分总的表达方式――开篇表明观点,让对方的思维知道你的观点是什么,然后你按某个顺序举出你的事例、故事、论据……枯腔等等,来证明你的观点,也让对方在你的论述中对你的观点进行判断,最后重申你的观点,让对方的思维更加明确。
书里举了个例子,当我们要表达“现在留长胡子的男人已经成了潮流”的时候,对别人就不能用时间顺序的表述来讲述。你不能说,“我上周去了苏黎世,在一家上世纪开的咖啡厅里,看到了很多留长胡子的男人,后来我去了纽约,你都看不到不留长胡子的人了,再后来我又去了伦敦,发现伦敦也变成了这样”――对方听下来就会很迷茫,不知道你是在讲述你的游记,还是对城市进行比较,亦或是带着对留长胡子的偏见?
你应该说“我最近发现留长胡子成了一种潮流,我去了苏黎世……去了纽约……去了伦敦……真的都很少有不留长胡子的人了,真的成了一种流行”,这样对方就很能理解你的内容。
如果你在生活中看到对方一脸迷茫的面对滔滔不绝的你,或许你该想想你的表达方式是不是很没有逻辑呢?
三、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第1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并哗?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6、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缓尘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7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8、本段扣住扰蔽禅“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10、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二)
读课文“物候观测使用.农业更大的丰收.”这部分回答问题
1、找出选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2、 选文中说“那年春初种的花生受到低温损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选文“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呢?”在文中有何作用?
4、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这些因素的?
5、根据选文概括物候学研究的几点意义.
6、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至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7、、自己收集几则民间谚语,反映大自然的物候现象方面的,写在下面.
(三)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 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6、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 ;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
7、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8、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1)次第,一个接一个.
(2)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二)
(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 去来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4)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
(6)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逻辑顺序
(三)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①; 概括到具体(逻辑)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6、“哪些”“首先”
7、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8、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