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摘要】依恋是婴幼儿与成人最早建立的关系之一,依恋关系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程度的好坏,依恋在儿童未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影响,依恋还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同伴交往和人际关系。
【关键词】依恋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广义上的依恋是指婴幼儿与养护者在感情上的纽带关系以及行为上的亲密寻求的结合[1]。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在其经典的三部曲《依恋与失落》中,提出了依恋的生物学理论,阐明了亲密关系的焦虑缓冲功能和身体保护功能以及人际交往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源泉的重要意义[2]。在鲍尔比理论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艾斯沃斯总结了依恋风格的研究界定了并验证了三种依恋关系的类型:安全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根据他们的研究,当婴儿能够获得依恋人物时,安全依恋型的个体能体验到亲密感、情绪和身体的安全型,能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更加积极的互动关系,在母亲离开时焦虑表现较少。安全依恋促进个体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进一步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和矛盾型)会妨碍个体自我的发展,伤害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给个体带来长期的消极心理后果[3][4]。
1 依恋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艾斯沃斯的类型说之后,人们开始从多方面来研究依恋,一些学者开始研究依恋关系和情绪调节的关系,他们指出,依恋策略是个体情绪调节的指标,个体采取何种情绪调节策略受其依恋关系的影响。在安全依恋感区域内的个体,策划年高位安全风格,个体焦虑和回避低,对亲密和相互依赖感到舒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得到重要他人的积极反响,从而在压力面前会采取寻求他人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或其他有建设意义的策略。我国的学者从亲子依恋对新入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方面做出结论,在亲子依恋适中的家庭中,新入幼儿园的孩子情绪方面的焦虑情绪较低,并且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焦虑反应越来越低趋近消失[5],这说明依恋关系的确从某些方面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
1.1 依恋对象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
由于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情绪调节过程经常需要来自看护者的外部支持,依恋对象由此像是儿童情绪的“外部组织者”。年幼儿童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用多种策略,包括直接干预、榜样、选择性强化、控制环境和言语说明等管理和指导他们孩子的情绪经验。婴幼儿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经常在相对自然、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依恋对象的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时就决定了儿童的自我调节方式。
1.2 儿童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
对婴幼儿来说,抚养着的分别或者离开与他们的失望和焦虑紧密相关,抚养者的出现也会带来安全和快乐。养护者帮助婴幼儿发展重要的情绪调节机能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情境。首先,观察学习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学龄前儿童在与依恋对象的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成人控制自己感情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的调节情绪的策略。其次,成人—儿童之间的交谈为儿童情绪调节提供了技巧。在儿童与父母的交谈中,父母经常地要求孩子描述自己的愿望和遇到的困难,表达自己遇到的消极情绪,父母也相对应的给孩子传授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方法,有利于儿童逐渐掌握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1.3 依恋对象能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
依恋对象与儿童积极的情感交流时儿童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依恋对象的存在时情感调节策略变脸的重要来源。依恋对象是亲密维持的目标,任何年龄的人在需要时都倾向依恋对象寻求亲近,并且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焦虑。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绪的安全“天堂”,婴幼儿在产生消极情绪时可以寻求依恋对象身体的呵护,获得身体的舒适和心理的支持。依恋对象提供安全基地,婴幼儿可以利用它探索和学习这个世界,并且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人格。
幼儿亲子依恋关系在幼儿教师的心里转换
有这样两个小孩:
丘丘刚三个月大,父母对他的哭闹,不烦不乱,而是跟他说话,逗他玩。
同样三个月大的小小的爸爸很少在家陪她,而小小只要一哭,她的妈妈就把她抱在怀里走来走去,有时候妈妈还会因为小小哭闹不止而生气。
很快,丘丘和小小都满一岁了。这时的丘丘已经可以在离父母不远的地方自己玩乐,而小小依然经常哭闹,常常要求妈妈抱着自己不能松手。
为什么丘丘更加自信独立,而小小却哭闹更多,更粘妈妈?分析案例可见,丘丘的父母更加有效地处理和满足了他的需求,因此丘丘的安全感建立得很好,能
自在地进行探索活动,也越来越独立,而小小没有习得这样的能力,她不能容忍与父母的分离,易产生焦虑或恐惧心理,也阻碍了其独立性的发展。
亲子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四种亲子依恋类型
温和妈妈,给宝宝无限的安全感
探索爸爸,把宝宝引向外在世界
科普知识:四种亲子依恋类型
依恋(attachment)是孩子与特定个体之间(最稳定的抚养人,一般指父母)形成的正性情绪联结。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孩子对大人的依恋对于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是必需的。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
如果没有这种依恋心,宝宝就会感到惊慌和恐惧,甚至精神萎缩,这种影响会阻碍宝宝未来爱好、志向、人格等的建立。因此,孩子在0~3岁的婴幼儿期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非常重要。
根据宝宝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将宝宝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混乱型四种依恋类型。
下面,我列出了四种具体的亲子依恋表现。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四种不同的亲子依恋关系,滋养出了四种不同的孩子。
父母们在读完下面的文字后,也可以在这个周末做个实验:一边让宝宝做游戏,一边让妈妈离开,此时,不同依恋类型的宝宝会作出不同的反应,而这通常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紧密相关。
NO.1安全型依恋
宝宝表现:
妈妈在场时,能自如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靠妈妈,更多的是用眼睛看妈妈、对妈妈微笑或说些什么;对陌生环境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妈妈离开时,宝宝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一定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妈妈回来。
妈妈回来时,宝宝会立即寻找与妈妈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教养特征:
父母对宝宝的需要敏感,态度积极;与宝宝经常有互动,与宝宝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动作,为宝宝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并经常激励宝宝。
NO.2回避型依恋
宝宝表现:
对妈妈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妈妈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而是直接忽略,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有时也会欢迎妈妈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宝宝并未与妈妈形成特别密切的亲子关系。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婴儿。
教养特征:
父母对宝宝不敏感,表现消极,很少满足宝宝的需求;很少从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乐趣。或者,对待宝宝过分热情,刺激过度,经常对宝宝喋喋不休,强行给宝宝制造某些需要,让宝宝不堪其扰。
NO.3矛盾型依恋
宝宝表现:
这类宝宝在妈妈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
妈妈离开时会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妈妈回来时,对妈妈的态度又很矛盾,心里既想与妈妈接触,又有些反抗。如果妈妈想抱他,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这时他已不能再重新回到游戏,而是不时地朝妈妈这里看。
教养特征:
矛盾性依恋宝宝的父母教养方式通常不一致。他们对宝宝时而热情时而冷淡。宝宝对父母这样的态度和方式会感到绝望,为了获得关注,他们要么黏住父母,要么哭闹,如果一切努力都无效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愤怒、怨恨。
NO.4混乱型依恋
宝宝表现:
这种类型的依恋最不安全,宝宝最没有安全感。
妈妈回来时,宝宝的表现比较无所适从。妈妈拥抱他们,他们的表情会比较茫然,情绪会稍显忧伤,会躲开妈妈的目光。一些宝宝在得到妈妈的安抚后会大哭,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
教养特征:
混乱型依恋的宝宝通常受过父母的忽视,或者受到过父母对其身体上的虐待。这些宝宝的妈妈通常都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这些妈妈自己也会经常出现恐惧的、矛盾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