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学的自我范畴?
答: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向(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小结:1、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2、自我也称之为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3、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二、什么是自我?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第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三、自我调节的各种观点
自我调节就是自我意识对心理与行为的控制、调节作用。表现在:始动或阻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自我调节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较晚,并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自我意识对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的调节作用是彼此联系的,所以称之为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调节系统对个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与人的个性品质差异的主观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自我调节系统功能的差异。
四、什么是“自我”
自我其实是种简单的东西, 就是在采纳他人的意见以后,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
说自我是“以自我为中心”有点过于主观, 但确实, 有时候“自我”会被人误认为是“自私”或者是“自傲”什么的,但真正自我的人是不会,或者说不屑理会这些东西
“不为他人着想,事事先想到自己”是自私
而“总是把别人的观点当做自己的观点,没有一点主见”的则是自卑了
我很喜欢一句话,“如果朝著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前进的话,『当时那样做的话就好了』,就不会这样後悔了。总有一天周围的人会明白的,不,会有一种『即使周围的人不明白也没关系』的觉悟,这样的话人就会变的坚强。”
也许这个境界不是那么容易达到,但茅盾郁闷的时候想想这句话会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以上是本人自己的意见,最后说两点~
1。推荐你去看《女王的教室》,如果有时间的话(这个很重要),上面那句话就是出自里面,这部戏可以让某个没长大的小孩受益匪浅
2。如果还不明白“自我”的具体形式,请参照王菲之采访街拍演唱会。。。。。。。。。你知道我要说什么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