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英语难吗?

演讲与口才 2023-05-04 12:32 编辑:admin 282阅读

公共选修课英语难吗?

公共选修课英语课程并不是很难,但是想要学好英语必须做好以下三点,第一,要做好充足的词汇积累,只有单词词汇积累达到一定的要求和程度,才能确保英语在阅读文章理解、分析和推断上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不断的去反思和总结,从语法,句式及词汇方面针对性入手,查漏补缺,确保自己的英语能力综合提升。

青未了/语言的力量

文/耿超廷

说话是一门无与伦比的艺术,几乎没有一种能力,能够比善于交流更能让我们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特别是那些并不完全了解我们的陌生人。谈吐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你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向他人透露自己的修养究竟是高雅还是粗俗。与人交谈时,不管是否愿意,你的人生经历为听众所知悉,你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将因谈话的内容和方式而让别人知晓,一个真实的你在言语间一览无余。

为什么我们中大多数人在谈话时表现笨拙?因为我们没有将说话视作一门艺术。没有费尽心机去训练说话技巧,平时不爱读书,也怠于思考,表达时多半缺乏条理,那是你随意所致。我们对说话投入太少了,可怜天下父母费尽心思地培养孩子各种思维能力、艺术才华,花巨资给孩子报各种训练班,却唯独对提高孩子说话这门绝妙艺术忽略或漠视。

在日常 社会 生活交往中,能说会道的人都深谙以有趣的方法叙述各类事件,他能够娴熟地驾驭语言,让语言变成一种艺术的交流,迅速地激发听众的好奇心。与那些在其他能力相差无几、唯独口才略逊一筹的人相比,这类人显然有巨大的优势得到别人的认可。

懂得说话的人,甚至比有些艺术家更容易得到众人的欣赏,所以对艺术家而言,先修好说话这门艺术,似乎必不可少。因为不论你在其他领域的成就有多大,假如不能娴熟自如运用语言艺术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谈,那么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你艺术里表达的东西并真心欣赏你。

健谈者永远都是 社会 的宠儿,一旦拥有好口才,我们将向成功靠近一步。尤其现在的职场,学会营销自己最有力的方式还是口才,优雅而又教养的健谈,无疑成为推销自己最好的名片。拥有令人惊叹的语言魅力尤其在交谈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固然语言的魅力并不是只仅仅拥有漂亮的措辞,真正让人愉快的谈话,还是要看谈话的内容和思想。有内涵的谈话才是耐人寻味且富有意义的。我们认识一些人他们能运用精致优雅的语言和流利顺畅的措辞进行表达。这些人谈话时总是字字珠玑使我们产生较深的初始印象,他们的话语不断刺激我们的头脑,有如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这是一个充满浮躁和喧嚣的时代,一切都讲究高效而快捷。现代文明环境下的变革导致了今日语言艺术的衰落,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让你动动手指,瞬间你的信息传到几千公里外的地方甚至世界各地。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获悉你想知道的信息,就可以与你的亲人、同事、朋友进行交流,不再需要和从前一样,通过口头或者“鸿雁传书”进行信息的交流。在这个“闪电般表达”的时代里,在这些热火朝天喧嚣浮躁的当下,当所有人为了生活而终日奔波,我们已经无法停下手中忙碌的工作,我们没有时间作出深刻的反思,更没有闲情逸致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

如今,在我们的朋友圈中,想发现一个优雅而有教养的人已经非常困难。既然拥有高超的语言交流艺术以及高明的语言交流技巧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呢?当然,如果你自己愿意,在当今 社会 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实有很多的途径。首先是纸质阅读,其次是利用互联网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干脆有人称之为“地球村”。浩如烟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互联网信息铺天盖地,那些网站心灵鸡汤,会让你茅塞顿开眼前一亮,让你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与技巧。如果你厌倦了这些“碎片化”阅读,你可以接受那些廉价的文学名著的熏陶,那会让你感觉你游进一个浩瀚的大海。你可以领略到几千年那些哲人语言,感受这些语言的睿智,也可以欣赏国外大文豪们语言的幽默。阅读这些好书,不仅能开阔眼界和传播全新的理念,更能增加一个人的词汇量――这对于提高交际能力能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如果词汇量贫乏,就算拥有不错的想法和主见,也很难将其明确地表达出来。因为缺乏足够的辞藻来修饰自己的想法,自然无法将其变得更具吸引力。最后谈话只能不断地重复表达,不断地在原地绕圈圈。每当他们想用一个特别的词汇来表达某个意思时,总是感到词穷,就算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到头来仍然一无所获。

所以,如果你渴望成为一个善于交谈的人,首先乐于并善于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词汇。如此一来,便能让自己的语言更有内涵,也更漂亮。

当然语言能力的提升,并不仅仅是靠增加阅读量和扩大社交圈就可以实现的。语言的提升是一个不断训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毅力,更需要勇气。我们对那些胆小羞怯的人报以同情,当他们试图表达些什么而不能言语时,他们总是表现出沉闷的思绪和可怕的压抑 情感 。我们普通的人一般往往在众目睽睽之下,变得语无伦次,平时那些流利的语句硬着头皮讲出来,仿佛也变得干干巴巴,我们一般人往往会体会到这种心理上的煎熬。事实上即使是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在初次登台发表公众演讲时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像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沈从文,初次到大学第一次给学生授课,就出现了十分尴尬的一幕。

当时由于沈从文在1928年,经徐志摩介绍,上海工学校长胡适同意聘用沈从文为中国公学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文学选修课。当时,沈从文在文坛上已经初露头角,在 社会 上也小有名气,沈从文之前没有讲过课,学历只是小学毕业,所以他既胆怯又自卑,既兴奋又紧张,所以为了上好第一课,备课费了老大劲,做了十足的准备,光资料足足有10000字。第一次讲课的日子终于来临了,从法租界的住所去学校时,他特意花了8块钱,租了一辆包车。第一次以讲师身份跨进大学校门,不能显得太寒酸!

文坛上的盛名,来听课的学生及多,都想一睹这位少年文坛才子的尊容,故教室里人挤得满满的。

授课铃声响过,沈从文低着头,急匆匆走向讲台,与学生对面时,眼前这个真实的沈从文,却与他们想象着的沈从文判若两人。一件半新不旧的蓝布长衫罩着一副瘦小的身躯,实在貌不惊人。他抬头一望,只见黑压压人头一片,无数条期待的目光,正以自己为焦点聚集,形成一股强大的灼热的力量。将他要说的第一句话堵在嗓子眼里,同时脑子里一声炸裂,原先想好的话,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留下一片空白。上课前,他自以为成竹在胸,既没有带教案,也没有带任何教才,这一刻,他仿佛幽浮在虚空中,失去了可供攀援的任何依托。

一分钟过去了,他没有发出任何声来,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感到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站了足足十分钟!

最终,他只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我怕了。

这就是沈从文第一次北大授课,“备课一万字,冷场十分钟!”的故事

这件事从反面告诉我们,学识渊博,词语丰富也是不够的,需要加强语言交流练习,敢于在大众光庭面前,众目睽睽之下,敢于讲话,做到旁若无人!当我们在表达时,会发现自己的想法转瞬即逝,或许发现自己因为结结巴巴而词不达意,但不要因此放弃。要相信即使遭遇接连失败,只要坚持下来,那么,付出的每一分钟,都会改变自己的谈吐方式,使其变得越发流畅。不论是谁,只要坚持不断地练习,便会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克服天赋的不足,改变羞涩的个性,最终渐入佳境。娓娓道来,谈吐从容。

我们经常看到形形色色身处困境的人们,比如很多饱学之士在公众聚会上总是沉默寡言,而实际上,他们远比那些借如簧巧舌获得大家追捧的人要见多识广。

为什么那些能力超群,学识渊博的人总是沉默寡言,原因很简单,他们并未掌握语言的艺术,不会将内心的想法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表达。其实说话的过程,不仅仅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还能启发我们发现自己的各种潜能,语言具有启迪思维的惊人功效,我们在说话的过程中意识到人生中尚未开启各种机遇和资源如果我们善于交流,擅长取悦别人,牢牢地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我们便会更多反思自我,这种反思的力量将大大的提高我们的自尊与自信。

拥有一副好口才,那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一件事啊!同样如果你有一支生花的妙笔,更加令人刮目相看。

我们平时总是把文学称作语言的艺术,总是把那些文学大师称之为语言大师。读这些文学大师的作品,你会深切感受到这些大师们登峰造极的语言造诣像莎士比亚,福楼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外国名家。中国的比如:曹雪芹,鲁迅,老舍,巴金等,这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以其洞幽入微的观察力,超凡脱俗的秉性,细腻激扬的情愫,凭借生花的妙笔,写下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文章,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而且还感染和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熏陶。

我们拜读这些大师们的作品,你会为他们语言造诣而折服。他们或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或语言虽然不华美,但极为准确生动, 情感 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或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始终弥漫着诙谐与幽默,读来其乐无穷;或文采斐然,辞藻华美, 情感 丰富,描写生动------那些条理清楚,语句优雅睿智的谈话,也会使人舒心难忘,让人产生共鸣,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真正的语言大师,不管是演说大师还是文学大师,他们总是紧紧地抓住听众或读者,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语言的魅力在不经意的谈吐或描写中流露出来,化为巨大的力量,感染听众或读者,特别那些善于运用优雅而风趣的措辞,让他的语言更具有吸引力。

回顾我们日常交往或阅读中,说话得体的语句,寥寥数语,却掷地有声,产生魔力,而有些人长篇大论,甚至慷慨激昂,可就是难以提起听众或读者的精神,这是为何呢?很简单,就是要了解人们的内心,能设身处地站在听众或读者的立场,为对方着想,话语真诚,更容易打动人心。

真诚的语言最感人,也最有力量,虽然朴实无华

2021.7

作者简介: 耿超廷,小学高级教师。出生沂蒙山一个闭塞的小山村,成长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学业荒废。凭着对读书的热爱,使自己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为此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担任小学民办教师。我写的教学文章《架设读与写的桥梁》、《阅读课文望眼睛》、《结尾当如撞钟》等多篇在《红蕾》发表;《平凡的世界 坚强的人生》得以在《胶东散文年选》发表,散文《槐花》等在《今日沂水》发表。也算是对付出的褒奖,对心灵的慰藉。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