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场的防疫有哪些要求?

162 2023-11-28 07:36

一、牦牛场的防疫有哪些要求?

牦牛场的防疫应达到以下要求。

(1)牦牛场建设应是干燥、平坦、背风、向阳的地势,一般应远离屠宰场、兽医院,不要靠近公路、铁路及交通要道。

(2)牦牛饲养场在引进牦牛前,应当对饲养场地、设施等进行消毒,并报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检疫。经检疫确认引进的动物没有传染病时,方可进场。

(3)牦牛饲养场饲养的牦牛及其产品在出场前,必须经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依法实施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牦牛及其产品不得出场。

(4)发现动物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时,牦牛饲养场必须迅速采取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并向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疫情,接受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防疫指导和监督检查。

(5)大型牦牛饲养场应当配备1名以上具有兽医中专以上学历或者相当学历的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设置固定的动物诊疗室、动物传染病隔离圈舍;配备常用的诊疗、消毒器械和污水、污物、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二、如何防治牛口蹄疫?

病因

该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口蹄疫病毒属于口蹄疫病毒属,目前所知有7个主型、65个亚型,由于各型之间抗原性不同,彼此不能互相免疫,使诊断和防治工作复杂化。除绵羊、山羊发病外,牛、猪、骆及野生偶蹄兽也能发病,人也具有易感性。病畜和带毒动物为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受伤的皮肤、黏膜及呼吸系统传播。在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病率达100%;而在老疫区,则发病率较低。常呈现一定的季节性。

症状

该病以口腔和蹄部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患畜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低下。如单纯在口腔发病,则一般1~2周可痊愈;而当患及蹄部时,则2~3周方能痊愈。成年羊死亡率为1%~2%;幼畜常表现为恶性口蹄疫,死亡率达5%~10%,主要表现为胃肠炎和心肌炎。

防治

该病一般不允许治疗,要就地扑杀。

无病地区严禁从有病地区引进动物及其产品、饲料、生物制品等。来自无病地区的动物及其产品,也应进行检疫。发生疫情时,立即上报。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实行划区封锁,紧急预防接种,搞好消毒工作。口蹄疫流行的地区和划定的封锁区应禁止人、畜及畜产品流动。

三、牛口蹄疫怎么预防?

(1)接种A、O双价弱毒疫苗,所用疫苗的病毒型必须和当地流行口蹄疫的病毒型一致,否则不能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发病和流行。

(2)根据“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综合防疫措施。

(3)一旦发生口蹄疫,立即向当地政府和兽医部门报告。

(4)及时把病牛与健康牛隔离、封锁起来。

(5)痊愈后15天,用20%草木灰水或5%碱水,或1%福尔马林溶液,对圈舍、牛体、用具、粪便彻底消毒。

(6)口蹄疫流行季节,可在淘草缸内放点贯仲或白矾。

(7)正患病的牛,不得外销,也不得屠宰卖肉。

四、牛场有牛得了口蹄,怎样才能预防其它牛被传染

得了口蹄疫要尽早治疗,如果不做好防范措施,还可以传染到其他的牛。如果小牛得了口蹄疫,可能会激发感染其他疾病,从而突然死亡,所以要赶紧治疗。

牛口蹄疫的治疗方法

1、牛口蹄疫是一种在猪牛羊之间传染的病毒疾病,发现有患病的牛要赶紧隔离,然后对还没有得病的牛注射疫苗预防,处于潜在感染的牛群使用天健牛康肽做紧急预防。

2、要对牛场用生石灰消毒,牛场工具用消毒液消毒,

3、注意心脏活动技能,适时应用强心剂,同时注射口蹄疫高免血清天健牛毒清,以解热止痛和防止继发感染。

4、使用血清天健牛毒清在配合绿健先锋连续用上两天,一天注射一次,就可以见到疗效。严重的要用三天,同时给牛消炎,可以用0.1%高锰酸钾冲洗水泡或溃烂部后,再涂50%碘甘油,以防继发感染。也可用成品(冰硼散)吹入牛口内,每天3次,来给牛消炎。

最后希望:发现得了口蹄疫不要想着它可以自愈,病情越拖越严重,它是一种传染病,应赶紧治疗才能降低损失。

五、怎样预防奶牛的口蹄疫

口蹄疫属牛、羊、猪和骆驼等偶蹄兽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人也能被感染。病源为口蹄疫病毒,感染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也可经鼻粘膜、眼结膜、乳头及损伤的皮肤,潜伏期一般为2~7天,个别可长达21天。在抓好防疫工作同时,也重点抓奶牛饲养,对奶牛坚持1月1次体况评定,实行5分制评定方法,并且每10天更换1次饲料配方,保证供应好奶牛所需营养标准,使牛群体况保持最佳状态。对疑难病症坚持“会诊”制度。发现可疑疑难病症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会诊,必要时请专家确诊,使奶牛各种疾病和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坚决执行本场技术人员(尤其是兽医员、授精员)严禁从事对外奶牛技术服务工作,杜绝一切传染源侵入。工作人员每年定期体格健康检查1次,凡检出结核、布病者,及时调离牛场

六、牛得了口蹄疫怎么办?

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

[病因]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在不同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变异,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性目前已知全世界有7个主型,即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型和亚洲1型,其中有6个亚型。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皮及淋巴液中。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康复期和潜伏期的病牛亦可带毒排毒,本病主要经呼吸和消化道感染,也能经黏膜和皮肤感染。其传播既有蔓延式又有跳跃式的,它可发生于一年四季。

[症状]

潜伏期平均2~4天,最长可达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40~41℃,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大至核桃大的水疱。此时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挂满嘴边,采食、反刍完全停止。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然后逐渐愈合。若病牛衰弱管理不当或治疗不及时,糜烂部可能继发感染化脓、坏死、甚至蹄匣脱落,乳头皮肤有时也可能出现水疱,而且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本病一般为良性经过,只是口腔发病,约经1周即可治愈,如果蹄部出现病变时,则病期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3%。但有时当水疱病变逐渐愈合,病牛趋向恢复健康时,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虚弱、肌肉震颤、特别是心跳加快、节律不齐,因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这种病型称为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心肌所致。犊牛患病时特征性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很高。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的特点,以及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但为了了解当地流行的口蹄疫病毒为何毒型,必须通过实验室鉴定后方可确定。

剖检:

本病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是心肌病变及心包膜有弥漫性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俗称“虎斑心”,质地松软呈熟肉样变。

[预防]

鉴于口蹄疫具有多种动物宿主、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病毒抗原的多种性和变异性,以及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免疫期短等特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使口蹄疫的控制变得相当困难。为了控制本病的流行,目前采取的方法:

未发病场的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防疫消毒制度 全场应成立口蹄疫防制小组,负责疫病的防制工作;提高对本病危害性认识,自觉地遵守防疫消毒制度;场门口要有消毒间、消毒池,进出牛场必须消毒;严禁非本场的车辆人内。猪肉及病畜产品严禁带进牛场食用;每月定期对畜舍、牛栏、运动场用2%苛性钠或其他消毒药进行消毒,消毒要严、要彻底。

坚持进行疫苗接种 定期对所有牛只进行系统的疫苗注射,使牛具有较好的保护力。目前,疫苗种类很多,现列举于下:

兔化弱毒疫苗 舌面接种,常引起注射部位发生水泡。对犊牛有残毒,可引起死亡。牛免疫期6个月以上。

鼠化弱毒疫苗 注射后14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4~6个月,新注射区的牛,疫苗注射后,可能有10%的牛蹄部和20%一30%的牛口腔出现水泡和烂斑。此外,还有鸡胚化弱毒苗、组织培养弱毒苗和灭活苗。

遗传工程 已应用于口蹄疫疫苗的研究之中,它不用口蹄疫病毒作原料,而纳入疫苗中的是一种特殊病毒蛋白。这种特异蛋白来自经遗传工程控制和处理的大肠埃希氏菌培养物,这种蛋白只能刺激接种动物产生口蹄疫抗体,而不致由此造成感染。

我国兰州生产并已使用的口蹄灭活疫苗,其型和免疫程序

疫苗 牛羊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单价苗),牛羊O—A型口蹄疫双价灭活疫苗(双价苗)。

规模化奶牛场免疫程序

①种公牛后备牛:每年注苗2次,每隔6个月注苗一次。单价苗肌肉注射3mL/头,双价苗肌肉注射4mL/头。

②生产母牛:分娩前3个月肌肉注射单价苗3mL/头或双价苗4mL/头。

③犊牛:出生后4~5个月首免,肌肉注射单价苗2mL/头或双价苗2mL/头。首免后6个

月二免(方法、剂量同首免),以后每间隔6个月接种一次,肌肉注射单价苗3mL/头或双价苗4mL/头。

已发生口蹄疫的防制措施

①屠宰法在很少发生或没有流行过口蹄疫的牛场和地区,一旦发生疫情,应采取果断措施,扑杀疫区内的所有牲畜,彻底消毒。或者是在流行过口蹄疫的地区,如果疫区不大,疫点不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疫区内的病畜和易感动物全部扑杀,彻底消毒,在距疫区10km以内的地区,对易感动物进行预防接种。当采取这种措施时,必须立即建立严格的封锁隔离措施,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布置、实施和检查实施情况。

②封锁区内的所有家畜包括牛、羊、猪,以及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