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口才的故事

演讲与口才 2023-01-31 14:42 编辑:admin 202阅读

古代口才的故事

古代关于口才的故事

古代关于口才的故事1 相传某布政使请按察使喝酒。席间,布政使因自己儿子太多而表示忧虑。按察使只有一个儿子,正为儿子太少而发愁。布政司的一个案吏就在旁边说:“子好不须多。”布政使听了这话,于是说:“我儿子多,你又怎么说呢?”那位案吏回答说:“子好不愁多。”说得二人皆大欢喜,大加赞赏,一起举杯痛饮。

古代关于口才的故事2 在群雄会盟之时,秦国、赵国相互订约,说:“从今以后,对于秦国想做的事,赵国要帮助它;对于赵国想做的'事,秦国要帮助它。”过了不长时间,秦国发兵攻打魏国,赵国想援助魏国。秦王不高兴,派人责备赵国说:“盟约上说:‘秦国想做的事,赵国要帮助它,赵国想做的事,秦国要帮助它。’现在,秦国想要攻打魏国,赵国却想援救它,这不符合盟约。”赵王把这件事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把这件事告诉了公孙龙。公孙龙说:“赵国也可以派使者责备秦国,说:‘赵国想要援救魏国,秦国却偏偏不帮助赵国,这不符台盟约。’”宋徽宗政和初年,宋汝霖出知莱州掖县。当时,户部命提举司购买牛黄以制药用。使者们催逼得急如星火,州县的老百姓竞相杀牛,寻找牛黄,但一时根本无法满足。宋汝霖向提举司上疏说:“牛要遇到疫年,才多病(胆结石)生出牛黄。如今长期过太平日子,融和之气充塞天地之间,本县境内的牛一个个膘肥体壮,没有牛黄可以提取。”提举司的使者无法反诘,掖县因此免缴牛黄,全县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真正的口才教育是什么

谈到口才,我想起古人这样一句话:“呐呐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这话有它的道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口才仍然是反映、衡量一个人的学识与学养、思维与思辨、修养与气质的一个窗口、一面镜子、一把尺子。反过来说,学识、思维等素养则是口才的资本和底气。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真正的口才教育是什么,希望能帮到你。

一、要把口才教育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被林肯称为“美国孔子”的思想家爱默生说:“思维是行动的根本”。其实思维也是话语、表达、交流和口才的根本。因为思维的片面、思维的混乱必然导致表达的片面和表达的混乱。

让孩子理解思维能力比较难,因为它是抽象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具象的形式来培养。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说,“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黑点,然后问道,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大家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老师摇摇头说,你们只答对了一半。为什么只见黑点不见白纸呢?今后你们走上社会必须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这位老师实际是在给学生上思维能力的训练课。

我们小时候学过的关于瞎子摸象、曹冲称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揠苗助长、龟兔赛跑及司马光砸缸等内容也都是把思维教育融入故事之中的范例,是我们思维教育的启蒙教材。当今时代,社会变化纷繁复杂,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断,希望老师们能够在新形势下创新有关思维教育的新内容和新形式。

二、要把语言教育同心智、感情教育结合起来

老舍先生说,“说什么”固然重要,而“怎么说”更加重要。“怎么说”不仅是包括说话要讲究艺术,还包括必须有真情实感。而没有真情实感往往也不会追求说话的艺术。

谈到感情与语言,普希金曾这样说:“有两种模糊,一种是源于思想感情的贫乏,只能用语言来代替思想感情;另一种是语言的贫乏,它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我国古人则说,“言为心声”,“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因此,口才教育既要注重语言的教育及表达的训练,又要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种种感情,提高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因为,如果缺乏对他人、外物的感情,就会言之无物、言而无情。反过来,如果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或不善表达,又会出现“心欲言而口不逮”的窘境。

三、要把口才教育同人格的培养结合起来

口才不仅关乎人格,甚至关乎国格即国家形象。中央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但长期以来,在外国人的印象中,中国人呆板、压抑、拘谨、不懂幽默,不敢讲话、不会说话,特别是不敢讲真话、不会说自己的话。以至于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体操运动员刘璇对着外国媒体的话筒和镜头从容接受采访这件事居然也成了新闻。

但就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怎样生动、自然和有效地说话,特别是怎样向世界说话,这个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小孩讲大人话、大人讲干部话,干部离开稿子不会讲话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少年儿童的思维逻辑与语言表达具有一种特有的真诚、纯洁、天真、奇特甚至美妙。他们常常跳出大人的思维与逻辑,而这也正是他们纯真之所在、可爱之所在。大人们应该善于倾听和欣赏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纯真与思维,帮助他们成为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

中国的文化传统十分强调要摆正才与德的关系,比如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甚至说:“深沉厚道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辨是第三等资质”。同样,口才教育也必须置于人格教育这个教育的总命题和终极目标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