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演讲与口才 2023-09-16 23:22 编辑:admin 283阅读

一、大学生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需要四个方面共同出力!

大学生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回答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心理承受能力,是我们个人对逆境所引发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承受能力强,对逆境的适应力、战胜力和忍耐力就强,反之则弱。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这,也是必要的生存手段。

那么,现在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搜索媒体的报道就可以发现,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有因为情感问题的,有因为金钱问题的,有因为学习问题的,究其种种,都与心理承受能力有关。这也引发社会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关注和思考。

大学生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呢?笔者认为,大学生要自觉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提升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增强自身本领,提高竞争力。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面对挫折,多想办法,不能采取极端手段,更不能轻易放弃生命。面对压力,要学会排解,乐观面对。

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出力。

家庭方面,家长要从小重视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养成良好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形成,不仅仅在大学阶段,应该是从小开始的。面对压力如何调节?面对逆境如何应对?感情受挫了如何面对?这些种种,家长都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当引导。特别是到了大学阶段,孩子们面对的人和事与社会生活更接近,家长更有必要引导孩子学会排解各种压力,适应各种挫折,以适应社会生活。不仅如此,家长还有义务教育孩子,尊重和爱惜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不管遇到任何挫折,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

学校方面,应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及时发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另一方面要开设相应的心理素质提升拓展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各方面心理素质。此外,有必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问题关爱机制,形成完善的关爱体系。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社会各界也应对大学生多一些包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爱。特别是各种媒体,应该多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遇到挫折的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看到希望。

最后,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强大的心理,希望每个人面对生活各种逆境和压力时,都能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障碍是由什么引起的?

认知因素

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其内在机制是人际期望。

1、偏差

每个人的认知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当这些偏差与个体的人际期望之间出现较大差距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容易出现障碍。

2、投射

个体一般认为付出即有回报,把自己的情感、意志、个性反映在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这样,以此为基础认知别人,即为投射,也就是个体内在地期望对方亦是如此。很多大学生因为没有在投射上得到平衡,或是在过程中过度运用投射,难免产生人际交往或人际相处方面的障碍。

3、情感因素

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情感因素较多,很多大学生正是因为情感上出现问题从而产生了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导致犯罪。尤其是大学女生更加容易出现情感上的问题,一般大学女生产生的异常如下:

(1)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2)贫富差距倒是心理失衡

(3)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

(4)自卑、敏感的偏激心理

(5)报复、泄愤的心理

扩展资料

处理问题的方法

1、增强人格适应能力

人格适应是指在个体的人格发展与成熟过程中,其人格特质与社会环境变化、身心发育等密切关联,保持和谐一致,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态势。

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影响人格适应的因素除了友谊关系,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气质类型等,友谊关系可能与其他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因此把友谊关系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其对人格适应的作用,可能更有意义。

2、学生应学会自我减轻压力

一般来说,应对压力的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着重于问题的应对,即当事人估计环境情景以改变现存的个体―环境的关系。另一种是着重于情绪的应对,即当事人尝试减轻焦虑而不是直接处理产生焦虑的那个场景。

3、控制心理应激及其消极影响的策略:

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和学生辅导的角度看,要克服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一下策略是比较有效的。

(1) 消除应激的来源;

(2) 认知改变策略(即改变对事物的态度、信念和知识评价);

(3) 采用自我防御手段(即利用心理防御机制、通常属于无意识心理手段)

(4) 改进应对策略和应对方法(包括实现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那些可以预知的环境要求,也应当包括适当的逃避和回避策略,所为“积极应对”未必都是适应性质的);布里丹毛驴效应也指出不应采取犹豫矛盾放入消极方式。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已不言自明。然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及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内容。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仍沉浸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正在进行着独立走入社会生活前的最后准备,因此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更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并且趋向功利化。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有的人甚至将享受孤独作为了一种时尚,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不少大学生出现交往困难的困境,面对人际交往常常感到紧张害怕,回避同学,躲避交谈。同时,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受到推崇,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人际交往,特别是有直接的物质帮助的交往对象。

3.网络的出现,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与人交往,忽视了现实的群体关系。比如,有许多大学生感到寂寞、空虚,就到网上冲浪,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同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很少,他们用虚拟交往替代了现实的面对面的交往,这就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灵上产生隔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4.理想中与现实中交往理念的差异。随着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德提高,他们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质生活贫富的差别上。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生活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富有家庭的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往往,往往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经济上拮据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1.客观因素

家庭因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误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缺乏交往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们缺乏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

社会因素。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漠以及拜金主义的倾向,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观。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大学生对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另外,日新月异的网络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例如,有些学生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不知所措,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

2.主观因素

个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都不同,就导致了大学生性格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从成长到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也难对人际关系做出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和他人,这就难免产生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人,离不开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人们由于不断的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实现了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了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使之得以巩固和内化。

2.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其身心素质

发挥良好人际关系,就要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人只有通过各种交往活动才能体会自我的交往方式,并根据自我的行为与态度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来逐步认识自我。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令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能对周围的人持信任友好的态度,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当产生矛盾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大学生及时地将负面情绪加以化解,建立起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心态。

3.促进大学生个性化的实现

人的个性有着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生活、学习实践和成长环境的熏陶。交往的深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品质,交往的广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形式,大学生在交往中认识自我和社会、感受人生,在互助中领悟爱心与亲情,在启发中发展智力与思维,在鼓励中战胜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4.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