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抗日故事演讲稿1分钟?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
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面对日军的进攻,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投入牡丹江的支流乌斯浑河牺牲,史称八女投江。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有多少志士任人,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
二、黑龙江省抗日故事演讲稿2分钟?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抗日英雄-----杨靖宇,他曾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中共满州省委的军委代理书记。在艰苦残酷的斗争环境下,他只活了仅仅的35岁,其中22年都在为革命战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担当了众多官职: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经过4年艰巨的打拼,杨靖宇获得了革命的信任,带着部队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打得敌人心惊胆战,威震东北,完美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同时还对杨靖宇进行悬赏缉捕。在着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杨靖宇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他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5昼夜。杨靖宇不愧是真正的钢铁战士,是用特殊材料铸成的共产党员: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树皮、棉絮。他以难以想象的强大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在身中重伤的情况下坚持战斗直至去世。他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当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看到这场景,日军也被他爱国之情折服、感动了。连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杨靖宇,是一位民族英雄。他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用鲜血捍卫住自己的家园,用战斗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把青春献给了祖国!他是伟大而令人尊敬的!同学们,让我们以杨靖宇英雄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胶东抗日故事?
天福山素有胶东“井冈山”之称。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进犯山东,德州、平原、禹城、济阳相继失陷,山东告急。当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山东各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会后,省委派林一山、张加洛等一批共产党员到胶东;被国民党关押在监狱里的共产党员理琪、宋澄等出狱后,也被省委派到胶东,宣传中共抗日主张,组织抗日武装力量。1937年12月15日,理琪从济南来到天福山脚下的沟于家村,秘密组织会议,传达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发动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在胶东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指示。经过研究,决定于12月24日在天福山举行起义。12月24日深夜,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与吕志恒、林一山等人带领昆嵛山红色游击队,拿起长枪、土炮、大刀和红缨枪,来到天福山玉皇庙内举行了威震胶东的武装起义,从此,抗战的烽火在胶东大地熊熊燃烧。据史料记载,在天福山起义中,起义军以简陋的装备,曾英勇抗击百余名日寇8个小时持续不断的进攻,毙伤日军50余人,击毁敌机一架、汽车两部,打破了日寇宣扬的“不可战胜”的神话。四、东北抗日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当时生活在东北的大批中国民众,面对日本的欺辱,很多时候都只能忍气吞声。因此,此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起来抗日。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将士,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约30余万人,其中还包括如土匪、学生、百姓等等,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进攻。后来在日军的进攻下,至1933年春大部分溃散,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坚持斗争。在此期间,共产党也创建了十几支反日游击队。中国人民在面对侵略之时,从未放弃抵抗。
作为日军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东北地区日本苦心经营已久,尤其是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治理基础,东北抗日义勇军在艰难的困境下杀出一条血路,给在东北的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
东北抗日义勇军即为东北抗联的前身,早期的抗争主要就是以东北抗日义勇军为主体。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开辟游击区的指示,从1932年初开始,先后创建了巴彦、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安图、汤原、饶河、珠河、密山、宁安等反日游击队。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赵尚志、童长荣、夏云杰等。同时,中共满洲省委还派周保中、李延禄等共产党员到东北抗日义勇军中进行改造工作,建成绥宁反日同盟军、抗日救国游击军。因此,早期的敌后游击战争在东北地区得到落实,给当时的日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根据同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扩大游击战争的指示信精神,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春,相继成立6个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第2军,军长王德泰,政治委员魏拯民;第3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第 4军(东北抗日同盟军),军长李延禄,政治部主任何忠国;第 5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军长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第6军,军长夏云杰,政治部主任张寿篯(即李兆麟)。早期有组织的东北抗日军便已初步形成。
当时,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第2军活动于南满和东满地区;第4、第5军活动于吉东地区;第3、第6军活动于北满地区。他们在各地积极开展活动,依靠有限的军队人数,不断给当时的日军和伪军带去麻烦,极大影响了他们在东北地区的基层统治,同时也是我党积极领导的成果,为日后的东北军的成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一时期,东北军的人数发展到了1万余人。
之后,东北人民革命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1935年8月1日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的精神,于1936年2月,陆续改为东北抗日联军。原人民革命军 6个军依次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6军,以后又陆续组建了第7至第11军。东北抗日联军也正式形成,他们正是在东北地区开始属于自己的神话,在改制初期,他们的人数已经达到了3万余人,无数抗日志士奋斗在战争一线,同侵略者们展开激烈的抗争。
1936年4月,日军推行“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对抗日联军进行大规模“讨伐”。抗日联军各军在反“讨伐”作战中,密切协同,更加广泛地开展游击战。1936年下半年,第 1军为粉碎日伪军在南满的“讨伐”,打通与关内红军的联系,组织两次西征,于本溪县赛马集和摩天岭,歼灭伪军1个营和日军今田中队。同时,其它各军也在积极同日军及伪军进行着抗争,虽然每次只击毙数百人,但在多次的战争中,这已经给当时的日军带来不小的威胁,所以日军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肃正计划。但在联军各个部队的有序合作计划,日军的肃正计划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果,反而让抗日联军的实力获得了一定的增长。
“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紧密依靠群众,主动出击,积极打击日伪军,掀起了抗日斗争的新高潮。各军之间分区作战,在辽宁、吉林等多地县之中积极活动,对日伪军进行有力的打击。当时,抗日联军各军活动于70余县的广大地区,打击与钳制了日伪军几十万人,积极配合了全国的抗战。这对于全国的抗战有着积极意义,如果抗战前期,日军有着数十万部队的配合,全面抗战前期的几场大会战可能要溃败得更快,而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甚至都有实现的可能。
1938年下半年,日军为巩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基地,将其兵力增至 8个师团,对抗日联军加紧进行军事“讨伐”、政治诱降和经济封锁,并采取增建“集团部落”,推行“保甲连座法”等手段,隔离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竭力破坏抗日联军的生存条件。谢文东、李华堂、郑鲁岩等在此期间相继叛变。抗日联军在斗争极端残酷、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此一时期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极度艰难,相关人员的叛变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威胁,但是他们顶住压力,依旧以游击战的方式给日伪军带来出其不意的打击。
1939年10月,日伪军进行“大讨伐”。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继续坚持斗争。第 1路军各部队分散游击,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今靖宇)一带,1940年1月,遭日伪军重兵包围,历时50多天,作战40余次,未能全部冲出重围,最后杨靖宇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于2月23日在蒙江县城南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壮烈牺牲。这一次抗日联军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各军人数骤减,在确保有效领导的前提下,决定将各军缩减编制,在各军的基础上缩减为各支队,继续进行着和日军的抗争。
1940年时,日军出动11个师团,对抗日联军展开了疯狂的讨伐,战争局势并不是十分理想。当时第1军、第2军相继转入苏联境内,其余军队则继续活动,同时也积极联系群众,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在面对敌人的疯狂讨伐之下,他们依旧和敌人展开了长期的博弈。
1945年8月,抗日联军教导旅协同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进军,参加对日军的作战,进占57个大中城市和重要县城,组建了东北人民自卫军。尔后,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尤其是面对孤立无援的境地,凭借着一腔热血,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为东北地区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尤其是当时东北抗日联军应该是牺牲将领最多的部队,长期奋斗在一线,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东北大地来之不易的和平。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也曾在东北抗日联军之中奋斗过。
东北抗日联军走出的开国将领
东北抗日联军在战争之中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在敌人的无数次“讨伐”中,120多位师以上干部战死,除我们熟知的杨靖宇、赵尚志外,还有魏拯民、王德泰、许亨植、童长荣、夏云杰、陈荣久、汪雅臣、祁致中、宋铁岩、金正国、张甲洲、李延平、刘曙华、王光宇等40余位军以上干部为国捐躯。很多时候我们在回顾抗日历史的时候,却往往会忽视这些英雄。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中,也有不少人是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出身。
王明贵、王效明、朱光、孙三、荆璞、李钟奇、高体乾7人曾在1955年授衔仪式上被授予少将军衔,彭施鲁、纪亭榭、王静敏三人在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后在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相较于其它部队的开国将领,东北抗日联军的人员实属有限,但这并不能磨灭他们在东北抗战时期的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现在很少被人提起,但从历史的发展来说,他们对东北地区的抗战是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的,能够以有限的兵力牵制住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也希望能够有更多人了解这段艰辛的历史。
五、抗日历史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
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
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
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六、广东抗日小故事?
东城榴花公园,自铜岭山脚拾级而上,瞻仰榴花抗日纪念亭,庄严肃穆。沿途松柏郁葱,亭内抗日纪念碑上镌刻着“榴花抗战烈士名录”。
时光回溯至1938年,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榴花塔附近设立临时指挥所,后东莞中心支部扩大改组为中共东莞中心县委,东莞党组织得到发展和加强,东莞人民抗日武装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
一个月后,一场影响深远的战斗——榴花阻击战打响,其前后坚持了一个月,英勇抗战事迹传遍了东江下游地区。榴花战斗,是日军登陆华南以后,中共广东地方组织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对入侵日军进行的一次较早的有组织的抵抗,振奋了东莞的民心士气,成为东莞抗战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当年惊心动魄的故事,如今被记录在榴花公园“榴花抗日纪念亭”内的一块抗日纪念碑上。位于东城街道峡口村的榴花公园如今成为一个集休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游乐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园林生态式公园。
七、临沂著名抗日故事?
1938年4月21日,临沂城沦陷前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临沂各抗日救亡团体相继成立,它们当中,以临郯青年救国团(简称“青救团”)、山东省农民抗日自卫团(简称“农抗团”)的群众基础最为广泛,事迹也最为突出.第二期“八百里沂蒙抗战图”我们将从青救团、农抗团以及一些村级武装力量着手,为您展现抗战初期临沂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与侵华日军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
八、抗日儿童故事
<>抗日儿童故事的重要性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非常黑暗而艰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无数勇敢的中国人为了保卫家园而奋勇战斗。许多中国儿童也参与了这场伟大的斗争,并以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抗日儿童故事的重要性就在于向后代传递这段历史,激励他们珍惜和平、热爱国家。
传递历史记忆
抗日儿童故事通过生动的叙述方式,向孩子们展示了抗日战争的艰难与残酷。这些故事讲述了那个时期普通人们的生活,记录了他们所经历的战火与磨难。通过这些故事,孩子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影响。
同时,这些故事也向后代传递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历史知识。孩子们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进程,也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念。
激励勇敢行为
抗日儿童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勇敢、聪明的孩子。他们不畏艰险,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保护家园和亲人。这些故事通过展现主人公的勇气和智慧,鼓励孩子们勇敢面对困难,不退缩,为正义而战。
这些故事中的角色对孩子们来说是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他们是孩子们的榜样,是他们学习的对象。孩子们在读完这些故事之后,可能会想:如果他们能为国家做出贡献,那么我也可以。这种激励使得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勇敢和有责任感。
培养爱国情怀
抗日儿童故事中的主题通常都是爱国情怀。这些故事强调了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弘扬了民族团结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这些故事的教育,孩子们会形成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懂得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爱国情怀是中国儿童未来成长的重要基石。只有当他们有了热爱国家的情感和意识,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抗日儿童故事的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的历史越来越远离我们。然而,抗日儿童故事作为传承历史记忆和激励孩子们的重要途径,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与繁荣中,难以想象曾经有过如此艰苦的岁月。而抗日儿童故事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感悟到和平来之不易,培养出珍惜和平的观念。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创作和推广优秀的抗日儿童故事,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励他们热爱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