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新意又能发人深省篇幅不长的演讲稿
郁达夫有一次应邀演讲,他一上台就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字。
台下的听众面面相觑,疑惑不解,郁达夫便说:“我今天要将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这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简明扼要,命就是不离命题。演讲和作文一样,不可以说的天花乱坠、离题万里。完了”
包括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他的演讲不到2分钟,这正是他坚持“快短命”原则的完美体现
二、一周工作报告总结
主要写一下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转载: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计划为依据,制定计划总是在个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
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
3.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日期
三、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小学生,老师让做一本作文集,作文集叫《语苑撷英》现在已经做好了,后记怎么写?
语苑撷英(本人曾发表的几次精彩讲话,新春即将来到,引大家哈哈一笑;如果不笑,我也没法去胳肢您):
1.1990年代,菲律宾大学访华代表团来校访问,成员是六位女教授,我在接待时大加赞扬:
——贵国的女性是伟大的女性,比如马科斯夫人、阿基诺总统,都举世闻名。今天很高兴接待菲律宾大学的代表团,来访的各位又都是杰出的女性,更加证明了我的判断。(大笑,拍手)
2.1996年10月,我们一行人赴日本访问,某日一个妇女团体诸位女士接待我们;临别前主持人要我们每人发表一句话的感言,我说:
——早就听说日本的女性吃苦耐劳、温顺善良,今天的活动使我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点,正是“百闻不如一见”。(大笑,拍手)
3.1990年代,原单位举行文艺汇演,事后召集获奖的演员聚会联欢,也邀我出席,主持人还要我讲话,于是发表演说,开始是:
——今夜星光灿烂,我一进来就感觉到在座明星们的光彩,如同天上的星星。各位大星星、小星星,男星星、女星星:你们好!(讲话后,有人对我说,你咋说我们都是猩猩呢)
4.2002年,一位院长退休,我参加欢送会,在主持会议的某书记发言后,我说:
——某书记讲得很全面,她说了三点。她是书记,我不能超过她,我只说两点:一是院长对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功不可没”,二是院长对于我个人的成长“恩重如山”。(多年后,与会者还记得这两句话)
5.2006年12月,参加教育部在昆明举行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研讨会”,应邀在会上报告,我在发言前的开场白中说:
——我是某某大学的某某某,我的名字中应该有一个言字偏旁。主持会议的部门很有幽默感,他们故意不写这个言字旁,因为我坐在这个名字边上发言,就把它补上了。(大笑,鼓掌;发言结束后,主持人专门道歉)
6.2007年1月,参加本单位评审高级职称的答辩会,我是最后一个汇报工作,一上台先说一些题外的话:
——各位评委:非常荣幸,我能成为我校本年度被评审答辩的最后一个人。两天来,大家的评审工作非常辛苦,我希望我所作的关于学校校史研究成果的汇报能够轻松一些,解除各位的疲劳。(汇报后,没想到,居然通过了)
四、推荐名著的一个演讲稿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于一八七0年问世,暨今已逾百年,而仍能以多种文字的各种版本风行世界,广有读者,仅此一端,即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吸引力之大。主张书不及百岁不看的读者,是大可放心一阅的。 书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法拉格特,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内景只是一艘潜水艇。但就是这么四个半人,这么一艘潜水艇,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中,纵横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故事,展现出一幅幅画面;故事曲折惊险,引人入胜,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这样一部小说,读来既使人赏心悦目,也令人动魄惊心。
故事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1866年,法国人阿龙纳斯,一位生物学家,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其时,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科考活动结束之后,生物学家正准备束装就道,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动。
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创,博物学家和他的仆人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怪物”非他,原来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名“鹦鹉螺”号。
潜艇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十个月之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生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海底两万里》写的主要是他们在这十个月里的经历。 《海底两万里》已经有几种中译本,“两万里”也就成了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究其实,这里的“里”指的是法国古里,而古法里又有海陆之分,一古海里约合5.556公里,一古陆里约合4.445公里;既然是在海底周游,这里的两万里,理应为两万古海里。
如此说来,他们在海底行驶的路程,就应该在十一万公里以上了。这是要说明的。 十一万公里的行程,是个大场面,一路所见,可以说无奇不有。谁见过海底森林?谁见过海底煤矿?谁见过“养”在贝壳里、价值连城的大珍珠?当了俘虏的阿罗纳克斯和他的朋友们都见到了,而且曾经徜徉其间。他们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儒艮,儒艮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他们在大西洋里和章鱼进行过血战,一名船员惨死;这些场面,都十分惊心动魄。此外,书中还描写了抹香鲸如何残杀长须鲸,“鹦鹉螺”号潜艇又是如何杀死成群的抹香鲸的,那情景也十分罕见。
阿龙纳斯是个生物学家,博古通今,乘潜艇在水下航行,使他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他和他那位对分类学入了迷的仆人康塞尔,将这些海洋生物向我们做了详实的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说得井井有条,使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阿罗纳克斯还把在海洋中见到的种种奇观,一一娓娓道来,令读者大开眼界,知道了什么是太平洋黑流,什么是墨西哥暖流,飓风是怎样形成的,马尾藻海又是什么样……我们知道珊瑚礁是怎样形成的吗?知道海洋究竟有多深吗?知道海水传播声音的速度有多快吗?这一类知识,书中比比皆是。
“鹦鹉螺”号也曾遇险,在珊瑚礁上搁过浅,受到过巴布亚土著的袭击,最可怕的是,在南极被厚厚的冰层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但是,凭着潜艇的精良构造和艇长的超人智慧,种种险境,均被化解,终于完成了十一万公里的海底行程。 凡尔纳时代,潜水艇刚刚面世,还是一种神秘的东西;“鹦鹉螺”号艇长内莫又是个身世不明之人,他逃避人类,蛰居海底,而又隐隐约约和陆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凡此种种,都给小说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既是小说,人物当然是虚构的,作家给“鹦鹉螺”号艇长取的拉丁文名字,更明白无误地指出了这一点——“内莫”,在拉丁文里是子虚乌有的意思。但这并没有妨碍作者把他描写成一个有血有肉、让读者觉得可信的人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