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从记者到新媒体

203 2024-09-02 09:35

一、吴晓波从记者到新媒体

吴晓波从记者到新媒体

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愈发重要。吴晓波,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深刻地体会到了这种转变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他不断探索前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媒体发展的画卷。

记者的使命与责任

作为一名记者,吴晓波一直以传递真相、守护公正为己任。在传统媒体时代,他通过笔墨记录时代的变迁,见证历史的发展。记者身上背负着使命与责任,需要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让信息得到传播与共享。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晓波也意识到,新媒体时代需要记者具备更多的技能与视野。他不断学习,适应新媒体的节奏与规律,积极探索如何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碰撞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优势,也各自面临挑战。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双方互补发展,是当前媒体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吴晓波深刻理解这一点,努力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碰撞引发的火花。

新媒体时代下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观众更加追求即时性与参与感。同时,虚假信息泛滥、舆论导向受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吴晓波充分认识到这些挑战,并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发声。

吴晓波的成长与进步

作为从记者到新媒体的跨界人士,吴晓波不断挑战自我,追求进步。他在媒体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见解,思考媒体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吴晓波始终保持着求知的态度,勇于探索前行。

结语

吴晓波从记者到新媒体,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在变迁中不断成长与进步。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大潮中,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解,引领着媒体行业的发展方向。期待吴晓波未来能够继续深耕媒体领域,为媒体融合与发展贡献更多价值。

二、新冠第二波贵阳多吗?

贵阳应该不算多,但是近期的医院发热门诊应该比较集中。

建议适度防护就行,不要过于担心,每天注意按时吃饭休息,适度增加一些蛋奶摄入。

三、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何时来袭

全球疫情形势

自2020年爆发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导致数以百万计的感染者和数十万的死亡。经过人们的共同努力,通过严格的防控措施和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

然而,随着病毒的变异和人口流动的增加,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仍然有一定的可能性。全球各地都在紧密关注疫情的动向,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疫情的扩散。

科学预测和观察

科学家通过研究病毒的传播规律和全球疫情的演变趋势,进行了一系列的预测和观察。他们利用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来预测第二波疫情的发生时间和程度。

据专家预测,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时间和强度可能因地区而异。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人口密度、疫苗接种率、防控措施的严格程度等等。

国家和地区的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第二波疫情,各国和地区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认知和警惕、加强入境管控、加强病毒变异监测、加强疫苗接种工作等。

与此同时,全球各国也在加强国际合作,共享信息和经验,以更好地应对潜在的疫情风险。

个人的防控措施

在等待第二波疫情的到来之际,个人也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这包括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聚集等。

总之,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是否会来临,以及何时来临,取决于各种复杂的因素。我们需要保持警觉,并严格遵守防控措施,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让您更好地了解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四、关于新冠疫情的演讲稿

亲爱的读者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与大家分享一篇关于新冠疫情的演讲稿。新冠疫情自从爆发以来,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作为一名公众人物,我认为有必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向大家传递一些关于新冠疫情的真实信息和应对之道。

一、疫情的背景和传播情况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新冠疫情的背景和传播情况。新冠病毒,全名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一种可以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疫情首先在中国武汉爆发,随后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新冠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出病毒感染的飞沫,如果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中的病毒,就有可能被感染。此外,如果一个人接触了有病毒的表面,然后再接触自己的眼、鼻或口,也有可能被感染。

二、新冠疫情的严重性

新冠疫情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高传染性:新冠病毒的传染性非常强,感染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这使得疫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给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 严重并发症:新冠病毒感染后,有些人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呼吸系统损伤、肺炎、心脏问题等。尤其是老年人和有慢性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 经济影响:为了控制疫情的传播,各个国家纷纷采取了限制措施,包括封锁城市、关闭企业、限制旅行等。这些措施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行业和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应对新冠疫情的措施

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性,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控疫情的传播。下面是一些有效的措施:

  • 社交隔离:通过限制人员流动和减少社交接触,可以有效减缓疫情的传播速度。这包括封锁城市、关闭学校、取消大型集会等。
  • 提供健康教育:向公众提供准确、科学的健康教育,包括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方法,帮助公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加强检测和隔离:通过广泛的病毒检测和及时的隔离措施,可以有效阻断感染链条,遏制疫情的蔓延。
  • 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增加医疗资源,包括病床、医生、护士等,提高对患者的救治能力。

四、个人应如何应对疫情

每个人都可以为控制新冠疫情做出贡献,以下是一些建议: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避免触摸脸部、眼睛、鼻子和口腔。坚持正确佩戴口罩,尤其是在人群密集的场所。
  • 遵守社交隔离和限制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社交活动,避免参加人员聚集的场合,保持安全距离。
  • 关注健康状况:及时就诊、报告并隔离自己,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就医进行检测。
  • 信任科学信息:获取来自可靠和权威的健康机构和专家团队发布的关于疫情的信息,避免相信和传播谣言。

五、展望未来

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们相信,通过全球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科技的进步,最终我们将战胜疫情。不论疫情多严重,最重要的是保持希望和团结,相信我们能够共同度过难关。

感谢大家的聆听!让我们同心协力,抗击新冠疫情,共创美好未来!

五、重庆已经开始第二波新冠感染了吗?

目前,重庆没有出现第二波新冠疫情。但重庆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依然存在着来自其他地区和海外传入的新冠肺炎病例,因此仍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防控工作。

六、理性讨论,甲流会不会是第二波新冠?

应该问,这一波甲流会不会恰好掩盖住第二波新冠的上升期,导致我们被打个措手不及。

就以我身边的事例来说,现在北京的发热门诊已经爆满了,要验血测是不是甲乙流经常要花几个小时,所以医院常常会直接告诉着急的病人可以直接去外边买甲流的特效药。你如果不放心,提出要求也测测新冠核酸,或者至少测一下甲乙流的咽拭子,都会被回绝,声称已经忙不过来了。

这点和以前就很不同,我有同事前几年得了甲流,就是在以上提到的同一家医院做了咽拭子确诊的,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医院不仅不给测新冠核酸,甚至也不给测甲流。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疾控发的那个啥甲流阳性率和新冠阳性率就感觉很可笑,你又不测,你这个几率是怎么算的呢?是不是没测就会放在“其他”里?

当然了,你要说我认识的这几个案例都是个例,我也没话说。只能说,医院说是甲流,回家测新冠抗原测出两道的真不是个例。

不然的话,哪儿来的得甲流测新冠抗原也会两道杠的流言呢?甚至我有个同事,今儿就是这么振振有词的跟我说的,说她家孩子的同学抗原两道杠,其实就是甲流,根本不用慌……

七、为什么新冠没有像专家预测的那样有第二波第三波高潮,就突然消失了?

原文链接:

CH.1.1、BQ.1.1和XBB.1.5,谁会成为第二波感染高峰的主流毒株?

2月1日,中疾控在官微上发布了一则有关奥密克戎变异株CH.1.1的小贴士,引发大量网友热议和关注。

截图来源:中疾控

CH.1.1横空出世

CH.1.1变异株是BA.2.75毒株的第六代亚系分支。

它之所以能引发大量关注,是因为CH.1.1的新增突变,使其获得更强的免疫逃能力,且新增的一个突变位点L452R还是曾经德尔塔毒株的特性性突变位之一。

图源:WHO

目前,CH.1.1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呈疾速上涨趋势,CH.1.1及其亚分支在全球序列数占比已经超过6%,其中,新西兰和英国其流行占比已经超过了25%,全球67个国家或地区监测发现了CH.1.1的传播。

CH.1.1、XBB.1.5以及BQ.1.1,是奥密克戎最新“后浪”

CH.1.1、XBB.1.5以及BQ.1.1这三种变异株,是奥密克戎家族目前的“新生代强者”,CH.1.1是继XBB.1.5和BQ.1.1后,又一个“后起之秀”,是最新的“后浪”。

BQ.1.1是目前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的变异毒株,而XBB.1.5则在美国占据主导优势

CH.1.1和另一个还未被广泛关注的CA.3.1则是新的“后浪”,它们都属于BA.2.75的第六代亚系分支,都具有极强的免疫逃避能力。

图为BA.2演化分支

从目前的传染趋势来看,作为“后浪”的CH.1.1很有可能在未来赶超“前浪”

那么CH.1.1,XBB.1.5和BQ.1.1,到底谁的传播力更强?更具危险?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多项研究证明来看,当下正在全球广泛流行的XBB.1.5和BQ.1.1变异株,虽然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避能力极强,但并没有增加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

而CH.1.1突变株目前还未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其致病力是否增强还不好确定,缺乏一定的数据支撑。

那么想要对比这三种毒株到底哪个更厉害,还是得看谁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避力更强,谁就能够突出重围,成为全球范围流行最广的毒株。

而这三种毒株,虽然在我国监测出了输入病例,但并没有形成本土传播,目前国内广泛流行的毒株,依然是BF.7和BA.5.2。

在刚刚过去的第一轮新冠疫情感染高峰中,这两大毒株也是主要流行株,原因在于这两大毒株是国内目前逃避免疫最强的毒株,BF.7在北方流行,BA.5.2在南方流行。

所以,BQ.1.1、XBB.1.5和CH.1.1这三者谁的逃逸免疫能力最强,谁就有可能成为我国第二轮流行潮的推手,甚至成为全球范围的主导突变株

研究显示:BQ.1.1可能具有更高的免疫逃避能力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最新发布在bioRxiv预印本平台上的一项研究恰好对BQ.1.1,XBB.1.5,CH.1.1CA.3.1逃避中和抗体的程度进行了比较。

在感染性实验中,XBB.1和XBB.1.5具有近2倍于原始毒株D614G的细胞感染能力;相比之下,CA.3.1和CH.1.1细胞感染力要比D614G低近2.5倍

在中和抗体逃逸实验中,研究分别使用了接种2-4剂单价mRNA疫苗后又接种了二价疫苗强化针,3剂单价mRNA疫苗,以及感染奥密克戎BA.4/5康复者的血清。

结果表明,CA.3.1、CH.1.1和XBB.1.5亚变异体对3剂单价mRNA疫苗接种者和BA.4/5感染康复者血清中和抗体几乎具有完全的抗性

相对于而言,这几种亚变异体对二价疫苗强化疫苗接种者血清中和抗体的抗性要低一些。

也就是说,CA.3.1、CH.1.1和XBB.1.5这三种亚变异体可能具有躲避接种3剂单价mRNA疫苗,或感染BA.4/5诱导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从而更容易发生再次感染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BQ.1.1反而显示出比任何XBB亚变异体更高的中和抗体抗性

也就是说,BQ.1.1可能具有比XBB.1.5更高的免疫逃逸能力。

后浪推前浪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BQ.1.1,XBB.1.5,以及CA.3.1CH.1.1这几种最新的亚变异体都具有成为不同地区,甚至全球优势毒株的能力。

甚至,它们相互之间也具有逃逸对方诱导免疫力的能力,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先后暴露而发生再次感染。

XBB首先发现于印度,并在那里取代了CA.3.1和CH.1.1的祖先BA.2.75,在几个月内占据了优势地位。

但是,随着全球广泛流行的BQ.1/BQ.1.1系列的入侵,XBB正在向“后浪”BQ.1/BQ.1.1让出自己的领地。

但在美国,情况恰恰相反,由于BQ.1/BQ.1.1占有先发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占据着优势地位。

然而,随着XBB.1.5的崛起,最近几周内BQ.1/BQ.1.1也正在让出自己的领地给最新“后浪”,XBB.1.5迅速成为了优势毒株,最新一周的临期预报XBB.1.5在美国的流行占比已经超过了60%。

图源:DCD

在全球范围内,尽管BQ.1/BQ.1.1仍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但以XBB.1.5和CH.1.1为代表的XBB和BA.2.75系列的“后浪”也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特别是CH.1.1在全球疫情中心之一的英国的迅速崛起,极有可能推动其成为下一个在全球广泛传播的“后浪”。

这样,展望我国疫情的未来,奥密克戎BA.2亚变体三个分支的代表性“后浪”,BQ.1.1、XBB.1.5和CH.1.1,都有潜力在我国流行,比如,先流行BQ.1.1的地区,是无法阻止未来XBB.1.5和/或CH.1.1后来的流行。

当然,随着反复流行波次的增加,人口群体免疫逐渐增高,流行波次周期或逐渐拉长,规模逐渐降低。

如果有具有更强免疫逃逸能力的更新的“后浪”出现,也照样会将任何“前浪”拍在沙滩上。

写在最后:

伊仕生物提醒大家,预防其他奥密克戎亚型病毒感染,首先要做好自身健康,坚持规律作息,保持居室整洁,经常开窗通风,科学锻炼身体,保障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

同时还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和各项防疫措施,适量储备家庭常用药。重点保护高龄老年人和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前往人群聚集场所时应规范佩戴口罩。

八、网格员演讲稿范文-解读中国新冠疫情下的基层治理

网格员演讲稿范文-解读中国新冠疫情下的基层治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XX社区的网格员小明,在此荣幸地向各位分享一篇演讲稿,主题是“解读中国新冠疫情下的基层治理”。

一、背景介绍

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球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中国的一名基层网格员,我亲身经历了中国在这场疫情中展示出来的高效、快速和果断的应对措施。中国的基层治理体系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二、组织体系

在疫情爆发后,中国迅速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疫情防控组织体系,网格员成为了重要的一环。我们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准确获取疫情信息、做好小区封控、及时提供居民日常生活物资等工作。这种分层级、全覆盖的组织体系成为了疫情防控的有力支撑。

三、宣传教育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网格员在社区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工作。我们向居民普及疫情防控知识,通过户外宣传、社区广播、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提高了居民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我们还及时发布政府工作指引,解答居民的疑问,增强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四、联防联控

基层网格员作为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一员,与各级政府部门、医院、志愿者等形成了紧密的联防联控网络。我们与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共同制定防控措施,共同应对突发状况。在疫情防控中,大家形成了一支紧密配合、互相支持的队伍,发挥着协同作战的重要作用。

五、成果总结

通过中国基层网格员的努力,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社区传播得到了遏制,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中国的基层治理体系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应变能力和执行力,为世界树立了榜样。

六、致谢与结束语

感谢各位领导对基层网格员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感谢每一位社区居民在疫情中的理解和配合!通过这篇演讲稿,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基层网格员的工作,了解中国基层治理的实践,更好地推动基层治理的发展。谢谢大家!

感谢您阅读完这篇演讲稿,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对中国新冠疫情下的基层治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基层网格员是中国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组织体系、宣传教育和联防联控等方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努力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区的稳定发展贡献了力量。

谢谢!

九、如何看待印度政府预测,该国这一波新冠疫情可能于 5 月中旬达到峰值?会对全球疫情带来哪些影响?

印度政府对疫情过度乐观了,结局完全不可控。

一,最近的数据只是冰山一角,31.48万/天连实际感染数量零头都不够

1.检测阳性率过高,说明漏检严重

从检测能力来看,最近检测能力提升,从2月的80万提升到175万左右。[1]

(1)如果按照检测175万,确诊31.8万的检测数据,阳性率约18%(暂不考虑取样不规范导致的假阴性)。

(2)印度飞香港航班188人中53人确诊,确诊率28.2%。

2.高检测阳性率说明漏检严重

按我国常规,如果检测到一个阳性患者,必然要检测他的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由于密切接触者感染率较低,检测到一般接触者后阳性率不大可能高于3%。

印度的情况只能说连患者都找不全,检测结果只能当抽样调查结果来看。

3.人群血清抗体数据说明高感染率已经维持很久了

新德里当局已经完成五次抗体调查

在2020年6月27日至7月10日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调查中,样本中的新冠肺炎抗体携带率为22.8%,样本量21387。

2020年8月的时候进行第二次调查,新德里人群抗体阳性率29.1%,男性28.3%,女性32,2%,样本量15000。18岁以下感染率34.7%,18到50岁感染率28.5%,50岁以上感染率31.2%。[2][3]

2020年9月第三次调查,阳性率约25.1%。[4]

2020年10月15日到21日第四次调查涉及15,015人,感染率25.5%,其中女性感染率 26.1%,男性25.06% 。[5]

2021年1月第五次调查样本量28000,感染率60%(也有报道说56.1%)。[6]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在印度第五轮针对新冠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中,新德里2.8万个样本中有60%被检出血清抗体阳性。据印度媒体报道,新德里约有200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已有1000万人感染过病毒。这项数据被印媒视为抗击疫情的一大利好,认为新德里实现群体免疫指日可待,或正在走向群体免疫。

目前在进行第六次调查,结果未出。

对比我国武汉数据:

中国疾控中心近期(2020年底)组织的全国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武汉地区的社区人群新冠抗体阳性率4.43%,湖北武汉外市州抗体阳性率0.44%,而湖北之外六省份的1.2万余人中仅检测到2例抗体阳性,阳性率极低。[7]

5.所以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新德里的人到2021年1月的时候,一半以上的人基本感染过一遍了。按传统观点,一月份已经达到多数人有抗体的水平,离”群体免疫“不远了,疫情应该逐渐平缓。

从第一张图看,近半年检测能力变化不大,所以最近的病例暴增反映了人群感染率的上升,和“多数人有抗体疫情就会改善”的情况不符合。

二、病例暴增的可能原因:病毒在持续进化以适应有抗体和有疫苗的环境

新冠病毒是正链RNA病毒,自然突变概率高,达到0.0001~0.000001之间。

病毒的种群越大(感染人数越多)、单次感染持续的时间越长,病毒突变的概率就越大。

1.病毒种群越大、感染时间越长则突变概率越大

(1)种群很大会增大变异概率。

假设病毒在某个患者体内出现可存活变异的几率为,则对于一个数量为n的宿主群体,病毒发生可存活变异的概率为 。即使为很低,只要n足够大, 就趋近于1。

(2)感染时间长有利于突变

俄罗斯女子体内发现有18个变异点的新冠病毒。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系教授康斯坦丁·克鲁托夫斯基指出,这项研究工作首次确认了一个事实,即“新冠病毒在一个生物体内长期存在即会导致大量突变的出现”。[8]

2020年12月3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波士顿一名免疫能力低下患者,在死前154天感染了新冠病毒。研究人员在其体内提取的毒株中发现了几个突变,其中就包括前文提到的N501Y。

研究人员认为,新冠变异毒株B.1.1.7也可能起源于免疫力低下的长期患者,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并在感染的后期才对外传播了该毒株。基因序列显示,这一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积累了许多突变,这些突变共同导致病毒蛋白发生17个位点的变化,其中8个发生在重要的刺突蛋白(S蛋白)中。[9]

2.定量分析

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病毒总体突变概率和病毒种群数量(感染人数*人均带毒量)和感染时间相关,可以得到

P(病毒突变概率)=f((患者数量*患者平均感染持续时间*患者平均带毒数量),)

另外如果一个患者在完全隔离的环境下被治愈(完全清除病毒),则他体内的突变病毒就被“闷死”了。

P(突变流行概率)=P(病毒突变概率)*(1-P(患者无法传染给下一个健康人的概率))

所以

P(突变流行概率)=f((患者数量*患者平均感染持续时间*患者平均带毒数量),)*(1-P(患者无法传染给下一个健康人的概率))

3.印度已经成为变异病毒的培养皿

(1)由于消极防疫,多数病人感染时间长且多数感染者自由活动,所以突变非常严重。

印度先是在2021年2月底发现了240种变异病毒。后来在印度18个邦收集的样本中,有771份发现了多种新的新冠病毒突变。其中有736份英国变异体阳性,34份南非变异体阳性,1份巴西变异体阳性,覆盖了全球的品类。

随后研究人员又在5000多例样本中,发现了多达7684种病毒变异基因组,也就是说有的患者身上感染了不止一种变异病毒。[10]

(2)测序不及时可能让新变种无法被及时发现

据新德里报道,古吉拉特邦对该州是否存在SARS-CoV-2突变株仍然一无所知,因为送回浦那国家病毒研究所(NIV)进行基因组测序的样品尚未出报告。

报纸报道说,从COVID-19患者中收集的样本的全基因组测序(WGS)结果(其中一些早于3月发送)尚未被国家卫生部门接收。在4月初,该州已向NIV发送了646个样本,但仅收到181个样本的报告。[11]

4.抗体、疫苗都是病毒进化的选择压

选择压_百度百科 原作者 贼窟:

选择压是进化生态学中的概念,指外界环境施加给物种演化方向的压力,不同的外在的压力导致物种向不同方向演化。假如:一个基因的选择压为0.001,那么一个频率为0.00001的显性基因只要23400个世代就可增加到0.99的频率。在自然界,当选择压高的时候,在短时期中就可以形成新的品种。[12]

例如在青霉素发明的时候,细菌普遍没有耐药性,在普遍使用抗生素的环境中,少数可以耐药的细菌被筛选出来,成为主流。

高选择压下的种群变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某病毒具备能适应环境的特征,传播速度就会显著加快,从而占据主要比例。

这张最近几个月印度各毒株的占比变化图显示,B.1.617在近期迅速占领“市场份额”,从时间线上与印度近期疫情大暴发重合。[13]

三、病毒的进化方向

1.影响现有检测手段

据DNAIndian网站报道,印度出现了RT-PCR无法确诊,但症状类似于新冠的病人。[14]Dr Chandra解释无法确诊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双重或者多重突变。

备注:对突变病毒测序并重新生产检测试剂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2.耐热性更强

按一般的呼吸道传染病规律,病毒依赖飞沫传播,而飞沫在炎热的天气下无法长期存在。所以一般情况下呼吸道疾病仅在寒冷季节高发。

最近印度的爆发说明病毒已经完全适应了印度的高温环境。

3.传播性更强

Science:英国新冠病毒变种B.1.1.7的传播性可能比原始病毒高43%至90%[15]

4.可以在有抗体的人群中继续传播

印度卫生部在声明中指出,在该国马哈拉施特拉邦发现的新型变异新冠病毒出现了双重突变,毒株样本上同时出现了E484Q和L452R两个突变[16],可能弱化免疫效果,且传染性更强。这种双重变异病毒已被命名为“B.1.617”,目前正在印度境内迅速蔓延。其中E484Q突变与南非和巴西发现的变异毒株携带的E484K突变类似。E484K突变因为能够改变病毒刺突蛋白的形状,保护病毒不受疫苗或早起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抗体的影响,也被称为“逃逸突变”。而曾在丹麦和美国加州发现的L452R突变也被认为能够逃脱细胞免疫。据印度疾控项目负责官员辛格(Sujeet Singh)透露,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德里地区,有一半的确诊病例感染了该变异毒株,其中不乏大量年轻感染者

5.可能抵抗现有疫苗。

普遍接种疫苗后,不具备耐疫苗属性的病毒很快会被消灭,如果恰好有耐疫苗突变毒株的病人不在隔离环境,这样的突变病毒大概率传播出来,并成为主流的毒株。

6.致死性突变方向不确定。

由于新冠潜伏期长且潜伏期可传播,病程长致死慢,即使致死率高也不会对可传播性造成显著影响。所以流行的病毒必然是传播性较强的品种,但不一定是致死性更低的品种。

一些印度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注意到近期的新冠病人出现了一定的新症状,例如有:腹泻,腹痛,皮疹,结膜炎,意识模糊,甚至还有患者会口鼻流血。此外,新一轮疫情中的患者也出现呼吸困难加剧和重症人群年轻化的趋势。[17]

7.如果毒株不断发展,病人反复感染多种毒株,不排除引发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效应)的可能性

ADE效应指的是人感染后再次感染变种病毒后,人体原先产生的抗体可能对于变异后的病毒不起作用。而且这个时候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误以为病毒已经被“阻抑”,使得这时候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完全不设防。这会导致这个病人在感染变异后的病毒后,会比没有抗体的人症状反而更严重。

如果反复感染登革热,ADE效应将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出血。

根据印度科学家2021年4月22日的文章[18],尚不能排除已经发生ADE效应的可能性

(1)他在印度北方邦比杰诺尔的新冠定点医院工作的一些同事还观察到,在两周内注射疫苗并随后检测出COVID-19阳性的人的增速远远超过未打疫苗的人,并且打疫苗的人症状更重。 然而,印度卫生部迄今尚未共享任何此类数据。

(2)还有其他一些机制,例如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ADE)。通过这种效应,即使灭活的疫苗(如Covaxin)也可以增强疾病的严重程度。

四、对国际防疫形势的影响

由于印度公共卫生水平差,感染人数多,不同毒株交叉感染严重,发展出传播性更强、对抗体和疫苗更耐受的毒株几乎是必然的。由于防控水平低,突变毒株感染者没有隔离,这样的毒株会在选择压作用下发展起来。

下图是目前的印度医院现状[19]

印度的传染病房病人家属进进出出,带来很大的交叉感染风险
传染病房人员拥挤,完全不符合管理规范

在人员任意进出的情况下,医院是病人之间交叉感染创造突变毒株的温床,也是突变毒株的传染源。

由于很多国家没有对印度入境人员做到全员隔离和严格检测,突变毒株预计已经播散到其他国家。

只有像中国这样严格防控的国家能保持相对安全,但疫情输入风险也会加大,防范不能松懈。

五、总结

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就是与病毒斗争的历史,真正能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仅有天花等有限的几种,所以不应当过于轻视病毒,认为病毒会维持不变,在疫苗到位后可以彻底结束疫情流行。

考虑防疫措施时应当将病毒的进化因素考虑在内:

1.尽全力做到”应收尽收“,只有将所有感染者都隔离治疗,消除变异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2.疫苗应该普及,但不应高估疫苗效果,认为有疫苗就万事大吉了。

流感和新冠一样也容易突变,流感疫苗在持续开发,但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可能不同,导致免疫效果的下降。

3.使用疫苗的时候应当配合隔离和流行病学调查措施,虽然不能阻止削弱疫苗效果的突变毒株产生,但我们可以阻止可能的耐疫苗毒株传播出去。

4.加强医院管理,做好传染病分区,杜绝住院病人传染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可能性。

5.找到PCR测试失效的原因。

(1)对突变病毒进行测序,发现有影响到PCR效果的突变后,应当立即研发新检测试剂。

(2)如果像印度科学家猜测的那样,病毒绕过咽喉部位直接感染肺部,则需要更新取样手段。

版权说明:本文在知乎平台首发,除标注参考来源内容外,其他内容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链接,谢绝不规范转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