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许友文林文红?
许友文是澄海隆都人,汕头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播音员。许友文在潮汕话方面研读是非常成功的。经过20多年的积累,他确实掌握了许多潮汕俗语,潮汕方言。在语言技巧,语境处理方面颇有心得。被同行称为汕头话的“活字典”。林文红也是原汕头电视台主持人、文艺部主任,现已退休。
汕头变迁
记得学过本课本叫《汕头的变迁》,汕大出版社的,上述知识基本述及,但最亏卜敏后考试考得好少,销枝所以也记不弊正清楚了
汕头历史轨迹
汕头古时为滨海冲积地区,海水的冲击带来了植被庄稼所需的丰富的营养,于是在宋朝时期这里就形成了村落,属揭阳县;元代时期,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村落,古称厦岭;明初在此设有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遂属澄海。由于汕头地区沙脊向海伸延,百姓多设栅捕鱼,故又称做沙汕;到了康熙年间,建立了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就被简称为了汕头;至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汕头就开始对外开市,成为我国重要的通商口岸。
1921年时,汕头成立了市政府,与澄海分治;1930年被准予设市,隶属于广东省政府。建国以后,汕头逐步走上了对外开放城市的道路,从此汕头迈入了新的阶段。
历史沿革
汕头,最初是一个渔村。宋朝时,汕头是揭阳县鸵江都的一个渔村。元代的时候,这里被称为「厦岭」。1563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汕头成为潮州戚大府澄海县的一部分。1574年(明神宗万历二年),汕头被称为「沙汕坪」。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在这里筑炮台,此地改称「沙汕头」(沙汕头炮台),雍正、乾隆期间,逐渐被简称为「汕头」。乾隆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妈屿岛设立「常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於潮州城区民众的强烈反抗,使得外国人主动放弃在潮州城区贸易,改而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汕头进行贸易。咸丰十年,应西方列强要求,汕头正式对外开市。自此,汕头开始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安全的环境,逐渐超越了潮州城区,成为了粤东的经济中心。
1921年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但仍隶属潮循道管理。1958年,设立汕头专区,潮汕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向汕头转移。1981年,设立汕头经济特区。1991年,重新调整行政区域,潮汕地区分为三个市,汕头市成为其中的一个市。
澄海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汕头市东南面。
澄海过去是一处“海气昏昏水拍天”的海隅。汉代属揭阳县域,晋以后属海阳县域,宋元至明初分别为海阳、揭阳、饶平之邑。
明朝中期,倭寇窜扰,滨海一带居民人心惶惶。明朝态迟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为抗御倭寇袭扰,析海阳县上外、中外、下外3个都,揭阳县蓬州、鳄浦、蛇江3个都,饶平县苏湾都设置澄海县,取意“澄清海氛”或“海宇澄清”,以安定人心。这就是“澄海”的得名由来。
远古时代,澄海大部分地方还处于大海之中,是一个“海气昏昏水拍天”的海湾,后来才逐渐冲积浮聚成陆。现澄海地域在夏、商、周时属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晋时属东官郡海阳县。隋、唐时属潮州辖下的义安县(海阳县),宋元丰五年(1082年)澄地分属海阳、揭阳两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后,现澄地分属于潮州府辖下的海阳、揭阳和饶平3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划海阳县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等三都,揭阳县的蓬州、鮀江、鳄浦等三都,饶平县的苏湾都,共7个都置澄海县,隶属潮州府。治所设于下外莆都之辟望村(今澄海市区)。
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施行靖边海禁政策,撤销澄海县建制,全县人民全部内迁。至康熙八年,恢复澄海县建制,仍属潮洲府管辖。
澄海置县始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澄海县明、清隶属于潮州府,民国时期隶属于潮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后,隶属于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区专员公署、粤东行署、汕头专员公署、汕头专区革命委员会、汕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2月起,澄海成为汕头市市辖县。1994年4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澄海市由汕头市代管。200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调整,澄海撤市设区,成为汕头市辖区。
澄海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的韩江下游三角洲,东南临南海,西南紧邻汕头特区,西北接潮州市,东北接饶平,南与南澳隔海相望,总面积402.5平方公里。
澄海区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宜人,酷热期短,无霜期长,四季不甚分明。
澄海,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区境位于粤东韩江下游出海口,水网密布,海河堤线长,历史上春旱、夏涝、秋潮、冬涸,自然灾害较多。全市总面积402.5平方公里。总人口 69.79万(2000年末户籍人口),人稠地狭,人口密度居全国各建制县(改区前)之冠。旅居海外华侨众多,是个著名侨乡。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调整结构之后,澄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建国后,澄海历任党政领导及农林水部门,十分高闭竖注意农田基本建设,实施治水改土,修建“六桥二堤”,从根本上改善水利条件,提高抗灾能力,1991年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澄海通国精耕细作,科学种田,增加农业投入,终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后获得全国第一个“粮食千斤县”和全国第一个“吨谷县”的光荣称号。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澄海工业生产(含乡镇工业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产值倍增,“三大产业”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57.6:29.6:12.8,到2000年成为18.4:48.4:33.2。因此,澄海置县后国民经济长期经历“耕三渔七”、“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格局,已成为历史时代的轨迹。工业、电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飞快发展。包括收入、消费、居住、储蓄等方面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区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由1995年的48.2%降到2000年的44.85%。商业贸易呈现购销两旺;外经贸进出口总额、合同及实际利用外资款额不段增长。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及旅游事业日新月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