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二人转?

246 2024-04-20 06:36

一、什么是二人转?

按照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说法,“二人转”就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优美,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二人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土地上热热闹闹地一路走到今天,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足见其群众基础之深厚。尤其是在东北农村,只要唢呐、锣鼓一响,顿时掌声四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个临时的舞台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台上台下,一人唱众人和,那种如醉如痴、胜似狂欢的热闹场面,相信每一个初次见识二人转演出的人都会久久难忘。它那粗犷、通俗、火爆的表演风格,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性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以及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舞蹈,正是二人转艺术别具一格的魅力所在。因此,将其誉为“乡土奇葩”毫不为过。

作为东北三省(包括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土特产”,二人转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发展成熟在民间。尽管关于二人转的归属问题,即它究竟是曲艺、戏曲还是歌舞,至今仍众说纷纭,但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似乎更关心的还是它的“好听、好玩、好看”,尤其是它的幽默风趣、直抒胸臆,最为大家所激赏。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转的影响和知名度越来越大,早已不再局限于田间地头,仅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业余文化消遣,而是过关越岭,开始向大江南北辐射,越来越成为当今文化市场上的佼佼者。

由此,也不断引发出关于二人转的诸多争论。比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二人转是否还是原生态的二人转,东北喜剧小品与二人转,二人转的雅俗之争,二人转与东北文化等。

二、介绍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在历史上有“小秧歌”、“双玩意儿”、“双调”、“边曲子”、“蹦蹦”等称谓。二人转一名始见于1934年的《泰东日报》 ,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二人转。 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 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 《西厢》 、《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东北二人转网

三、二人转有何新表现形式

二人转本身为一种曲艺形式,发展到现代,也搬上戏剧舞台,衍生出2个新剧种:吉剧和龙江剧,分别跨吉林、黑龙江2省

四、二人转小冒探情缘唱词

二人转小帽《叹情缘》唱词:

西山落残阳, 佳人回绣房。 桃花粉面映烛光, 红妆懒得卸, 独坐象牙床。 阵阵相思声声叹,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无情棒打美鸳鸯。 一更叹情缘, 月儿将出来, 叹声山伯祝英台, 共读整三载, 同窗两无猜。 

十八相送把山下,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二人一别在楼台。 二更叹情缘, 月儿出东方。 叹声李甲杜十娘, 逃出烟花院, 随郎回家乡。 途遇孙富出诡计,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十娘含恨投了江。 三更叹情缘, 月儿出正南。 

叹声奎元蓝瑞莲, 瑞莲叹命苦, 井台遇奎元。 定下三更蓝桥会,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二人魂断蓝桥前。 四更叹情缘, 月儿出正西。 叹声西施与范蠡, 二人有真爱, 真情两心知。 

都怪吴王恋美色,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无情斧断连理枝。 五更叹情缘, 月儿出正北。 叹声桑林秦雪梅, 花园分别后, 桑林万念灰。 一命化作相思泪,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雪梅吊孝声声悲。 一曲叹情缘, 叹地情难圆。 

声声悲叹泪涟涟, 人儿不常在, 月儿不常圆。 花草都有还阳日, 腊梅嗨呀,腊梅嗨呀 悲叹情缘恨苍天。

扩展资料:

“小帽”艺术特色

“小帽”在二人转四类形式中,是最短小也是最精彩的,有高度的艺术技巧。二人转小帽,和舞蹈结合起来,使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三种民间艺术达到了高度的综合。

抒发情感,分量更集中,更饱满。对于正文的表演,提供了主要内容铺垫和客观交待,使歌唱形式变化,使曲调节奏安丰富。

小帽,是歌、舞、乐三者紧密结合的,一气呵成,不停唱舞。单出头(一人表演)、对口(二人转正文)、小拉场(人物扮演)形式中,小帽高峰载歌载舞,强烈感人。小帽,为正文准备了“帽子、嗓音、动作、情绪”,增强了二人转的力量、阵容,和形式种类。

小帽,即“二人转小帽”,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民歌小调,是和二人转正文对比起的民间叫法,比正文更短小,在正文前边加演,是和二人转的产生发展,和群众的欣赏习惯相适应的。

其实,小帽是民歌、早年的群众歌曲、老词老曲(“铺地锦”、“茉莉花”“张生游寺”“对花”“采茶”“放风筝”等)。二人转加演“小帽”,为了排腔溜调,有独立内容和表演形式多样化,使节目、时间、人力调配---合理化,满足观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_小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