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张衡归田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归田赋》是东汉辞赋家张衡的代表作之一。它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表达了作者道家思想的超脱精神。
文章寥寥几笔,勾勒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一派欣欣向荣的自然风貌,既表达了对归田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寓对官场龌龊的厌恶。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历来深受人们爱赏。
《归田赋》作为迄今最成功的抒情小赋,在赋体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自西汉末叶以来赋体革新转变的最高成就,基本结束了大赋为主流的创作时代,而开辟了灵巧自如的小赋的新时期,使赋这种文学形式得以继续活跃发展。从此以后,特别是经魏晋到唐宋,虽几经演化,但无论是散韵、骚韵、俳体、文体,有成就的作家大多循此路径抒情述志、咏物叙事,丰富了文苑。
文中多用典故是此赋的一大特色,如“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分别引用《淮南子·说林训》和《左传·襄公八年》的典故。张衡充分利用了历史典故词句短小、内涵量大的优点,于文辞之外又平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因而《归田赋》并未因为篇制短小而显干瘪。同时,《归田赋》所选用的多是为人们所熟悉的典故,并不晦涩难懂。所以这篇小赋以其雅致精炼、平易清新的语句,包容了内涵丰富的史实,并赋之以新意。
此外,《归田赋》还用了一些叠韵、重复、双关等修辞方法,如“关关嘤嘤”、“交颈颉颃”,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而“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既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
总之,《归田赋》已很不同于先前的汉大赋了,它已开始由叙事大赋转入抒情小赋,风格上也不再追求气势的铺排、辞藻的堆砌,而类似于四六句骈文,开了骈赋的先河。《归田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篇章。
二、张衡的归田赋思想取向的复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总观全篇,可以看出这确实是一篇言“志”之赋。其“志”就是对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的深沉悲哀,就是对人生怎样摆脱这种悲哀的深刻反省。
而这种“志”又是他一生的总结,所以不但思想深刻,而且感情凝聚得也相当深厚和真实。
话虽不多,但句句发自内心,且句句闪现着他生活遭遇的折光。
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不断跳跃变化的感情曲线,更增加了表情的生动性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性。
这一切都使这篇小品化的抒情小赋在言志抒情时获得了真实性和个性化的永恒价值
三、归田赋中张衡所苦的是什么?
张衡苦的是国家阉竖当道,朝政日非,豪强肆虐,纲纪全失,自己既无法等到社会清明之时,又没有报国之路,
四、归田赋的艺术表达
归田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它描绘了士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归田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士人们追求心灵舒适和自我实现的归宿。归田赋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这种艺术表达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归田赋的主题与内涵
归田赋的主题通常涉及到人们对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社会问题的反思。通过描绘农田、山水、村庄等自然景色,归田赋传达了一种对纯朴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赞美。在归田赋中,作者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展示了他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归田赋的内涵丰富多样,既有对个体情感体验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归田赋通过对农田劳作、农民生活以及社会问题的描写,呈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画卷。它既关注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宜居环境,也关注了社会不公和人类命运的现实问题。
归田赋的艺术特点
归田赋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生动细腻的描写:归田赋通过描写细致入微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好。
- 情感表达与思辨探索的结合:归田赋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体验,也展示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使作品更具思想深度。
- 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注的结合:归田赋关注田园生活的美好,同时也关注社会问题,展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人类命运的担忧。
归田赋的艺术表达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虽然归田赋属于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但它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归田赋呼唤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活本质的关注。
归田赋的艺术表达教导人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它提醒人们,田园生活不仅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归田赋还表达了对真实、简单生活的向往。在当今繁忙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亲近自然的感受。归田赋通过对农田、村庄的描写,呼吁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结语
归田赋作为一种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表达形式,深受士人和文人的喜爱。它通过对农田生活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归田赋的艺术表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关注自然环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亲近自然的感受。同时,它也呼唤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携手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五、分析归田赋的艺术成就?
《归田赋》是东汉辞赋家张衡的代表作之一。
它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表达了作者道家思想的超脱精神。
《归田赋》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开了骈赋的先河,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篇章。
是一篇短小明畅的抒情小赋,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洗汉大赋铺采缛文、繁重凝滞、虚夸堆砌的规矩,转为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的风格,语言自然清新,洗练优美,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是难得的赋作佳篇
六、东汉张衡在归田赋中描绘什么的景色?
《归田赋》是东汉辞赋家张衡的代表作之一。它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表达了作者道家思想的超脱精神。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归田赋》原文
两汉: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京都作官时间已长久,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只在河旁称赞鱼肥味美,要等到黄河水清还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泽的壮志不能如愿,要找唐举去相面来解决疑题。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随渔夫去同乐于山川。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期分离。
正是仲春二月,气候温和,天气晴朗。高原与低地,树木枝叶茂密,杂草滋长。鱼鹰在水面张翼低飞,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河面鸳鸯交颈,空中群鸟飞翔。鸣声吱喳,美妙动听。逍遥在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欢畅。
于是我就在大湖旁龙鸣般唱,在小丘上虎啸般吟诗。向云间射上箭矢,往河里撒下钓丝;飞鸟被射中毙命,鱼儿因贪吃上钩,天空落下了鸿雁,水中钓起了鱼。
不多时夕阳西下,皓月升空。嬉游已经极乐,虽然夜来还不知疲劳。想到老子的告诫,就该驾车回草庐。弹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读圣贤书滋味无穷。提笔作文,发挥文采,述说那古代圣王的教范。只要我置身于世人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
七、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和张衡的《归田赋》怎么进行比较赏析?
[名句]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宒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析赏] 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生活的兴趣,生性本来就喜爱山林田园,一时的迷误,坠入世俗的名利网中追逐,一去就过了三十年。
生性酷爱山林田园的闲逸逍遥,不喜红尘是非的喧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颇有迷途知返而岁月曾虚浪的惆怅。“性本爱丘山”最为“乐山”者所爱玩念。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在中国历史上,张衡是一位有多方面建树的人物,他既是一位有辉煌成就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有杰出贡献的文学家。他的《归田赋》就是一篇备受后人赞赏的作品,被称为短篇中的神品。这篇短小精粹的小赋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表达了对现实的厌恶之情和企心淡远、纵心物外的情趣。当时正值东汉王朝全面崩溃的前夕,政治极端黑暗,外戚、宦官争权夺利,祸国殃民,愈演愈烈。再加上连年灾害,弄得田园凋蔽,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局面,张衡既无力改变,又深恶痛绝,因而不得不进行人生的反思,寻求自我解脱的道路。这种思想情绪发而为文,便写出了这篇《归田赋》。
作为历代传诵的抒情名作,这篇赋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色。
开启新风,注重抒情。作品开头二句述归田的缘由,流露出对长期官宦生活的厌倦感情。其实这并非他的初衷,也不是他归田的真实原因。张衡有“佐国理民”(《应间》)的远大抱负,所以“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渴望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可见他并非不愿为官,也不是“无明略以佐时”。那么他归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后汉书》本传云:“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在仕途上不得志,这是其一。“天道之微昧”、“俟河清乎未期”,政治黑暗,报国无望,这是其二。因而产生了对世事宦海的厌倦情绪,决意“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感情便随之倾泻了出来。
接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想象中的田园生活。先写大自然清新秀丽的景色:仲春二月,时和气清,在那百草繁茂的原野上,可以看到鸟儿自由地翱翔,可以听到它悦耳的呜叫声,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美景啊!然后写逍遥其间的无穷乐趣;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你看他一会儿仰头射飞鸟,一会儿俯身钓游鱼,那恬然自得、流连忘返的神情自然流露出来。最后写企心淡远,纵心物外的情趣。作者在尽情地享受了大自然的抚慰与沐浴之后,又回到幻想中的田园草庐,追思先哲之遗训,陈述前贤之法则,完全进入一种不为世事所累,不计荣辱得失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多么宁静、适意的生活环境,它与黑暗,污浊的现实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幻想毕竟不是现实,透过这恬淡的外表,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颗痛苦的心灵。作品所表现的是作者对现实的绝望情绪,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企求超拔的一种强烈愿望。前人的赋作虽模山范水,体物叙事,极尽铺排堆砌之能事,但却绝少真实感情的流露。而《归田赋》却“真深乎情者”(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赞》),注重抒情,开启了一代新风。
体态空灵,小而弥大。汉代艺术是以硕大、厚重、拙笨、呆板为主要特征的,这是为了表现事物内在的力度和气势的。虽然气势宏伟,但缺少生动的神韵。《归田赋》仅二百一十字,篇幅短小,体态灵巧,但却感情充沛,思想深邃。真可以说体虽小而容量大,词虽浅而意蕴深。作者对黑暗政治的深恶痛绝、报国无门的矛盾心理、向往田园生活的生活情趣、企心方外的高蹈情怀……在短短的篇幅里被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正如胡韫玉所说:“平子《归田》,寥寥二百字,而有无尽之藏。眇沧海于一粟,小泰岱于秋毫,而沧海之洋溢,泰岱之峥嵘,未尝稍减。论者谓其辞藻清丽,短而弥工,吾则谓其气宇宽洪,小而弥大也。”(《续汉文记》)短而弥工,小而弥大,浅而弥深,细绎而味浓,正集中地体现了《归田赋》体态空灵的特色,开后代抒情小赋之先河。
语言秀美,富于诗意。《归田赋》清词丽句,自然流畅,音韵和美,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如中间一段:“于时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花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着墨虽不多,但却有声有色地点染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色。作者在此并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但我们却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摆脱尘世、投身自然的无限喜悦、无限欢快的心情。作者设想中的田园生活是如此富于诗情画意,这对那些厌恶官场生活的封建文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的。这种意境的创造,固然主要是由于作者具有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并将这种感情渗透到作品中所致。但毫无疑问,这也与作品的语言清新秀美、富于诗意有很大关系。
陶秋英先生说,《归田赋》是“短赋”初创的第一篇,魏晋六朝的一切短赋,都莫不造端于此”,是后世抒情小赋“万世不祧的大宗”(《汉赋之史的研究》)。平心而论,这一评价并非溢美之辞。它确实是东汉赋风转变中具有路标作用的作品,规范后世,开启了一代赋风。更为重要的是,它深刻地反映了东汉知识分子向往自然,热爱山水田园的情趣和强烈的山水意识、山水情怀。为后世山水旅游文学开拓了一条离弃封建统治阶级官场,走向山水田园的道路,为归田而赋也成了一个常写常新、人人乐于仿效的文题。
八、《白鹿原》的文化意义和艺术表现特点是什么?
(1)在叙事结构上,一方面采用多线索交叉并进的方式,在错综复杂的故事中,还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主线突出、明暗清晰的特点,围绕着白鹿两家的明争暗斗,不仅展示了白鹿村的家族历史,而且也展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
(2)在叙事视角上,主要采用一种“全知视角”,既不宥于已有的社会历史观点,也不完全依从自己的个人见解,而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叙述历史和故事。
九、凄然的艺术表现?
凄然》是近代诗人俞平伯创作的一首新诗。全诗四节。第一节开始即发感叹,千古名寺如此荒废;第二节调入亮色,给寒山寺添了一点景色;第三节诗人以一连串冷色调的景物来衬托、抒写自己的情怀;最后一节集中写了寒山寺响彻千古的钟声,象征历史的久远,钟声里有古代诗人们的魂魄在,这钟声也荡颤着又一颗年青的诗心。这首诗运用了凝炼的口语入诗,诗句长短交错,用韵也比较自由;全诗境界与情绪的变换,从韵味中也可感受出来。
十、昔归茶的口感特点是怎样的?
昔归茶冲泡后汤色金黄明亮,茶香高长,香气明显醇厚,入口微涩,口感甘甜,耐泡。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