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舞蹈艺术?舞蹈的主要特征?
舞蹈艺术: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二、什么是审美 审美力 审美特征?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审美能力是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音乐欣赏是如此,所有的审美欣赏均如此。没有审美能力就不可能使潜在的审美对象在意识中呈现,不可能有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所以也谈不上任何审美活动的发生。因此,审美能力在学生审美素养的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
审美力,作为一种特殊的感受力,审美能力可以被界定为审美形式感,并由此与一般的情感相区分。审美形式感不是只关注对象形式而不顾内容的感受力,而是具有特殊含义的美学概念。首先,审美形式主要不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材料或外表特征,而是指审美对象的组织秩序与结构关系。从对象上说,形式之所以具有审美意义就在于它具有特殊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体现为直观的、蕴涵丰富的审美形式。一堆石头,艺术家可以把它堆成一个艺术品,这里的关键就是艺术家使石头按一种特殊的组织秩序堆起来,这种特殊的组织秩序就是审美形式,作品的意义也由此而产生。
审美特征:
1、审美特征是指对于美的感觉表现最为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2、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
3、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三、中国石窟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我国主要石窟有甘肃敦煌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乐山大佛等。
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我国石窟艺术尽管时间不同、地域不同,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四、白云故乡艺术审美特征?
《白云故乡》的词作者韦翰章是一位歌词大作家,它完全扎根于文学的土壤之中,由于他的歌曲往往吸取了唐宋诗词的精华,往往表现得情意缠绵,意境也是十分的清新。1938年夏,韦翰章一起与弟子到香港的浅水湾游玩,韦翰章举目远眺,不禁涌起一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于是触景生情一气呵成创作了《白云故乡》的歌词,我们反复读这首歌的歌词,可以看到作者的爱国之情跃然与作品之中。
《白云故乡》的曲作者则为林声翕。在对《白云故乡》谱曲的过程之中,林声翕十分注重歌曲旋律与汉语吟唱语调之间的联系,用音程变化以及节奏变化来充分表达歌词的语气以及语调,这也使得语调与歌词之间的结合变得更加地细腻以及准确,从而对歌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凸现出来了。
五、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汉代舞蹈中融入多元社会文化
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发展都各有特征,诗歌、乐曲、舞蹈等都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传统的艺术之中,舞蹈是一个不可不提起的元素,舞蹈的兴起于发展为我国现代的多种舞蹈提供了基础,让人们观看到了优美的舞蹈。在汉代舞蹈之中融合了多种丰富的元素,给舞蹈推上了有一个顶峰。汉代舞蹈的多民族融合不仅与艺术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还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正是由于汉代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朝廷鼓励多民族融合与交流,才使得汉族舞蹈之中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与特点。
汉代的统治者注重文化的发展与少数民族的相互交流。在汉代之中,民间性的节目越来越多,在街头很多人都依靠自身的独门技艺表演挣钱,其他人也有着富裕的生活区观看表演,这一形式在汉代舞蹈之中主要体现在民间杂技的吸收。汉代舞蹈之中有一部分民俗的特征正是来源于汉代的“百戏”,百戏是前代与汉代民间表演技艺的融合,在宫廷、贵族之中也广为盛行,因此汉代舞蹈的编舞者也结合了这种形式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民俗性汉代舞蹈,在展现优美舞姿的同时增加了技艺的高难度,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
二、汉代舞蹈中增设多种辅助道具
舞蹈表演之中除了舞蹈演员,舞蹈多使用的道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汉代舞蹈之中融入了多种辅助道具帮助舞蹈的展开,呈现出了技艺相融特征。汉代舞蹈不仅传承了之前朝代的舞蹈道具,而且在基础之上进行了提高与创新,用汉代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取代了之前的旧事物。在汉代舞蹈之中的盘鼓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盘子一般是古代街头杂技使用的道具,通过盘子旋转与人体支撑盘子来博得观众的眼球,鼓这一事物是在乐曲之中的应用,而盘鼓舞则是将盘子与大鼓相结合,通过舞蹈的形式表演出来。通过从汉代遗留下的文物画卷或者是史料记载之中可以看出,汉代舞蹈中舞蹈演员大部分都手里拿着不同的道具。
正如在电视中所呈现出的,描述汉代生活的电视剧中角色穿衣都是长袖的风格,汉代舞蹈中也有这样的体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之中可以看出,汉代舞蹈之中的表演者都运用了极长的衣袖,这样的衣袖也作为了汉代舞蹈的道具。这种汉代舞蹈的形式被称之为“舞袖”,表演者通过自身手臂的摆动,带动着衣袖进行变幻,将长袖舞出不同的弧线,表现出缠绕、推出、旋转、扬起等等的姿态。在汉代舞蹈之中多种道具的使用,为表演者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也使得汉代舞蹈艺术更为丰富多彩,让表演者通过道具更加融入舞蹈表演之中,将表演者带入生动的舞蹈跳跃之中。
三、汉代舞蹈中展现柔软优美舞姿
我国的舞蹈历史发展悠久,汉代舞蹈承接着前朝的艺术特征,结合了汉代的文化特点与风土人情,丰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舞蹈。汉代舞蹈与之前朝代相比,更加注重表演者对舞美的追求,不仅在舞蹈表演上,而且在表演者的服装、道具、仪态等也有了改变,使得汉代舞蹈呈现出刚柔并济的特点,既可以在汉代舞蹈中体会力量感的一面,又可以在汉代舞蹈中感受柔美灵活的一面。刚柔并济之中的刚强是舞蹈之中的刚烈与热情,通过挥舞时的力度、表演者眼神等可以体现,柔美则是表演者表现出的阿诺多姿与姿态优美,通过服装等表现飘飘欲仙的轻盈之感。
汉代舞蹈的表演者大部分都是需要经过刻苦的训练的,有的表演者天生肢体柔软,可以完成很多的难动作,有的表演者想要在表演之中不出错误,就要不断练习熟悉。汉代舞蹈中的舞袖等都是需要提高力量然后保障柔美性的,表演者需要对自己的腰部与手臂进行柔软与力量的训练,这样才能展现出腰部的灵活与柔韧性。在汉代舞蹈的表演之中,结合表演者身穿的丝质服装,展现出自身的轻盈舞态,使得舞蹈更加轻柔飘逸,从外表上看,汉代舞蹈中的女子都是柔弱的,但是挥舞袖子时却有着很大的力量。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之中,舞蹈由历史上的统治者专享,慢慢演变为普通老百姓可以欣赏的艺术。汉代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同时使得文化繁荣发展,在汉代舞蹈的发展之中结合了普通人民与街头的一些特色,形成了技艺的相结合形式,使得汉代舞蹈的特点体现出综合性。在如今文化的发展之中,我们也应当结合前人的经验与智慧,讓舞蹈进行创新发展,使得舞蹈呈现出古今的特色。
六、艺术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包括什么?
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主体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七、综合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综合性与独特性。综合艺术首要的审美特征就是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
首先,从艺术学的层次上讲,戏剧、戏曲、电影和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吸收了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将它们有机融汇在自己的表现手段之中,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从更高一层的美学层次上讲,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的综合性绝不仅限于各门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更加集中地体现在它们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实现了美学层次的高度综合性,使得它们能够将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再现与表现集于一身,从而具有了巨大的综合表现能力,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使综合艺术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门类。
八、论述艺术的概念和审美特征?
艺术概念是历史形成的。从古代到近代,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我们才有了“艺术”这个概念,有了“美的艺术”,即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各门类艺术的组合;有了艺术品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造物与天然物的区分;有了高雅艺术与通俗大众艺术的区分;有了艺术与工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艺术家。
审美专注于对象的生动可感表现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审美特征是自由性。艺术审美是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在社会实践中,它们与人形成了意志实践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当社会发展到人们不以直接的功利态度、实用态度对待客体对象时,才出现了比较成熟、纯粹的审美关系。而艺术美是作为审美对象而生产、存在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艺术给予人的只是一种审美愉悦、审美享受和审美评价,只在人的精神上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必须具有美的品格,只有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也才能实现以审美功能为前提的各项社会功能。
九、实用艺术具有哪些审美特征?
所谓实用艺术,是指以实用为目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艺术种类。实用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中国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大批彩陶,古希腊与古罗马遗留下来的巨大建筑,如雅典卫城和罗马大斗兽场等都证明,早在古代,人类在其创造活动中,就不仅使其作品具有直接的用途,而且也将创造性才能对象化,使这些作品成为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艺术品。也就是说,实用艺术品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
实用艺术是所有艺术种类中最普及、最常见的一大类别,与人们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实用艺术与其他艺术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物质上的实用需要。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实用艺术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而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或美学追求,因此,它不强调再现性,而强调表现性,从而形成了实用艺术表现性的特点。
实用艺术与造型艺术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讲,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凭借视觉感官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由于二者的联系如此紧密,有时人们又常把它们归为一类。从区别上讲,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而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和审美需求。
实用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
一、建筑艺术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场所。建筑(architecture)这个词在拉丁文中原来的含义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密不可分。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形体、节奏、色彩、质感、空间组合等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一)建筑艺术的种类
建筑可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民用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建造的,其建筑原则是实用、安全、舒适,民用建筑同时也体现了特有的民族习惯、风俗和等级观念、宗教信仰等民族意识。公共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公共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体现不同时代、地域和社区的集体精神追求、民族精神等。园林建筑是人们将生活环境艺术化,并与建筑融为一体的产物,体现了人们对生活情趣的审美追求,同时凝聚了各种艺术的风采。纪念性建筑,主要用于对于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纪念,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和时代精神。
除了以上建筑种类,还有宫廷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等。
(二)建筑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第一,追求以实用性为基础的空间美。早在两千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用、坚固、美观。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建筑师们遵循的基本规律。建筑首先应当具有实用性,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建筑完全是为了防寒御兽、避雨遮风等实用目的而建造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及审美观念逐渐形成和发展之后,建筑才具有了审美的性质。也就是说,建筑的审美性是以实用性为基础的。
1/8页
第二,以空间组合、形体、节奏、色彩、装饰等为艺术语言。建筑艺术的语言包括许多因素,空间组合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和审美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如北京的天坛(如彩图,所示),其整体平面是正方形,中央的圜丘是白石砌成的三层圆台,通过这种空间组合,用有形的建筑实体来表现无形的天宇,以具象的造型来体现象征的意蕴,体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同时,耸立在地面上的圜丘坛同周围低矮的围墙形成鲜明对比,不但扩展了祭祀空间,而且增添了崇高感和神秘感。形体主要是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如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的巨大形体,外观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雄伟端庄。节奏是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筑和音乐具有内在的共同之处,因而人们把它们分别称做“凝固的音乐”和“流动的建筑”。例如,从天安门经过端门到午门,就有着明显的节奏感:两旁的柱子有节奏地排列,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序列。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例如故宫,总体色彩金碧辉煌,朱红色的围墙、白色的台基、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大红色的柱子和门窗,使这座皇宫的色彩别具一格。装饰作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创造建筑美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可以起到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如中国传统建筑十分注意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檐,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走兽装饰。总之,正是通过空间、形体、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才形成了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建筑造型是构成建筑美感的核心。造型必须符合形式美法则,形式美中的统一、均衡、对称、对比、韵律、比例等法则在建筑造型及其构图中均有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统一和谐、节奏韵律等。和谐是一切美感的基础,建筑中的统一即和谐,即运用各种技术的和艺术的手段,对各种造型因素予以组合,使之协调稳定,浑然一体。多种多样的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可以使建筑获得不同的艺术品格。
第三,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人们可以通过通览人类遗留下来的各个时代的建筑,透视文化史和文明史。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甚至认为:“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
1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建筑往往具有多重的象征性意味,即通过建筑艺术的手段来表现某种特定的精神内涵。建筑的象征性是建筑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一座充满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常常是一座历史的碑石,其巨大的精神感染力甚至会超过环境和造型。如建筑史上有名的“哥特式建筑”,就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统治地位。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巴黎圣母院(如图,,,,,所示),正面是一对高,,余米的钟塔,靠近后面是一座高达,,米的尖塔,它象征中世纪教会的无限权威高高地凌驾于整个城市之上。尤其是它的尖塔,那尖形的拱顶,那又高又细的柱子等,都是垂直向上,直刺青天,给整个教堂制造出一种上升、凌空、缥缈的艺术效果,目的是把那些饱尝人世痛苦的信徒的目光引向苍天,使他们忘却现实,憧憬天堂。古埃及人建造的金字塔,在竭力增大建筑体量的同时,又赋予其自然力的表现,从而表明法老权威的至高无上。北京故宫(如彩图,所示)建筑群,格局纵横交织,前后左右对称,空间的严肃感、稳定性极强,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者对皇权至高无上的显示,以及对法度、秩序和礼仪的追求。中国园林建筑体现了对自然美的崇尚,又将诗、书、画、工艺、雕塑等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和谐景观,蕴涵了创作者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趣。
不论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华贵、典雅和大气,还是江南苏州园林的静谧、恬雅和变化有致,虽有审美观念与精神含量的不同,但同样表达了人们追求和谐的审美情趣。
十、什么是艺术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作为美的教育,是一种特别的教育。广义的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社会与精神中一切美的形态对于人的陶冶,而达到人的身心的美化。但狭义的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美的教育。
美育的历史如同艺术的历史一样,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不仅是人与鬼神的沟通与对话,而且也是人自身身体和心灵一种广义的审美教育。中国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则将美育纳入了关于人性塑造的教育体制之中。至于中国漫长历史中的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它除了经学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了诸子百家和诗词歌赋,这都兼有美育的功能。但对于一个读书人,也就是受过教育的人来说,还必须精通琴棋书画。这却是专门的审美教育。与中国美育的历史不同,古希腊的雅典教育制度中包括缪斯教育和体育。前者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的学习,后者是身体的健美和动作的优美的训练。...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