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唯美主义、浪漫主义”等都是什么

演讲与口才 2023-01-13 04:50 编辑:admin 267阅读

一、“现实主义、唯美主义、浪漫主义”等都是什么意思?

现实主义: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理论,它也是一个多义且有争议的概念。虽然现实主义的批评者和支持者经常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但实际上,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或统一的理论。正如杰克·唐纳利所指出,现实主义不仅不能提供一种一般理论,而且它基本上也是前后矛盾的,现实主义者对同一事件的解释经常不一致。“现实主义变成了建立在共同预设理论假定之上、有点松散联系的前后不一致的理论模式。”因此,了解现实主义,除了解现实主义的世界观和基本假定这些共同点之外,了解现实主义者之间的不同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以经典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为例,通过探讨现实主义理论的多样性,进而来揭示现实主义在国际秩序模式上的异同之处。

唯美主义:

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浪漫主义:

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二、什么是艺术,艺术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达方

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三、什么是艺术的再现性和表现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被讨论了几个世纪的宏大命题。古今中外,无数文学家、艺术家、文艺理论家,几乎都有关于此命题的论述。时至今日,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命题,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当代很多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已然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时代,远离了情感,而一味地沉浸于对传统的模仿,或者是一种想当然的所谓“创新”,而恰恰缺失了对现实的观照,对生活真实的观照,对艺术真实的观照,对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观照,对人类情怀的观照,从而呈现出一种虚无性。 艺术对的生活观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艺术的再现性,一是艺术的表现性。艺术的再现性与表现性是艺术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统一的。艺术的真实首先是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当然,这种真实是建立在客观世界的真实基础之上的,也即再现的真实。所以,再现性一般是指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摹,古希腊的雕塑艺术,一般更侧重于以模仿性为主的再现性审美特征。

但是,这种再现性又不能脱离于表现性而单独存在。再现性必须是以情感表达为基础,它不可能离开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艺术作品中再现的真实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的克隆,而是具有表现性质的再现,是一种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客观的真实之间,有着一种紧张而密切的关联,但又各个不同。

人类的生活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这其中也包括审美认知。所以,人类的生活中,本来就包含着一种艺术的审美。也正因如此,艺术也就与客观世界之间,通过“人类的生活”这一桥梁,建立起了必然的联系。然而,艺术又不完全等同于客观世界。艺术的真实可以建立于客观世界的真实描摹基础之上,但艺术的真实却并不等同于客观世界的真实,而必须反映生活的真实。相比于客观世界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又更进了一层面。然而,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也不完全等同。艺术的真实是对生活的真实的进一步提炼,它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是对人类生活的审美化与艺术化,是融入了艺术家主观情感的真实。可以说,艺术的真实主要是艺术家主体情感表达的真实。艺术并不必然表现生活真实的全部,而是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真实。

古往今来的伟大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无不是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的真实表现,然而,更是对人类情感的进一步抽象和表现。人类艺术,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迈进,表征着艺术的一种人文主义进程。

作为中国艺术的主要形式,书画艺术的表现性和再现性功能都在对生活真实的观照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中国史前时期的彩陶和岩画艺术中,即有大量表现狩猎、战争、祭祀、劳动等的生活场面。早期的艺术,是先民们蒙昧时期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生活的一种审美化体现,当然,这种体现,更多是对自然世界的客观描摹和形象表达,而到后来,艺术越来越从形象表达走向了抽象表达,进而能够脱离具象性的自然事物,从而更自由、自在和高度抽象地表达内心情感。尤其是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当它完成了从描摹具象事物向抽象表达的过渡之后,书法艺术、尤其是草书艺术,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最高情感的艺术形式。它使艺术家的情感处于巅峰状态,正如东汉书论家蔡邕所说:“夫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理论性地指出了书法是一门表现人的主体情感的艺术。而表现性、抽象性、抒情性和时间性也构成了书法艺术的四大基本审美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书法也同样具有一种表现主义精神。这种表现主义精神,在唐代的怀素、晚明的徐渭、清初的王铎等人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徐渭之狂草和水墨葡萄,是非理性主义的产物,而这种非理性主义主要是基于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感本体而产生的,徐渭可看作是中国表现主义之重镇。而这种表现主义精神,恰恰是建立在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强烈观照的基础之上的。它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书画艺术之于生活的密切关联。

但就当代书画创作而言,很多书画家一味地将自己置身于传统与创新的绝对二元化语境之中,无所适从,难以自拔。侧重于传统的艺术家,往往与现实及生活脱节,而专注于创新的艺术家,又往往失去了文化的根脉,从而使自己陷入了狂怪粗野和形式主义的深渊,而这背后,恰恰是真实艺术情感的缺失,这就是当代书画艺术表现主义精神的缺失。或者说,是一种伪表现主义创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是当代书画艺术家总体缺乏文化修养、生活历练和艺术提炼之缘故,片面地将艺术之形式构造与情感追求割裂开来,或者是片面地认为,只有夸张的形式构造才能更加强烈地反映艺术家之内在情感。

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之于艺术创作来说,是一对矛盾。形式主义是艺术创作所要摈弃的,而表现主义则是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精神的精髓。然而,形式主义与表现主义在晚明时期,却达到了一种完美的结合。晚明是形式主义的高峰,董其昌、徐渭、王铎、黄道周、傅山等,都成了变革家。董其昌变革了墨法,王铎变革了章法,傅山变革了美丑观。应当说,晚明是中国书法现代性嬗变的起讫点,也是中国书法创作非文人化流变的一个起讫点,对当代书法创作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然,这背后有一个晚明“尚奇”的艺术思潮的支撑。“尚奇”思想对书画创作的形式主义取向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晚明江浙等沿海地区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自由市场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文人成长机制,使得文人突破了原有必须依附于官僚体制的关系,从而通过自身的艺术创作和自由地艺术品买卖就能维持生计,也直接促成了书画艺术市场的萌芽。艺术市场的兴起,对于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影响是至为重要的。晚明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市井文化艺术和著作,比如当时的小说、戏曲、传奇、书画艺术等都在文本风格和艺术表达形式上,极力追求大众化、市场化和市民化的品味,并向市民传达一种“尚奇”的审美取向。我们从当代某些书画家的创作中,也能看到这种影子。

比如在历届的书法国展获奖、入展作品当中,就能看到许多以追求“奇”和“势”取胜的书家。大多数获奖作品都追求笔墨的夸张、字型的怪异、章法的奇诡、线条的怪诞和幅式的巨大上,将形式主义发挥到极致。然而,这种形式主义营造的背后,却是真正的表现主义精神的缺失。

在我看来,当代书画创作已经进入了非文人化和形式主义泛滥的时代,这是与表现主义精神格格不入的。当书画越来越非文人化的时候,书画实际上也就很难成为一种真正的高雅艺术了,因而也缺少了表现主义精神,从而走向了低俗化和世俗化。根本原因是,书画艺术创作中,缺少对“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提炼,没有现实的穿透力和历史的厚重感。

其实,在对“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塑造上,齐白石就是一个典型。齐白石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日常生活事物审美化、文人化和高雅化了。他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提炼美,齐白石笔下的美,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并不是将自己置身于世外桃源,而是将“艺术的生活”与“生活的艺术”融合在一起。他笔下的素材,几乎全是日常生活中的花花草草:白菜、萝卜、辣椒、芋头、葫芦、丝瓜、葡萄、玉米、鱼虾、青蛙、蟋蟀、蚂蚱、老鼠、油灯、农具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寻常又不起眼的但与人们生活又十分密切的物象,却在白石老人笔下化腐朽为神奇。

但需要说明的是,白石老人对这些日常生活事物的表现,绝不是客观的描摹和再现,而是带着自己浓烈的生命情感,将其高度抽象化、拟人化、情感化和文人化了。齐白石的伟大创造正在于,他将平民主义精神与古典主义精神、表现主义精神及精英文人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开创了中国书画艺术的现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