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弹性量表各维度包含的条目?
,从90题项的条目池中筛选出48项条目,最终得出包含6个维度的3~6岁儿童心理弹性简易筛查量表。
结论3~6岁儿童心理弹性简易筛查量表具有较自主性2*,8,14,20*,26,32*,38,44*,50,56*,62*,68,74*,80掌控环境3,9*,15*,21,27*,33,39,45*,51,57,63*,69,75*,81个人成长4*,10,16,22*,28,34*,40,46,52,58*,64,70,76*,82*与别人积极的关系1,7*,13*,19,25,31*,37,43*,49,55*,61*,67,73*,79生活目标5,11*,17*,23,29*,35*,41*,47,53,59,65*,71,77,83*自我接纳6,12,18*,24*,30,36,42*,48,54*,60*,66*,72,78,84**为倒记分
二、孩子喜怒无常,学会调节"心理弹性",比控制情绪更为重要
导语
孩子在成长阶段,其实自控能力是比较差的,尤其是脾气方面,或许这一秒还高高兴兴,下一秒就哭闹不止,所以父母才把孩子的脾气性格说成喜怒无常。
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对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握的特别好,这都归功于父母正确的引导。
而那些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往往会通过大声的哭闹来宣泄,当然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案例
张女士有一个5岁的儿子,小家伙长得活泼可爱,但就是脾气不太好。有一次他在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人家一不小心把他的心爱玩具给弄坏了。
可张女士的儿子二话不说就跑到小伙伴面前大声的哭闹起来,并且要求他立刻给自己买一个。
可是张女士给儿子买的那个玩具是在外地购买的,当地根本就没有,所以当那个男孩喊来自己父母说去给孩子买一个同等玩具的时候,张女士的儿子却哭闹得更加厉害。
这时张女士赶紧跑过去不停的安慰着儿子,并许诺说明天接着再去给他买一个一模一样的。
可张女士的儿子怎么都不听,甚至在地下打起滚来,这让张女士很气愤,也觉得儿子让自己很丢脸,于是她不顾儿子的哭闹拖着孩子回了家。
其实像张女士这样的孩子有很多,这些孩子一开始的时候哭闹,只是单纯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可后来当别人向他道歉并提出赔偿的时候,这些孩子更加无理的去撒泼耍赖,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发泄而变成了彻底的爆发。
这样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的负面情绪给收放自如,最后也就只能变成一个喜怒无常的孩子。
其实著名教育学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说过,想要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又想让孩子情绪更好的养成,那么就要在孩子的6岁之前格外重视。
而且这个时期也是孩子养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每个父母都应该重视。当然,喜怒无常的孩子之所以会有这一些极端的表现,也完全是因为心理弹性没有很好的调节,这些孩子不仅无法面对成功和失败,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怒火和笑颜。
那么什么是孩子的心理弹性呢?
所谓心理弹性往往是在遇到挫折困难以及受到刺激时,人对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就像我们熟悉的海绵,即使再大的重量也无法将海绵压坏,只是把它的形状改变。
而当物体拿开时,海绵又会自如的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而人的心理弹性就如海绵一般,可以被无形的压缩,但是在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立马又会收放自如。
因此,若孩子心理弹性调节不好就会情绪失控,也会喜怒无常,所以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弹性调节,在生活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调节心理的弹性。
1, 让孩子建立一个原则的底线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告知孩子自己的底线在哪里,而这个原则的底线,孩子不能轻易触碰,也不能每次都超过。
当然这个原则的底线也是孩子最高的心理弹性,比方说可以允许孩子掉眼泪或者简单的发发脾气,但绝对不允许孩子去辱骂别人,去殴打别人。
慢慢的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就会自我的调节心理的弹性,当然父母也应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来降低孩子的心理弹性,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2, 父母要做好榜样,心态还要平和
有一部分孩子之所以心理弹性无法调节好,完全是效仿父母的行为,有的父母生活中就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他们会在孩子犯一点小小错误的时候大发雷霆,还会在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训斥和打骂。
其实这些负面的情绪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弹性调节能力,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心态还要平和,这样孩子们就会不断的去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更会沉浸在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当中。
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们自我调控的能力会不断加强,而心理弹性调节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因此孩子就不会再是一个喜怒无常的孩子。
那么你家孩子是不是也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并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那么你又是怎样来教育孩子的呢?欢迎分享你的观点,我们一起探讨。
三、什么是心理渴求?心理渴求的影响因素
心理渴求的概念:心理渴求又称心理(精神)依赖。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对于心理渴求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说法。有的人认为渴求是对某种特殊的精神活性物质的一种强烈的欲望、需求或者是强迫性的需要。还有人将渴求与饥饿感进行类比,认为心理渴求同饥饿感都是渴望摄入东西的自我主观体验,这两种主观体验都可以由相关环境刺激所诱发,但是都不一定与生理信号相关联;不论是饥饿感还是渴求感都不一定会产生摄入行为,吸毒或者是进食也可能在没有主观需求的时候产生。同时心理渴求像是一种动机状态,是想要使用依赖性药物的强烈渴望,分为背景性渴求和诱发性渴求,前者是内源性的、持续性体验到的稳定的渴求状态,后者是外源性、由环境或情感线索诱发的、强烈的、阵发性的渴求状态。还有人认为渴求既是一种主观体验,强烈想要使用成瘾物质的欲望,又是一种动力状态,需求驱动行为。此外,还有把药物渴求定义为一种对以往体验过的精神活性物质效应难以克制的渴求。《中国百科大全》指出,心理依赖是成瘾药物给个体带来某种特殊的心理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快感,成瘾个体对此形成嗜好。
心理渴求的影响因素:心理渴求的影响因素一共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是神经生理基础,研究者发现导致毒品从使用毒品转变成毒品成瘾的精神基础主要是皮质纹状体与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其次是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一共涉及两个方面,分别是个体的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和心理过程(情感、认知、意志过程)。社会支持是国内戒毒人员心理渴求的重要因素;不良情绪和种种心理问题是阿片成瘾者复吸的主要原因;情绪调节是引发毒品渴求的原因,自我控制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最后是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育毒品间接相关环境(如看到有关毒品的视频和图片、别人手上的注射针痕等)与毒品直接相关环境(如毒品、吸毒用具、曾经吸毒的场所、受到毒贩的引诱、看到别人吸毒等)和家庭社会环境(创伤性事件、情感挫折或家庭破碎等)。
[1]李旭,王祖承.渴求感的定义与测量[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01):34-37.
[2]卢关伊,吴宁.药物成瘾强迫性用药及其神经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8,32(08):587-594.
[4]任怡臻,朱上,周石雄,王思远.戒毒人员心理弹性、焦虑水平和吸毒渴求的关系[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8,27(03):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