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标的设置。
教者在训练的开始阶段要客观地评估孩子具备的能力,孩子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对什么事物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事物一般能持续注意多长时间。教者在了解了孩子的基础能力后,再根据孩子的能力设置合适的目标。训练中要明确期望行为标准,这样在训练中才会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反应要不要给予强化,应该给予多少的强化。教者在训练时应该先通过以上的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通过强化的手段使其对该事物产生兴趣,待孩子对该事物产生兴趣以后,再逐渐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延长孩子持续注意的时间。
2.强化的使用
行为训练(ABA)的核心是强化,强化的正确使用是训练有效的关键。任何能力的习得都是通过强化而习得的,当您使用以上的方法成功地让孩子注视某物/某人后,应该及时给予有效的强化,帮助孩子习得/提高注意力。结合目标设置,教者在训练中应该熟练使用区别强化的技巧,孩子的行为反应达到了期望行为标准就给予最多的、最强的强化,接近期望行为标准就给予较多的、较强的强化,远离期望行为标准就不给予强化。
3.辅助的消失
以上的四种方法都是辅助孩子按要求注视某物或人的方法,当您使用这些方法成功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通过强化的手段使其对该事物产生兴趣后,您就应该及时地减弱辅助的强度,直至辅助的消失。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孩子不需要任何的辅助/提示都能主动关注身边的事物,并能持续关注,进而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4.关注对象的扩展
教者在训练中可以多从自闭症儿童感兴趣的事开始吸引和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逐渐扩展到更多的事物。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眼神交流、眼睛对视是孤独症儿童进行训练的前提条件之一。在一切康复训练中,如果自闭症儿童的眼睛根本没有关注教者(老师或者家长),那么,这个训练就是失败的,就算您在努力,其康复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一点效果也没有。那么,在康复训练中,怎么让孤独症儿童在训练中与教者保持良好的眼神对视呢?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