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际中为什么要讲究策?

演讲与口才 2023-05-30 08:53 编辑:admin 278阅读

一、语言交际中为什么要讲究策?

讲究礼貌真诚

二、古代艺术

鲁迅先生有篇文章《拿来主义》

三、其在古代石窟艺术上的地位如?

可以说前无古人,排前的

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如果对你有帮助, 请点击好评 ,你的评价会激励回答者帮助更多的人)

四、古代交际礼仪有哪些?

  古代中国有知识的人相见,不是拍拍肩膀、套套近乎就可以完事,而是要经过相当程式化的礼仪,以表达内心的诚敬。《仪礼》有《士相见礼》一篇,记叙入仕的士初次去见职位相近的士的礼节,以及贵族之间相交的杂仪。《礼记·曲礼》说:礼者,自卑而尊人。意思是说,所谓礼,就是通过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他人的敬意。

  这一观念在《士相见礼》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仪节似乎有些琐碎,但却散发着典雅的气息。 一、不以挚,不敢见尊者

初始入仕的士,要去见另一位职位相近的士,是一件很郑重的事。彼此素昧平生,对方是否愿意接见不得而知,如果贸然闯到对方家中求见,则有强加于人之嫌,是不礼貌的表现。

  或者虽然对方不会拒绝接见,但时间上不方便,不速之客会使主人无所措手足,同样是失礼的表现。因此,事先一定要通过将命者去转达求见之意,将命是传命的意思,指居中沟通双方意愿的人。

古礼,彼此身份相当者,可以分庭抗礼;只有当彼此身份有尊卑之别时,才需要通过对方的下人来递话,例如,大臣称天子为陛下,意谓不敢与天子对话,而只能通过阶下的执事传话。

  士去见另一位士,身份相当,按理可以平起平坐,而求见者依然以自卑的姿态说话和行事,并通过将命者传递信息,以表达自卑、谦远的心情。这种方式在书信中普遍使用,例如给朋友写信,彼此身份、年龄相当,但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信封上写某某先生书童收,意谓不敢直接交给对方,而只能请其书童转呈。

  或写作某某先生俯收,以表示彼高己卑之意。类似的表达方式,今日依然在某些文人雅士中使用。

求见一方得到主人一方的同意之后,要带着挚(见面的礼物)前往拜访,这是一种表示郑重的方式,所以《士相见礼》所说不以挚,不敢见。

  士与士相见用雉(野鸡)作为礼物,由于雉无法生养,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死雉。如果适逢炎热的夏天,则要用风干的雉,以防腐臭。

古人之所以用雉作为士相见的礼物,富其寓意,《白虎通》解释说:士以雉为挚者,取其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介,守节私义,不当转移也。

  可见,当时的士人以雉为礼物,是取雉不受引诱、不惧威慑、宁死不屈的特点,来隐喻自己的节操。

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把求见者称为宾,将求见的对方称为主人。宾到达主人家大门外时,先不能与主人直接见面,而要通过摈者(协助主人行礼的人)与主人对话。

  彼此的遣词极为谦敬,而且有固定的辞令格式。宾说:某人一直想来拜见,但无缘自达。今天将命者终于以您的命令让我前来。双方的地位相当,而对方亲自上门求见,是屈尊的表现,如果直接让客人进来见面,是自大的表现,所以主人要请返,请客人返回,以便自己能登门拜见,主人说:某人请将命者向您转达希望相见之意。

  不料您今天屈尊先来,真是不敢当,请先回尊府,某人随即前往拜见。来宾表示还是在此相见,说:您的命令某人实在不敢当,还是请就此赐见。此时,主人要谦虚地再请返,说:某人绝非虚情假意,务请先回尊府,某人随即前往拜见。宾说:某人也绝非虚情假意,所以再次请求。

  在来宾再次表达在此见面的愿望之后,主人表示同意接见来宾。

但宾是执挚而来,而执挚是向主人表示敬意的礼节,主人若不经推辞就受挚,也是自大的表现,所以主人要辞挚,以示谦虚,主人说:既然某人一再推辞而不能得到您的允许,理应随即出门相迎。

  但听说您执挚而来,实在是不敢当,谨辞谢您的礼物。宾说:某人若不带着礼物而来,就不敢见所尊敬的人。此时,主人要再辞挚,说:某人实在不敢当此大礼,谨再次辞谢。宾说:某人如果不凭借礼物来表达敬意,就不敢前来拜见,所以再次请求收下。在再辞挚之后,主人方可以正式同意接见来宾。

  主人说:某人一再推辞而不能得到您的允许,岂敢不恭恭敬敬地从命!

于是,主人出大门迎接宾客,行再拜之礼。宾以再拜之礼作答。主人揖请宾入内,自己先从门的右侧进入。宾捧着雉,从门左侧进入。宾、主双方首先行受挚之礼。来宾授挚,主人在中再拜之后受挚,宾也行再拜之礼。

  

礼毕,宾出门。主人让摈者向来宾转达希望叙谈之意。宾乃返回,与主人相见,叙毕退出。主人送宾到大门外,行再拜之礼。

二、来而不往,非礼也

主人经过请返、再请返、辞挚、再辞挚,然后受挚、会客、送客,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见面的礼仪已经结束。

  古礼不然。《礼记·曲礼》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古代礼仪讲究对等,只有单方面的行为,就不成其为礼。既然对方屈尊而来,则自己应当登门回访,否则依然是自大的表现。在主、宾双方相互拜见之后,相见的礼仪才算完成。之所以称为士相见礼,而不称为士见面礼正是这个意思。

  

回访的时间,一般是在对方来访的次日。回访之日,主、宾身份发生了转换,昨天的主人变成了宾,而宾则变成了主人。回访者手持昨日客人来访时带来的雉来到主人家的大门外,通过傧者与主人对话,说:昨日,承蒙屈尊光临敝舍,使某人得以拜见。

  请允许某人将雉奉还给将命者。来宾不说将挚奉还给您,而说奉还给您的将命者,是自卑谦远的说法。主人说:彼此已经见面,不敢烦劳尊驾前来,谨辞谢。宾说:某人卑微,不敢求见尊敬的主人,只是希望将雉奉还给将命者。主人说:某人昨日已经拜见,不敢再劳尊驾,故再次辞谢。

  宾说:某人不敢以还雉之事惊动您,所以再次求见将命者。主人回答说:某人一再地推辞而不能得到您的允许,敢不恭敬从命?得到主人同意后,宾执挚入门,主人向宾再拜后收下挚。宾出门。主人送宾到大门外,行再拜之礼。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古人执挚相见,不过是借此表达内心的敬意和忠信的一种方式,其中丝毫没有猥琐的动机。

  士以德行相交,而不以钱财衡量友谊。惟其如此,受挚的一方在次日就将礼物奉还对方,否则就有贪财之嫌,真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人际关系日益商业化的今天,动辄以礼物相赠,送礼者表面上客客气气,内心却是希望对方给予某种方便,全无诚敬之心;受礼者则认为,以权受礼,天经地义;礼物的授受,已经完全变了味道。

  

礼尚往来的传统,在近现代社会依然残留着,这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1925年,清华大学为决定延聘王国维先生为国学研究院导师。最初,以校长曹云祥的名义,给王国维先生寄送了聘书。吴宓先生认为,对于像王国维这样的大师,以一纸聘书相邀,是不郑重、不诚敬的表现。

  所以,吴宓先生亲自到王国维先生家中,行三鞠躬之礼,然后转达校长的聘请之意。王先生见其执礼甚恭,决定应聘,并在不久之后,到吴宓先生家回访。王国维先生熟知传统礼仪,故处事非常得体。

士与士平等相待的原则,可以引申到大夫与大夫、诸侯与诸侯、国与国等各种关系。

  从《左传》可知,春秋时期,国与国的交往,同样遵循着平等的原则。在当今的国际外交事务中,国与国的对等,是世界各国交往的准则之一,例如A国总统出访B国,B国总统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回访A国,彼此所受到的礼遇也是对等的,而这一原则,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确立。

  

三、士、大夫、国君交往的杂仪

《士相见礼》除了记载士与士相见的礼节之外,还记载了由此推及的士见大夫、大夫相见、士大夫见于国君等仪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贵族阶层的交际礼仪,下面略作介绍。

士与大夫的身份有尊卑之别,因此,彼此见面的礼仪也有所不同。

  士初次拜见大夫,大夫不需要到门外迎接。士到来后,只要在他进门后行以一拜之礼即可。士告辞时,大夫以再拜之礼送别,但不必象士相见那样送到大门口。

不同身份的人见面,地位高的一方如何处理对方的献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士向大夫献挚,大夫三次辞挚之后,依然不能接受礼物。其原因是,地位平等的双方(如士与士),主人可以接受宾的挚,但回访时要还挚;地位相差悬殊的,如国君与臣相见,国君是一国的至尊,可以接受臣下的献挚,而不必回访和还挚。大夫与士的关系不然,如果受挚后不回访、还挚,则有僭君之嫌;如果受挚后回访、还挚,则有将自己降同于士之嫌,所以只能终辞其挚。

  

如果来宾曾经在大夫家当过家臣,即所谓的旧臣,则来宾在入门之后,要先把礼物放在地上,再向主人行再拜之礼。主人以一拜之礼作答。来宾献挚,因为彼此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大夫谦辞一次就可以收下,说:某人辞谢你的礼物而不能得到允许,不敢再次辞谢。

  但来宾出门后,主人要派摈者到门口将礼物还给宾,说:主人让某人将礼物奉还于您。来宾回答说:某人已经献挚而且拜见主人,因此不能接受您的要求。摈者说:主人吩咐我:'送还礼物的事决不能虚情假意。'所以务请收下。宾回答说:某人不过是主人卑贱的私臣,岂敢让主人行宾客还挚之礼,所以再次辞谢!摈者说:某人奉主人之命来办此事,不敢对您虚情假意,再次请您收下!宾回答说:某人屡次辞谢而不能得到同意,敢不从命?于是再拜之后收下礼物。

  

如果是外邦之臣来见国君,由于不是自己的臣下,礼节也就不同。双方行礼完毕,摈者奉命将挚退还客人,不能说受挚的话,只说还挚:寡君派某人还挚。宾不能说推辞的话,只能说:君不愿以外臣为臣,岂敢再推辞。于是再拜叩首后收下礼物。

  

大夫之间相见所执的挚,不能用雉,那是士相见用的礼物。具体用什么为挚,而要视大夫的等级身份而定。如果是下大夫之间初次相见,则用鹅为挚。鹅身裹着绘有纹饰的布,双足用绳子系着。捧持鹅的方式和士相见时一样,鹅头朝左。如果是上大夫之间初次相见,则以羔羊为挚。

  羊身上用绘有纹饰的布裹着,四足两两相系,绳子要在羊背上交叉后回到胸前打结。捧持时,羊头朝左,执持的方式与秋天行献麛礼时执麛的方式相同。大夫相见的仪节与士相见礼相同,只是所用的挚不同罢了。

君在朝或者燕息时,臣下求见都不必执挚,惟独新臣首次拜见国君,一定要执挚。

  新臣走到国君的堂下时,容貌要愈加恭敬。

士大夫首次见君,要先将挚放在地上,然后行再拜叩首之礼。国君通常不对臣下行答拜礼,因为是首次见面,所以要答以一拜之礼。

古代国君因巡行、田猎而到达乡间,与庶人见面时,庶人以鹜为挚,往见国君时,不必象贵族那样作奔走翔行的仪容,只是进退时要疾走,以表示敬意。

  

四、燕见国君的杂仪

士大夫与国君在朝上见面,有正式的礼仪。退朝之后私见国君(文献称为燕见),礼仪不如朝中那样繁琐,但也有必须遵守的规范。燕见时的君臣之位,也是以国君面朝南的位置为正位。如果国君站立的不是面朝南,则要取国君正东面或正西面的方位行礼,不能因为国君的方位不正就草草地在斜方向行礼。

  国君在堂上时,臣走哪个台阶没有严格的规定,君靠近哪个台阶,就从哪个台阶上堂。

贵族彼此相见时,议论的话题、说话时的神态,也都属于礼的范围,于此可以窥知谈话者的礼的休养。凡是向国君进言,而不是回答国君的发问,一定要等国君安坐之后再开口。

  闲处时谈论的话题,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但都要有利于提升德行道艺:与国君,应该谈如何使用臣下;与卿大夫,应该谈如何奉事君上;与年老的长辈,应该谈如何教育弟子;与年轻人,应该谈如何孝悌于父兄;与一般人,应该谈如何以忠信慈祥处世;与士以下的官吏,应该谈如何忠信奉公。

  

向尊长进言时,视线的方向很重要。视线高于对方的面部,就显得傲慢;视线过低,在对方的腰带以下,则显得忧愁;目光游移不定,则显得漫不经心。与卿大夫说话时,开始时视线要落在对方脸部,观察其气色,看是否可以开口说话;话说完后,视线要移到对方的胸部,以示尊敬,并给对方以思考的时间;停顿一段时间之后,再将视线移到对方脸部,观察对方是否已采纳自己的意见;整个过程,体态容颜不要随便变动。

  对在坐的其他卿大夫,也是如此。如果是与父亲说话,因为关系特别亲密,则不必过于拘谨,目光可以略有游移。如果父亲不再说话,那末视线要落在他行走时最先动作的部位:站立则视其足部,坐则视其膝部。

如果是在卿大夫或国中的贤者左右陪坐,则要随时观察他们的体态反应,以便作出相应的举措。

  如果卿大夫或贤者不时打呵欠、伸懒腰,询问时间的早晚,这时要告诉他晚餐准备的情况,以便适时就餐。如果卿大夫或贤者在座位上不断变动姿势,表明已有倦意,这时可以请求告退。如果是在夜间陪坐,而卿大夫或贤者询问钟鼓漏刻的时数,或者用葱韭等辛菜作夜宵解困,表明他已经劳累,这时可以请求告退。

  

如果国君赐士一起用餐,国君要先作食前的祭祀。依礼,祭祀前应先由膳宰代国君尝食,如果膳宰不在,则要由士代为尝食,再遍尝各种菜肴、喝饮料,然后等候国君的命令。国君命令开始吃,再正式吃。如果有膳宰代尝饮食,则要等国君开始吃之后再吃。

  如果国君以酒爵赐给臣下,臣要离席,对国君再拜叩首,接过酒爵,然后登席献祭,将爵中的酒饮完,等国君也将爵中的酒饮完之后,再把酒爵交给赞礼者。退席后下堂,要跪着取鞋,然后到隐蔽之处把鞋穿好。国君要起身相送,要说:请别为我起身,否则,臣不敢告辞。

  如果国君下堂相送,则不敢回头告辞,径直出门。如果客人是大夫,则可以向国君告辞,大夫起身退席时国君起身;下阶时,国君也下阶;到门口时,国君送行。在这三处仪节,大夫都可以辞谢国君。

如果有退休的官员或者在职的卿大夫,因为仰慕某士的德行而往见,由于彼此的地位及年齿相差悬殊,士要推辞,表示不敢当。

  如果他们执意要见,就说:某人没有德行可以让您辱临敝舍,但真诚的辞谢又得不到你们允许,某人只有随即前往拜见。于是出门,率先拜而见之。

如果大夫不是奉国君之命出使,而是因私事出访,则称呼上要有所不同,摈者不得向对方称他为寡君的某人,而只能直称其名。

  如果是大夫卿士奉国君之命出使,则摈者可以向对方称他为寡君之老。凡是在国君面前的自称都要谦恭,士大夫都统称为下臣;退休的官员,如果居宅在国中就自称市井之臣,在野外的就自称草茅之臣;庶人则自称刺草之臣。如果是其他国家的士大夫,则自称外臣。

  

面见国君时,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体现出内心的敬意和郑重。例如,手执币帛去见国君,要谨慎,不要飞快地行走,越是走近国君,容貌要越恭敬。执玉器去见国君时,步伐要缓而小,前脚拖着后脚走,脚跟不离地,以免不小心将玉器摔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