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演讲与口才 2023-05-10 03:49 编辑:admin 296阅读

小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一,不合群

小学生同伴交往之间都是比较纯真的关系,大多都有一个从不熟到熟悉的过程。也许对方原本有个交往的小圈子,如果再新加入一个成员,可能需要找到一个能引起大家新鲜感的主题。问一下孩子对方的喜好,下次借助同一话题或准备一个在学校许可范围内的玩具,与大家一起玩。告诉孩子,当别人没有伸出手的时候,你可以主动伸出手去,这也是示好和交往的方式。平时还要带孩子多见识,增加孩子对生活的了解,更容易参与到别人的话题中。如果还是没有成功,说不定就是兴趣、活动方式不太适合在一起,向周围看看还有哪些适合游戏的同伴,换一个目标再试试。

二,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这个要分成两个情况讨论

1.从小说话就不多:如果是陪伴孩子长大的长辈不善交际,很少与外界接触,则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造成孩子从小就不愿意与别人主动说话。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要学会改变自己,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创造孩子与他人活动交流的机会。平时在家也要有意识地加强交流,并注重眼神的互动,孩子的话要认真倾听并给予回应。

2. 在家话多,外出见到陌生人话少:如果孩子在家话多且活泼,而见到陌生人就往后躲。请家长们不要当面批评或指出这个问题,这会让孩子更惧怕此类场合,长此会形成交往恐惧。鼓励孩子真诚地微笑或是向对方招手,这样也是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允许孩子有几分钟克服害羞心理的时间,再自然地交流。及时发现孩子有进步的表现,给予肯定,也可以事后与孩子总结交流和别人交谈收获到的快乐,加深孩子美好的记忆。

1.同伴关系中表现出孤僻、任性的特征。有的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现象。

比如我们班的小孙同学,开学前她的家长就告诉我孩子性格比较敏感,果然开学之后这孩子基本每天都会因为各种琐事掉眼泪,无论老师如何耐心询问安慰她都一声不吭,拒绝沟通。还发现她下课之后只和关系好的一个女生玩,从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

2.大部分小学生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是当前在小学生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学生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自私,不顾及他人。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生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学期初上写字课同学互评时,不少孩子脱口即出别人写的缺点,字太小啦,太丑啦。当我拿着字迹相对工整的作业展示时,分明听到有的孩子竟然说,这写的很一般般呀,我的才好看。

乐观一点积极和同学们交朋友,都挺好相处的

小学生就是玩,孩子之间一起玩,抱一抱能解决很多问题

什么事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怎么形成的?家长怎么引导?

人际交往指的是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沟通过程。人际交往不仅是生存、安全等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群体归属被大家所接纳、称赞和尊重以及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因此,人际交往是实现个人的社会化、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从外界获取知识并取得成功以及培养良好个性的重要途径。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在人际交往当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甚至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严重地阻碍了心理、情感与行为的社会化发展,严重的甚至达到了自我封闭的程度。

人际关系的心理构成包括三个成分:认知、情绪、行为。认知就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的互相理解,是首要的、基本的成分;情绪是指情感的体验和联系,包括体验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人的情感以及相互之间的情感沟通体验,如喜欢、厌恶等等;行为则是包括了各种活动及过程,如交往中的言谈举止、动作表情等。

理想中的人际关系的标志:相互理解、情感融洽、行为协调。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和对生活的看法不同,加之个性的差异,使人们很难达到理想化的目标,有时则出现了一些与理想化差别很大甚至导致某些心理疾病发生的现象。

实际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风俗、和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个人气质、性格的差异,导致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偏异,如:害羞,自卑、固执、敌对、害怕、强迫等症状表现,有人因为自身的某些生理缺陷如胖、矮等,引起很强的敏感和多疑、孤僻、自我封闭等各种认知表现。由于这些不良的认知存在,使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如焦虑、恐惧、抑郁等,而如此的负性情绪则会导致不良的社会行为,最终造成社交方面的困难,如果有回避行为和影响了必要的社会功能,就会形成心理疾病,严重的会诱发精神疾病。

人际交往常见心理障碍:

1.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

西班牙作家赛万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3.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5.干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吱吱唔唔,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7.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被家庭环境使人受到的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