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论赛《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论据

297 2024-05-18 03:42

一、辨论赛《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论据

一方要强调结果论,强调最后刘邦胜了,项羽败了。另一方要强调不以成败论英雄。强调刘邦即使当了皇帝,在百姓心中,他也还是一个流氓。项羽即使乌江自刎,老百姓依然认为他是英雄。

二、何为君子?君子以何为重?做人要不要做君子?

有学识,文雅,谦卑的人称为君子。

君子以天下为己任,做好每件认为值得的,有意义的事。

要做君子,因为君子的风度是令人景仰的。

三、辩论赛:我方观点:社会应重利轻义,假设对方这样说,该咋办按?

应该说,很多人都把“利”这个字理解错了,在部分人都把功、名、利、禄分开来说,我觉得,所谓功名利禄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利”字。“利”,应该理解为人的一种追求,有的人一辈子追求权,有的人一辈子追求名(留芳百世),有人的追求安逸的生活,这些追求,其实统统属于“利”的范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图的是什么?还不是自身的名身?得到了名声不就是君子们最大的追求了么?对于君子来说,还有什么利益高得过这一点?况且,“君子先义而后利”中并没有说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要在“义”这个规则下寻求“利”,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一说法从古自今就从没变过,只是现代社会对这种追求少了许多掩饰,而且社会的畸形发展也导致“利”与“义”的分野越来越大。所谓的“人文精神”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城邦时代,在那个时代,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公民们在公益慈善方面的义举很容易得到更多人的拥护,这就是“利”与“义”相结合的一个例证,有类似的社会潜规则或者成文的社会保障,才能让更多的人用“义”来得到“利”。另一个极端的例子便是南京彭宇案,这就是典型的“义”与“利”双失。

四、辩论赛,我放观点:关羽优柔寡断

这算什么辩题啊?

双方完全可以不产生交锋的嘛……

君子就肯定不优柔寡断啦?

更何况,一般看法都是,关羽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的评语……

既然抽到这样的辩题,你们只好瞎掰了……

只好说说,围樊城,后背被吕蒙捅了一刀,却犹豫不决,丧失了最后的求生机会(其实这也不能算是优柔寡断啊?哪个指挥官一定就能在真实情况未明了之前放弃快要到手的成果逃跑?嗨,都是辩题惹的祸……)

==========

顺便说一句,别拿什么华容道捉放曹说事,那是小说

辩这个辩题,千万先搞清历史和小说,对了,如果对方犯了这个错,可别放过,这是你们取“势”的机会,为数不多的机会!!!

五、何为君子,君子是否应先其行 而后言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怎样的人才是“君子”?君子行事光明正大、诚而有信,能够成人之美,也常常雪中送炭。《佛光菜根谭》说:“君子能用忍耐的力量处众,担当的力量负责,亲和的力量待人,禅定的力量安心。”除此,君子的特性还有四点:

第一、遇到横逆来而不怒:一般人在受了冤屈、侮辱时,常常表现得暴跳如雷。但做一个君子,当他遭遇到一些事故、横逆时,虽然也会觉得不称心、不如意;不过他不会表现在外面,他能够接受、反省、担当、处理,甚至将之视为“当然的”逆增上缘。如富楼那尊者赴蛮荒地区布教,虽遭野蛮迫害却能谦冲自省,而甘之如饴,不减弘法悲愿。

第二、遇到变故起而不惊:我们在世间求生存,对外必须忍受自然环境的困难与考验,内心也必须面对生离死别、忧悲苦恼的试炼。身为君子,当他遇到变故时,不会恐慌、惊惧,因为他平时遵守纲常纪律,待人处世慈悲正直,而且能以超然的智能,见到因缘的生灭无生与世间实相。因此一旦变故来了,他能起而不惊,临危不乱,不会因险遇而改变心情,时时泰然自若,显现出处变不惊、庄敬自强的气度。

第三、遇到非常谤而不辩:君子遇到非常的事情,如别人突然毁谤他、打击他,他都能谤而不辩,因为他明白“是非以不辩为明”,不辩才能止谤,如果辩解,反而“愈描愈黑”;谤而不辩才是君子之风。

第四、遇到苦事做而不怨:君子不论从事多辛苦、多困难的工作,都能任劳任怨、做而不怨,他不会发牢骚,更不会怨恨。因为他深知“先耕耘而后有收获”的因果,而能够“吃苦当作吃补”。他不但从血汗、劳务或人所不欲的委屈忍耐中,点滴累积个人的福德因缘,也因广结善缘而成就了自他两利、福国济人的事业。

一个君子、一个能干的人,他对于人间的各种好和不好,幸与不幸的事情,不会有太大的起伏与拣择,因为他能明白因果,具有正知正见的智能。所谓“君子的风度”有四点:

第—、遇到横逆来而不怒,

第二、遇到变故起而不惊,

第三、遇到非常谤而不辩,

第四、遇到苦事做而不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