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学习有捷径吗』

演讲与口才 2021-11-13 18:36 编辑:admin 90阅读

学习有捷径吗?有,那就是“勤奋”。


  捷径,即近路,走路时人们常常要打听有没有近路。只要对方说得明白,你照着他说的路走,就可省时省力。然而,我们办一件其他的事情,往往并非如此简单。比如,你想把一块木板用刨子刨平,木匠师傅告诉你怎样控制刨子,怎样用力,你完完全全照着去做,也还是刨不平,甚至刨子根本不能顺利向前推进。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不下一番苦工夫,你是不能如愿的,更不用说成为木匠师傅了。做学问、学习更是如此。数学上有现成的公式,物理上有现成定理,化学上有现成分子式,如果不做一定量的练习题,不做一定量的实验,你仍然掌握不了这些数理化知识。写文章就更难了,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作家是靠“作文秘诀”而成功的。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没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没有一定的写作训练,任何高明的写作秘诀都无济于事。

  我们并不否认,人的天资聪颖是学习好的一个条件,但绝不是主要条件。天资聪颖而学习效果不佳的也大有人在。从目前来看,所谓差等生,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学习不够用心或方法不当而造成的。其实,一般人的天资差别并不大,而天资的发挥差别却很大,这就在于勤奋了。正如郭沫若所说的:“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的。”

  下面先让我们看看那些名人成名背后的辛勤劳动吧!我们平时往往只看到了科学家们的惊人的成功,却没有了解到他们惊人的勤奋。陈景润论证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他是在人们的蔑视和嘲讽中,在烟熏火燎的六平方米的斗室中完成的。他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只为计算数据,就用了几麻袋稿纸,他为此花了多少工夫,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发明,都是经过几百次试验才成功的。一千多项发明就要经过几十万次试验。这几十万次试验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经受的失败的苦恼,有谁能运算得出呢?对此,爱迪生深有感触地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并非是夸张之词。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一生中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但是,范仲淹小时候勤奋苦读、“断齑划粥”的故事,大家未必知晓。范仲淹出生于一个十分穷苦的家庭,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十几岁时,住进了一个寺里,勤奋苦读,生活十分清苦。他每天的食物就是一锅稀粥,待冷却后划成4块,早晚各吃2块,再切几根咸菜吃,这就是“断齑划粥”的故事。以后,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他又只身跑到南都(今河南商丘),进了著名的南都学舍。在这里,他依然过着食粥苦读的生活。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困乏至极,才和衣躺下,醒来再读书。后来,范仲淹穷得连每天两顿粥都不能保证,只是到黄昏时才吃一顿。这样,勤奋苦学了5年,为以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张舜徽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靠自学成才,著有《积石丛稿五种》等多部著作。他认为,要立志在学问上有所成就,一定要勤奋。在他长期自学过程中,充满了勤奋的汗水。少年时期,读古书时,他经常手抄熟读。在19岁时阅读《资治通鉴》,他一天读一到两卷,就这样,连续用7个月的时间将294卷的书读完了,并做了读书笔记。后来,他又立志通读《二十四史》。他不怕困难,无论春夏秋冬,从不懈怠。从《史记》到《隋书》,他都用红笔圈点,从《唐书》到《明史》,也自始至终读完。最后,历时10年的时间,终于读完了这部有3259卷之巨的浩繁的著作。张舜徽后来的诸多著作与其平时勤奋与积累有重要关系。他自己总结到:我一生治学,没有急于求成的思想,总是从容不迫,埋头苦干,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等到积之既久,果然水到渠成。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有不少学生想寻求学好各门功课的所谓“窍门”、“诀窍”或“捷径”,幻想花比别人少的力气而获得比别人好的成绩。读了以上的几个故事,读者或许应该能够从中体味到勤奋在一个人成才道路上的作用了。亲爱的中学生朋友,要取得好成绩,勤奋才是你成功的秘诀。在此,我想引用鲁迅对勤奋的精辟论述与大家共勉。鲁迅曾经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但是,在勤奋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向他人或前人学习经验,走捷径,而且我们自己也应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出捷径。在学习功课的过程中,应该向他人学习一些技巧,或者自己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完成作业的方法、记忆知识的方法或者某一科的学习方法。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确实可以达到既省力又效率高的目的。

  总而言之,为了学业的进步,为了事业的成功,首要的是需要自己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时应该做到苦干加巧干,不断总结经验,找出规律,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