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和<孟子>在议论方式方面有何不同

演讲与口才 2021-11-29 18:19 编辑:admin 201阅读

额,我们老师刚刚讲了《论语》和《孟子》,我给你都打上来……《论语》: 文体:语录体,格言式,多为言论片段不成文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 风格: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日常谈话,使之更为生动,气氛也更为轻松、生活化;、 描写:在描写生活场景时,善用简练的笔墨表现人物局部特点 语言:沉着含蓄,意味深远,富有启发性,不露锋芒。大致表现在:对赞成的观点不夸耀,对于反对的不直示其非,例如《子路……侍坐》里面,孔子赞同曾皙的观点也只是说了句“吾与点也”;多采用商榷性语言,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很多言论都是只提出命题,不加分析,没有试图说服对方的意图,例如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最大的特点是雄辩 雄辩的体现: 精神气质:具有强大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使命感,这是孟子散文的精神实质。孟子说他的辩论都是为了“正人心,息邪说也”。他对自己坚持的道义有着强烈的信心,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他的散文显得理直而气壮。 文章表达:旗帜鲜明,观点突出,善于分析事理,高扬其观点。对于某些现象的批判尖锐犀利。例如:“说大人,则藐之,勿视……” 论辩技巧:1.知言:善于发现和掌握对方言辞中的本质所在,然后展开批驳。孟子说“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2.迂回法,主要表现在:a.说服对象往往是地位高的国君而其言论不得国君喜爱,孟子便采用由远及近的方式,先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说起,逐步引导到他的思想论点上来。如《齐桓晋文之事》,从“以羊易牛”谈起,到最后的“采取王道,舍弃霸道”,然后“制民之产”;b.利用对方的言论,偷换概念,典型文章是《寡人有疾》,有国君的“寡人有疾”引到“推己及人”;c.引人入彀,不直言其非,以对方观点为前提,展开推论,使对方不能自圆其说,然后其观点不攻自破,最终无话可说。这个典型是《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里面孟子和农家争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朱熹对二者的形容很到位:他把孔子的言论比作温玉,孟子的比作水晶。(原句我不记得了,笔记本上也没有)可见孔子言论比较柔和亲切,而孟子的比较尖锐、观点鲜明 。

《论语》的议论,一是“述”,就是叙述,是孔子及其传人的教诲之言,特点是“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二是“议”,就是对话,是孔子与人的对话,特点是“简单应答,点到即止”。《孟子》的议论,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 《论语》和《孟子》虽然都属于言论汇编。但《论语》篇幅都是一句一句的,篇幅很短,讲究的是微言大义,启发论辩,含义深远。《孟子》每一篇都是完整的文章,气势充沛,论辩畅达,逻辑严密。个人体会:从体制上《孟子》代表着古代传统议论散文写作的最高成就。而从思想上,《论语》更加深远,内涵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