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寓言故事表达的是一种社会情操和道德准则,即“乐于助人”和“有分寸”。故事中的孔融,虽然是一位身居高位的文化名士,但他不是因为地位和声望才有了他的影响力,而是因为他的高风亮节和真诚的一面,他的行动激励了他人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并真心对待身边的人。
让步的过程中,他教育了一些年幼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乐于助人放在心中,并在竞争中寻求平衡。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孝顺的故事,也是有关于谦虚、自律、助人为乐和公正等课题的故事。
因此,“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生活和社会的重要道理,即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对待别人友好,无私帮助他人,那么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如何反驳孔融让梨的故事?
反驳孔融让梨是告诉小孩子吃多了梨对身体不好。
三、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悟出什么道理,谁能说一下?
答案如下:
孔融让梨说明了从小就知道谦让的道理。孔融看到有一个大的梨。还有一个小的梨。就把大的梨让给了哥哥吃。自己拿了那个小的梨。说明孔融从小就知道谦让。
四、孔融让梨是正确还是错误?
不是错
1.
孔融让梨不是错,过度教育才是问题所在,你也是这样做的吗年长理应谦让年幼孔融让梨的故事,被多少家长过度解读,他们认为谦让是一种美德,作为哥哥/姐姐,就理应让着亲戚家的弟弟/妹妹,这种植入到骨子里的观念,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和自我怀疑,甚至还会变的患得患失。小编也有过这种经历,在那个时候,我问过父母最多的问题就是,亲戚家的孩子才是你亲生的吗?而妈妈的回答却是:“当姐的让着妹妹不是很正常么?你看你那小气样,不就是一个娃娃吗,以后我再给你买,你这样让亲戚看了多丢人,还以为你没教养呢。”当姐的让着妹妹很正常,让我一度怀疑究竟是谁给父母植入了这种理念。不重视孩子的世界观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成人眼中,钱,车,房,无疑是物质方面最重要的,比起这些,孩子的一个玩具就显得微乎其微。可正因如此,才会让许多父母都忽略了孩子的世界观。在孩子的世界里,最心爱的玩具就是大人眼里的钱,车,房,那么问题来了,你会把钱,车,房,随意的送给别人吗?我想,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会说不。可有些家长还是会把孩子的“钱,车,房”拱手送人,回过头来,家长还会训斥孩子不够懂事,不如四岁的孔融。不尊重孩子的意见有些父母在面对亲属孩子时,总会委屈自家的孩子,因为他们要成为亲戚眼中,懂礼貌的人,这种做法,到底是谦让,还是争面子。而父母的面子,真的要从孩子身上去找吗?谦让是美德,值得我们去学习,可谦让也要分事情,盲目的谦让只会影响到孩子身心的成长。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吃亏是福,可要是有一天孩子因为盲目的谦让而吃了大亏呢?所以不要的过度解读孔融让梨,不要让谦让成为孩子心中一辈子都过不去的坎。
2.
过度谦让的后果,是你和孩子,都承担不起的孩子会变的患得患失心爱的东西被一次又一次的让出去,这样会让孩子变的患得患失,哪怕这个东西属于自己,他也会担心将来再次失去,这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会让孩子在以后的感情生活中处于被动,很容易一挫不起,走向偏激的道路。作为父母,应该多征询孩子意见,教孩子分辨哪些可以谦让,哪些不能随意谦让。不信任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在他们看来,父母随意的把自己的东西谦让出去是一种不在乎他的表现,时间一长,孩子很难再相信父母,因为他们知道,父母不会帮他,更不会理解他。想要维持亲子间的信任,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作为父母,理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会愿意相信父母。产生愧疚感“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谦让是传统美德,看看人家孔融都知道让梨!你比表弟大好几岁呢,让让他怎么了。”这种谦让无疑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在孩子的心理生成一种他就该谦让,他必须谦让的错误思想。一旦不谦让,孩子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愧疚感,长大以后,哪怕再喜欢的东西,也不敢去争取。家长在教会孩子谦让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谦让是一种美德,而不是理所应当。
3.
避免过度谦让,尊重孩子意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和大人一样,拥有相等的决定权,作为父母,不要替孩子做决定,在遇到事情时可以先问询孩子的意见,再询问孩子原因,了解孩子的想法,可以避免很多的误会。要知道,只有在孩子愿意下的谦让,才叫谦让,不要让孩子抵触拒绝,有时候学会拒绝也是人生的必修课之一。避免让孩子过度谦让什么是谦让,谦让是建立在个人的意愿上的,谦让是建立在不伤害自身与对方的前提下的。身为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谦让是好事,是传统美德,而不是伤害自己去满足他人,谦让是对,不谦让也没有错,不要让孩子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会换位思考孩子的世界比起我们大人要单纯很多,他们视若珍宝的东西在父母看来根本不值一提,同样,在孩子的世界里,钱根本比不上一个布娃娃重要。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意愿,尊重孩子喜好,尊重孩子东西,才是一个父母应该做的。
五、孔融让梨与约翰争果如何看待中外不同的分果方式?
孔融让梨,几千年来让人津津乐道,奉为楷模,其实这里面是有问题的。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不能只看某个人的一个方面。
长大后的孔融因为小聪明和狂妄,得罪很多人,最终被杀,祸及家人。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与孔融让梨很有可比性。
其一: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我一眼就看见中间那个又红又大的。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弟弟抢先一步说要中间那个又红又大的。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我马上对妈妈说:“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第二封信是一位名为约翰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第一个故事,与孔融让梨很相似,连结果也都很相似。
在第二个“约翰争果”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大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
“约翰争果”,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当然,这种“争”,是“明争”,“竞争”,而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这也正是西方人习惯民主文化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中国人更相信个人的礼仪道德比人权平等和社会义务更重要而有效,结果形成了人治型社会。
孔融让梨,约翰争果,你怎么看呢?欢迎补充。
我是美食作家周六六,关注六六,健康长寿。
六、孔融让梨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精神品质: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是体现出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地方。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扩展资料: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