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解矛盾?

292 2023-11-25 14:05

如何调解矛盾?

调解矛盾的确是个挺难的沟通场景。一不小心就特别容易变成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最后弄得你“两头不是人”。而回头一看,双方的矛盾,还是没解决。

成年人如果闹了矛盾,想要恢复原状,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就像一个摔碎了的花瓶一样,勉强修补修补,也就是糊弄糊弄远处的人,从近处看还是浑身裂纹。

如果你的目标是“解扣”,也就是你把矛盾双方理解为结了个死结,想通过解扣让矛盾双方和好如初,我觉得不可能。通常情况下,你作为第三人,也不该介入别人的问题。大家都是成年人,大多数矛盾,他们自己制造了,也应该自己去解决,我们不该掺和。

但是,如果你把目标定义成“补网”,那调解矛盾就不仅是有可能,而且是有必要了。

人际关系从来不是孤立的“二人关系”,每个人其实都在一个复杂的、牵涉面非常广的社会关系网络中。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资格介入,有义务调解别人的矛盾,这意味着什么?一定意味着,你是这个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节点,而且是相当重要的枢纽性节点。

我们补网的策略,就是以你为中心节点,用你跟矛盾双方的联系来拽着他们不至于脱轨。但是,一旦连你的关系都对他们失去影响力,那你就只能趁矛盾没有蔓延的时候,赶紧移除掉这个隐患。

当然,我们通常面对的情境,没有这么极端。比如,调解家庭矛盾时,你谁也不能开除,必须硬着头皮上。那怎么办呢?

我建议你还是可以从“补网”这个目的出发,你也就能洞察到,调解矛盾真正有效的入手点了。矛盾双方如果和你的关系都是稳定的,那他们之间的矛盾也不会激化到哪里去。

调解矛盾的重点,不在于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你和矛盾双方的关系。不是“解扣”而是“补网”,是要补以你为中心的社会网络。

调解矛盾=释放情绪+否定情绪+重建目标+最小改善。

让对方重新“入轨”

在调解矛盾时,你肯定要一对一地聊。原因是你没有办法处理他们俩的关系,你唯一能处理的,是他们分别和你的关系。你要通过你们之间的关系改善,来避免让对方“脱轨”,然后让对方重新“入轨”。

释放情绪

那具体怎么聊呢?首先,你先让对方释放情绪。引导对方彻底倾诉。这一招的关键在于,等他全部说完,你要立刻出手上第二步,干脆利落地全盘否定他的情绪。

否定情绪

给对方制造一个认知失调。

不过啊,我想告诉你,你陷在情绪里,可能忘了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你通过前后反差,给对方制造了一个小小的认知失调,就是跟他原来下意识里期待的不一样,他的大脑就会出现片刻空白。

重建目标

逼问被遮蔽的目标。

那我到底想要逼问出什么呢?我想要逼问出来的,是他原来既定轨道上的既定目标。

我们要让他重新看到自己的目标,对比之下他就会明白眼前的事情轻如鸿毛。我们常说一句老话,叫作“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要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到实现自己的目标上。这时候,你就能帮他从之前这个矛盾中脱身出来。

最小改善

通过释放情绪、否定情绪和重建目标,对方大概率已经慢慢恢复理性了。

但这还不是补网的全部,现在只是连上了,你还要再打个结,把这个网眼锁住。打结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让人从情绪状态进入正常生活。这个时候,你就要帮他做一件事,设置一个最小化的改善行动。

总结

第一,调解矛盾,不是解扣,而是补网。你要以自己为中心节点,去修补你的社会网络。

第二,在调解的过程,你其实要帮他重回轨道,你要做的是这么个过程:先引导对方释放情绪,然后再否定他的情绪。这是在清空对方的大脑,让对方从闹矛盾的那个状态和情绪里出来。

第三,在他大脑空白的空当,帮对方重建目标。再设定一些最小化的、可以立即启动的改善动作。这是给对方一点动力,回到原有的那个轨道上去。

怎样才能调解同事之间的矛盾?

充分而适当的进行调解,的确能起到缓和矛盾和消除矛盾的作用,但在调解中注意方式方法是首要前提,否则调解的结果就会事得其反。我觉得作为“第三者”在调解同事之间的矛盾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有的人总是自认为人缘好,有魅力,能力强,说话有份量,和谁说点什么,大家都会给面子,所以,在调节矛盾时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常常是不分时间、场合和情况,主动、直接地介入矛盾现场,并常常会这样说道:有什么了不起的事,看在我的面子上,算了吧。或说道:怎么,我说话不好使呀?试想如果两个人正吵得脖子粗脸红的,并有可能矛盾的焦点是涉及个人利益,情急之中自己的面子都顾不上了,谁还能想着给你面子吗?正象有人所说的:你以为你是谁呀!说不定他们正在争执不下的气头上,正好一齐把气撒在“第三者”的身上。所以,切不可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弄不好还会引火烧身。 二、不要感情用事。俗话说谁都有三亲两厚的,在同事之间自然存在亲疏之分。但在调解矛盾时,绝不能感情用事,失去原则,处事不公。当好朋友与人产生矛盾时,我们不能带着私人感情和个人恩怨去调节,如果你能认真倾听好朋友诉说矛盾发生的经过,帮助他分析矛盾的成因,并指出他在其过程中存在的不当之处,那么好朋友就能很快的冷静下来,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矛盾就不会激化,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如果我们感情用事,一味的迁就好朋友,为其打气加油,并把所有的不是都归罪在别人身上,那样只能让好朋友更加不理智,更加得理不让人,矛盾不仅消除不了,还会进一步加深。假如我们再带着偏见与好朋友一起大骂对方,那么只能是激化矛盾。感情用事看似关心朋友,以示友好,其实是一种对朋友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对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点益处都没有。 三、切莫武断仲裁。当同事之间发生了矛盾时,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我们没有把事情弄清清楚,就妄下断言,或根据人家以往的为人和自己的印象,进行主观臆断,并且不分矛盾的性质是属于利益冲突或是观点分歧,是属于一时误会或是久积私怨,不能对症下药,而是武断裁定谁是谁非,这种调节不仅没有起到使矛盾冷却的作用,反而会起到矛盾“催化剂”的作用,使矛盾更加激化。 四、要学会因地制宜。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阅历、学识、性格、能力,以及对人对事的判断力、观点、方法、所处的现状等等,也正是因为诸多的个体差异,才会经常出现或大或小的矛盾。而我们在调节矛盾时,切不可忽视这些差异,正所谓要因地制宜,因势力导,只有对不同素质的人,选择和采取不同的调节办法,才能达到良好的协调效果。 五、要讲究调节方法。一是如果当你的下属与上级领导发生争持时,对上调节应当做到态度谦虚,语言谨慎,话语委婉,留有余地;对下调节时应当听其倾诉,言词和蔼,不要充当简单的“裁判员”,更不要粗暴强硬,要以协调为目的去化解矛盾。二是在调节同事之间矛盾时,要切中要害,而不要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甚至稍带挑拨性的词语。要保持自己的“超脱”或“中立”的地位和立场,就事论事,不能拖泥带水,要有自己鲜明的立场,不能当没有原则的“和事佬”。 工作中群体之中,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对矛盾充耳不闻,如果对矛盾的双方视而不见,似乎让人觉得太自私,太不关心同事,如不说点什么自己也会觉得不够意思,所以,我们常常会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做一些调节工作,这是很正常的,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有些人的矛盾,我觉得还是不管“闲事”为好。例如,对心眼较小,斤斤计较,经常与人发生矛盾的人,我们用不着经常性地为其费力劳神;对心态不好,疑心较重的人,我们的好心或许让他觉得是别有用心;对喜欢传闲话,搬弄是非的人,我们的好言好语或许成为他日后功击别人的“把柄”;对没有事业心,妒忌心强的人,我们的善意批评或许被其认为是瞧不起他;对没有原则性,不讲道理的人,我们的好意调节或许令他觉得是充好人、管闲事。总之,调节同事之间的矛盾,是一件看似简单但很复杂的事情,好心有时有好报,但好心更有不得好报的时候。因此,选择好调节对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调节失当或得不偿失,倒不如不去调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一句话。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