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庄子的常识?

118 2024-04-22 20:57

一、关于庄子的常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

中文名: 庄子

别名: 庄周、南华真人

国籍: 战国时期宋国

出生地: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

出生日期: 约前369年

逝世日期: 前286年

职业: 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成就: 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

代表作品: 《庄子》

二、关于庄子的诗句?

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战国庄周《庄子·外篇·知北游》

译文:人生在世,就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忽然就过去了。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先秦庄子及门徒《庄子·外篇·秋水》

译文:不要和青蛙说起海,因为对于它来说太虚幻,不要和夏天的虫说冰,因为它因为季节的原因一辈子也看不到冰。

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先秦庄子及门徒《庄子·内篇·大宗师》

译文: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4、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先秦庄子及门徒《庄子·内篇·逍遥游》

译文:姑射山上住着一个神仙,皮肤白的像冰雪,像是处女一样风姿绰约,不吃人间五谷杂粮,吃露水。能腾云驾雾,有坐骑是一条飞龙,经常在海外游玩。

5、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先秦庄子及门徒《庄子·杂篇·列御寇》

译文:大凡人心比山川还险恶,知心比知天更困难。

三、庄子关于自然名言?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四、关于庄子文学常识

关于庄子文学常识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篇博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庄子文学常识的重要内容。

庄子的生平

庄子,名周,字子春,他生活在战国时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在他的一生中,以其独特的见解和卓越的文学才华,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文学特点

庄子的文学作品以寓言和哲理故事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文字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学思辨和诗意表达。他的文学作品多以自然和人生为题材,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精妙的文字表达,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庄子的文学作品富有超脱世俗的意境,体现了其独特的道家思想和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探索。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启示和人生智慧。

庄子的代表作品

庄子的文学代表作品有《逍遥游》、《齐物论》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庄子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表达能力。

庄子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的文学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对后世的文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通过历代文人墨客的传颂和继承,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庄子的文学作品也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认可和传播。庄子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的重要使者。

结语

通过对庄子文学常识的了解,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庄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卓越贡献。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和美学享受。

庄子的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也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让我们共同珍视和传承庄子的文学遗产,将其永远铭刻在文学史和人类文明的光辉之中。

五、关于庄子解说词?

庄南纵步游荒野,子孙绵如石上葛。解爱鲈鱼能几人,说尽绮罗当日恨。

庄园烧尽有枯井,子鱼无隐欲源清。解巾都吏有清风,说隐西山最上峰。

庄叟泥龟意已坚,子规叫断独未眠。解放胡鹰逐塞鸟,说事不离云水间。

庄梦断时灯欲烬,子夜吴歌动君心。解爱鲈鱼能几人,说尽绮罗当日恨。

六、关于庄子的分论点?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潮涨潮落,生生不息。面对名与利、面对个人与集体、寂寞与热闹、失败与成功、现实与未来,有的人为自己留一道缝隙,举重若轻,收获丰盈的人生,而有的人却不堪挤压和重负,羁绊于生命之重。学会留一道缝隙,这是生命的大哲学。

庄子为自己留了一道缝隙。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但濮水之畔的庄子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对两个身负楚王使命的使者,他持竿不顾。权势于庄子并没有什么吸引力,真正吸引他的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于是历史记录了他那至今还在茫茫天宇回荡的声音:“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一句话,便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将许多人甚至愿意用生命来求取的相位扔进了濮水。

庄子守护着自己的灵魂,为心灵留下了自由舒展的空间,他的灵魂也成为一个神话,于是也就有了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七、庄子关于水的名言?

1. 庄子的水:鉴于止水

庄子在《 庄子》一书里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见自己,而对着静止的水面就能够照见自己了。静止的水还能够止住其他流向它的水,静止的事物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

庄子的“止水”,是道家的水,体现了道家“安然”、“泰定”的心性。面对红尘中熙熙攘攘的喧嚣纷扰,道家人要保持一颗“安然”、“泰定”的心,不为所动,心如止水。 而且,要经常在静静的止水面前反照自己,“鉴于止水”,以消除内心浮动的杂念。

即便外界的动水冲击了静静的止水,止水也只是泛起波纹而不动,最终消融了外来的动水,归于寂静。

这就是庄子给道家的内在思想:心不动则万物不动,则安然泰定,逍遥自在。

庄子又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庄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就是一颗如水的宁静之心。

水是一面清澈澄明的镜子,它不仅可以为世人照须眉、正衣冠、正心性、鉴德行,它还是世间“平中准”的标准,可照天地万物,可为“道”之准绳。

而“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是道家的“天地之平”,“道德之至”。

庄子发现,水的平、静、明,都是“止水”而非“动水”造成的,所以,水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成为道家的修为标准。

对于我们这些凡人来说,心如止水,并不是说心中之水干涸了,而且怀一颗“心如止水”般的无忧无虑无为和逍遥的心,行于世间的“道”上。

学习庄子“鉴于止水”的“道”之理,在喧嚣的世界里,守一份安宁,守一份淡泊,守一份清高,守一份本真,让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气质,我们的人生多一份自由和逍遥,多一份“道”。

2. 鉴于止水是逍遥于水

庄子的思想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无为的“止水”层面,而是要主动地逍遥于水。鱼儿要不受水的羁绊,自由地逍遥于水,人的精神心性要不受世俗的束缚,在世上逍遥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逍遥不是被动地躲避社会的逍遥,小家子气的故作逍遥,而是主动地,自然而然地逍遥于天地万物之间。所以,庄子的逍遥是大情怀,大格局的大逍遥。

他在《庄子》一书开篇《逍遥游》里就给了我们一个“北冥”和“南冥”的大水。他说: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太大了,可容下几千里的大的一种叫“鲲”的鱼。鲲在北冥的大水里逍遥,常常“水击三千里”;但有一天它不知为何生气了,化作几千里大的大鸟“鹏”,迁徙飞去南冥,南冥是天池,似乎更大。

庄子给了我们一个大水,像一面大镜子,大如汪洋般的北冥,南冥,可照天空。叫作“鲲”的大鱼跃出水面,化作大鸟“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以磅礴气势飞翔于天空。

大“鲲”游于大水而逍遥于大水;大“鹏”飞翔于天空而逍遥于天空。

我们可以把庄子的大逍遥理解为一种大解放大自由的精神境界,也可以把它用作我们大格局、大视野的人生视角,在人世间熙熙攘攘的滚滚红尘里,从蝇营狗苟的“自我”的人生束缚中挣脱出来,突破尘世中的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等种种“身外之物”的牵绊,使我们的精神作无挂无碍、无我无物的“逍遥”之游,去到天水之间的“逍遥”之境。

3. 如何才能逍遥于水

如何才能逍遥于水呢?庄子告诉我们,要相忘于水,相忘于江湖。

庄子借孔子的口说:“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鱼游于江湖,逍遥于水,自由自在,甚至忘记了自己在水里;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空气,反而忘记了人生活的空间存在着空气,人其实是自由自在地享受着空气。

所以,我们经常行于“道”之中,学习于“道”,逍遥于“道”,故不必刻意去问“道”求“道”,我们忘了“道”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在“道”里面,就像孔子说的“道不可须臾离也。”道没有一刹那离开我们。

“道”是什么?庄子的“道”是逍遥之道,是自然之道。那么我们的“道”呢?它可以是我们行走于世界的道路道理,可以是我们立志高远的学问,可以是孜孜以求的精神超越。如果我们能够像庄子说的那样,忘了这些“道”,那我们就逍遥于“道”了。

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每天都发生着酸甜苦辣,我们忘了这些酸甜苦辣,全当作是日常生活,我们就享受和逍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鱼儿逍遥于水,我们逍遥于生活。

最后,像庄子告诉我们的那样,既内心相忘于我们追求的“道”,外在也摆脱现实世界中功名利禄的羁绊,让精神和心性遨翔于无限的天地之间,优游自得,无牵无碍,一任自然,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4. 相忘于水,相忘于江湖

更进一步,庄子认为,鱼儿不仅“忘水”,而且要互相“忘”了。

他说:鱼儿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江湖里各自自由自在地作逍遥游。

庄子这里说的“相忘”,是说每个个体的鱼在江湖中各自自由自在地逍遥于水,不需要互相搀扶。那么,一个由各自自由自在的鱼儿组成的群体就是一个在水里一起自由自在的群体了,鱼儿们就集体“自然”、“自由”、“逍遥”了。

那么人呢?庄子认为:人在道上,相忘于道,各自寻道,求道,得道,各自逍遥于“道”。庄子是说,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思维,独立行于“道”上,独自与天地交往,逍遥于天地之间。

“忘”,体现的是一种生存和生活境界,不用刻意,自然而然地忘了“我的存在”,各各相忘,也就自然而然地忘了“你的存在”和“他的存在”。由自己而他人而群体,于万事万物之中,“自然”、“自由”、“逍遥”,各自逍遥,而后群体逍遥。

所以,庄子提供给我们的逍遥是是忘却真实世界的逍遥,是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和灵魂的逍遥,也是放在天地云水大背景下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心性的大写意,大逍遥。

八、庄子关于风的名言?

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中国)《庄子·齐物论》

注:“噫气”,气息贯通。意谓:大地起风,要么不发作,一旦发作,则万物中的窍穴都怒号起来。

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中国)《庄子·齐物论》

意谓:窍穴形状不同,发声亦不同,有的像湍急的水流声,有的像大笑,有的像呵斥,有的像吸气,有的像大叫,有的像哭嚎,有的像沉吟,有的像感叹,前面的风大呼着,后面的风就小声附和着,小风小和,大风大和,凌厉的风停歇了,则众窍重返虚空寂静。

九、庄子关于无常的名言?

庄子因堪破无常而逍遥,名言很多,特举三例:

①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养生主》

俗话说:“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看开了,看破了,无论遭遇任何境遇时,就都能安于时运,顺其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悲哀和喜乐的感情了

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太阳出来后,就出去工作;太阳下山后,就回家休息,能够天在地之间自在逍遥地度过一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③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列御寇》

世事无常,人心险恶。虎生犹可近,人毒不堪亲。人心比山川还险恶,要想了解人的内心,比了解天象都难。

十、庄子关于勇气的名言?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3.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4.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