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道修行?

207 2024-05-31 06:06

一、什么是大道修行?

大道就是道德经中的道。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大道不是容易用言语表达的。

二、修行的近义词是?

修行的近义词:修养德行。佛教徒或道教徒虔诚地学习教义,并照着教义去实行。

修行

[ xiū xíng ] 

基本解释

佛教徒或道教徒虔诚地学习教义,并照着教义去实行:出家~。

详细解释

修养德行。《庄子·大宗师》:“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韩非子·问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又有 臧逢世 , 臧严 之子也,篤学修行,不坠门风。”

美好的品行。《吕氏春秋·赞能》:“ 叔敖 游于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汉 刘向 《说苑·善说》:“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

泛指操行。《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第五伦 、字 伯鱼 , 京兆 长陵 人,修行清白。”

遵行。《史记·殷本纪》:“封 紂 子 武庚禄父 ,以续 殷 祀,令修行 盘庚 之政。”《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三、什么是“小乘修行”?

小乘修行即对自己的修行。

小乘佛教以修自身解脱为主 。

大乘佛教以自利利他为主。

四、什么叫修行(一) 活着即是一场修行,活着是一种修行?

有一本书的名字叫《活着是一种修行》;在电影《非诚勿扰2》中,梁笑笑把这句话告诉了秦奋,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上又被拿了出来;而“活着是一种修行”这句话最早出自仓央嘉措。从他的诗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关于人生的思考似乎也一同被携带了出来。

前阵看台湾著名的女作家,被誉为华语世界“文案天后”李欣频的一本新书《做自己的先知》,循着这本书看到的是一趟让你瞥见印度国美丽与奥秘的神奇心灵之旅,不是关于宗教,也不是关于信仰,而是简单到跟随着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去寻找自我的人生旅程。书只有200多页,简单到文字都未能填满每一页纸,甚至有大片的空白,整页的小图片。一直觉得这样的书不但浪费了纸,甚至对作者的文字数量都充满怀疑,而如今这样的排版却恰好迎合文字的思路。留白让你有喘息的机会,似乎有意让你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人生。

这是一本简单的修行日记,“一切如是”的人生,接受自己的好,也接受自己的坏。让你觉得活在真实的人生里才能认为树就是树,海洋就是海洋,企鹅就该生活在南极,海豚就该在海中翻腾,老虎就该在深山呼啸,它让你真真切切的感受自然,一朵花儿的绽放,两只蜗牛的缠绵,一群蚂蚁的“团体作战”……从微观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窥探到生命的真实,而这正是我们在混沌的社会形态中,在充满汽车尾气和高楼大厦的都市中所不能体味到的。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如她一般来一场真实的修行,于是我们只能看她的书,在文字里跟随她探访爱的旅程。

去往印度,去一个充满佛性的神秘国度,来一场大彻大悟的灵魂洗礼和浇筑,身体和灵魂便都清澈到透亮,内心空灵,洗涤掉一切尘埃和不洁净。世上还有太多去往印度、尼泊尔,甚至耶路撒冷的旅行,有目的的去,无意间收获了生命的真谛。对于他们,这是一场修行,而对于芸芸众生,大彻大悟者,懂得生活者,活着,本身就是一场修行。

活着,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孟非说,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下,他更愿意卸下“主持”的外在,呈现“人”的真实;他不沾沾自喜于那种“名人状态”,在他的眼中,前呼后拥的日子不应该拿来习惯,因为总有一天会过去的。为了避免那种欢呼之后的落寞,需要在很红的时候就甘于寂寞,在荧屏的舞台上,一个人不管以何种姿态出现,迟早都要谢幕的。可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敢于认识自己是谁才是生活的真实状态。

因为《非诚勿扰》,孟非火了,可不变的是他延续其中的趣味和价值观,不变的是他一直强调的自我真实。这样的人生,也是一场自我灵魂的修行,不自我,不激荡,不枉然,不愧于生活。

最近,柴静和著名戏剧人赖声川聊时代,柴静是我最喜欢的媒体人,喜欢她讲故事的方式,喜欢她面对采访对象的绝对真诚,喜欢她的满腹经纶荡涤了电视人的流气;喜欢她对待新闻的理想主义和方式。她说至今仍然租住在一室一厅的房子,有书桌和音乐足以。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竟然那样深入我的内心。这正似我在努力追求的一切,是我希望从迈出象牙塔的那一刻开始的另一种人生:不大的房子,有自己的书桌,堆满了书,虽然有些买了从未正经看过;有电脑、电视可以看喜欢的节目,随便听些音乐;就像昨天的周末,从我把那张巨大的大红色沙发床变回沙发的时候,才感觉这是我需要的房间的模样。窗外阳光灿烂,阳台上晒满了刚洗的衣服,散发着洗衣液的熏香和阳光的味道;室内一尘不染,一个人坐在沙发看电影频道播放的电影,翻看那本《左岸偏左右岸偏右》头几篇还算不错的章节。电影不是很感人,却也忍不住流泪,不是因为情结,而是因为触景生情,因为一个人在这惬意的环境享受美好。生活充满了温馨的模样,心中却想念着、不能割舍地,觉得少了他便也辜负了这良辰美景、大好时光。

活着是一场修行,却也有些情感、有些人时刻惦念放不下。而柴静如今竟独身这样过了许多年,我想充斥她生活大多数的更是不变的传媒理想。

忽然感觉做新闻之于她就像舞蹈之于杨丽萍,都是生命的原始冲动。

“生命在一瞬间,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她说。只字片语,却博得了最热烈的掌声,生活的真谛往往都是简单易懂的,只不过太多时候需要从别人嘴里说出来,从旁人的人生中体悟出来。而我们的内心总是多了太多急功近利、太多步履匆匆,太多忽略掉沿途的风景。

李香山在人生告别会上对女儿说:“死是另一种存在,相对于生,只会生活是一种残缺”。实际上,能做到会生活的人生已经接近圆满了,多少人只是在生存,却误把生存当生活;又有多少人把光环下的生活当生活。

昨晚湖南卫视晚会《18岁成人礼》,韩寒从台中央被升上来做了一段简短的演讲《远行》,内容简单,道理易懂,关于远行,关于人生:不要在乎在哪里,去哪里,重要的是伴侣是谁,所要追寻的是不是自己所热爱的。忽然感慨这些孩子的幸运,竟能听到韩寒这样的演讲,虽然如今他的太多话我们也已经感同身受,但是依然畅想如果此时我们人在高中,也该有着怎样的感悟和感慨。那个时候的我们也需要韩寒这样的一番话,简单却植入心底。

如果回到18岁,韩寒还会选择一样的人生,我却不敢说青春无悔,因为走过来的就是回不去的,玫瑰可以梅开二度,人生却不能,唯一可做的就是怎样面对当下和未来。

一辈子很短,生活却不是将错就错。晒太阳是惬意的,躺在自家的客厅看电视是舒适的,修行却没有那么简单。柴静的理想,孟非的心态,李欣频的印度之旅,韩寒的青春无悔……对于他们来说,活着是一种修行,修行更是活着的一种状态,也许我们能够做到取其一二便也不虚人生此行了。

五、什么是身心灵修行?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全世界最不了解自己的是自己。通过修行可以回到真我(本我)的状态,可以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人又会问:“那真我的状态又是什么?难道现在我不是真我吗?”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都是真我的状态,但随着外境强加予自己的一些价值体系,慢慢地我们的真我就失落了,丧失了......

真我的状态应该是一个内心充满爱、喜悦、祥和、丰盛、自由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离你遥远吗?

同时身心灵修行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我们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自己做的一些事很多已经属于身不由已的范畴了。比如我的老同学和我说,他很讨厌应酬,但是没办法,每天还是在应酬。还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和我说,知道房价已经高的买不起了,但还是被逼无奈要想买。真正静下来想一想,这些行为是你内心中真正想要的吗?如果不应酬可以吗?将失去什么?如果不买房可以吗?又将失去什么?到底是做了失去的多,还是不做失去的多呢?......

身心灵修行不是宗教,不过宗教也是身心灵修行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平日的身心灵修行,可以让自己活的更为轻松、愉悦、自由,更加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也能了解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方式,而不要让外境继续迷失自己......

六、前世是修行人吗?

过去生中,就是和尚道士一样,能够悟道修行的人。

七、修行最高境界是怎样?

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成为至人,明代思想家作家洪应明的《菜根谭》里有这样的格言:“酡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至人如常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人从刚懂世时就感受人与人的不平等,

八、吕洞宾是谁修行弟子?

吕洞宾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并非唐朝人,而是五代宋初人。有关吕洞宾的最早记载,史学界公认是在宋初《太平寰宇记》中。

吕洞宾,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四月十四生,传说异香满室,有白鹤飞入帐中不见。他自幼聪颖,十岁便能文,十五岁就能武,精通百家经籍。在襁褓时,马祖见到就说:“此儿骨相不凡,自市风尘物处。他时遇卢则居,见钟则扣,留心记取。”

吕洞宾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后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与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

他道号纯阳子,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中国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

他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在飞升之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

元朝初年,忽必烈得知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于是打算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随后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110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

九、道士是怎样修行的?

道士

的终极目标就

修仙成道,也就

一个由平常的人变为超乎异常的仙真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五种方式进行:

一、服药。这包含了到仙境中取得长生不死之药和按方合药两大类,后者就

我们常说的炼丹。专业的说法这就

“炼外丹“,因为这丹药

体外合成的。

金丹术

修仙术中最占重头的部分;但

真正的丹方已经失传不少,大部分丹方里面采用金、银、汞等作原料,毒性很大,所以渐渐在没落了。

二、炼气和导引

神仙家很早就将服气、炼气作为修仙的基本手段,即使服食金丹,也常将之与炼气结合起来。战国时著名文学家屈原写下《远游》,其中就提到服气的法门。后来在道教中服气的道术有很大的发展,包括服炼外气、存思、守一、胎息等等纷纭多姿的功法;与服气相关的另一类方法

导引和按摩,它们也

被当成汲引气血、吐故纳新的炼气法门引入仙术的。留传到社会上,就成为一般老百姓都能锻炼的身功法了。

三、内丹

内丹术

在服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外丹金丹服食的弊病越来被人所认识,所以道门中便有人转而重视开拓体内固有的资源精、气、神以炼成长生不老之躯。这种方法称为内丹术。之所以有内丹之称,

相对于传统的以体外的金石为原料的金术而言。

四、积累功德

为人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法术,以积累功德,最后到达仙人的境界。道教素来擅场于举行各类法术为民众和社会消灾祈福,这类法术又都形成了具有很强针对性但又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仪式,道门中称科仪、科范、仪范,其中以斋法和醮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一般斋醮联称,泛指各类仪式。这些仪式

沟通人神的主要途径,道门中认为,施行的结果

为民众排难,同时又

为自己积功,虔诚行之,久则成道。

五、

在人间建功立业而又不忘根本,功成身退之后,也能成仙,或死后封神。大凡在历朝祀典中进入道教神谱的,如关帝、都天大帝(张巡)、岳元帅(岳飞)等,都

这一类功德成神者。

值得注意的

,道教的修仙途径虽然有上述种种分别,但在实际的修仙活动中,却

诸法共修,相互配合的。

——你所问的打坐,就体现在第二、第三条之中。

十、修行是茶道的 目的?

是。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