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道德评价的评价对象是什么?

演讲与口才 2023-06-11 14:20 编辑:admin 139阅读

一、伦理学道德评价的评价对象是什么?

伦理学道德评价濠对象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父母子女间的相处相爱。

二、伦理学史上对道德起源的争论包括?

伦理学史上的争论

神启论把道德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二、道德的起源

(

)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二)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其次,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劳动实践起作用的,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动力。另外,劳动实践的创造推动了道德的产生。

(三)伦理关系是道德发生的前提。道德是对利益的调节,而利益关系和矛盾是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中的。没有社会关系,就不会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不会有道德的发生。只有在伦理关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存在调节和规范的问题。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四)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的诱因。首先,人类生存的需要是道德发生的直接原因。为了调节人们的利益需要,最初便形成了一些最简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以缓和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其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的生存需要不再是社会利益的主要矛盾时,由人们的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就会成为道德所要调节的主要内容。

(五)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形成的能动作用。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

、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1

、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

、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

、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三、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对什么哲学的介绍?

西方古代伦理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的伦理学发展皆有深远影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偏重理论的,而伦理学是偏重实践的。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伦理学唯理智论,认为伦理知识虽然是普遍的,但却不能顾及到个别行为的无限多样性。亚里士多德还批判了柏拉图有关统一的善理念的观点,指出如果这种善不能实现,那就是毫无意义的。

伦理学与理性道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感、潜能和品质是灵魂拥有的三种东西。所谓情感是指那些伴随有愉快和痛苦的许多感觉;所谓潜能是指我们借以感受这些情感的能力;所谓品质是指我们借以对付这些情感的那些东西。美德既不是情感,也不是潜能,乃是品质。换句话说,任何一种东西的美德都是,即使这个东西处于良好状态中,又使这个东西的工作做得很好。这种良好的性格状态就是“中庸之道”、“适度”。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中间三种状况,其中过度和不及是一种失败的形式,只有中间才是成功的形式,才是美德。可见,亚里士多德提的“中庸”就是对任何事物的态度和行为要有一种适度。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美德有两种:理智方面的美德和伦理方面的美德。理智方面的大多数是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的,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方面的则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因此,人们的美德不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天赋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存在的东西能够被习惯改变。

亚里士多德以人是政治的动物的论断为依据,提出了将理性沉思作为人们的最大幸福的观点。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理性的。对于人,符合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因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东西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禽兽没有理性沉思,故禽兽无所谓幸福。一个人的行为受理性指导,发挥其理性沉思,就最为神所爱,所以也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些论述表现了亚里士多德伦理观中的神秘主义色彩。

考虑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策划等于考虑。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策划对象,似乎并不包括疯狂人和痴呆人所策划的事情,而只包括有理智的人。没有人去策划永恒的东西,例如去策划宇宙,或者正方形的对角线和边之间的不可通约;也不策划以不同方式出现的东西,例如阵风和骤雨;也不去策划偶然的东西,如掘园而得宝。他指出人能策划和决定的只是自己力所能及、行所能达的事情。每个人所策划的都是通过自己行为所能达到的东西,并不是对科学的严格和自足加以考虑。

人们策划的是如何达到目的,而非目的本身。一个医生并不策划健康是怎么回事,一个演说家并不策划说服是怎么回事,一个好的政治家并不策划好法律的制定,其他人也不进行关于目的的策划。策划是树立一个目的之后,去探求怎样和通过什么手段来达到目的。

如果有的事情不可能实现,那就要放弃。人们所寻求的,有时是工具,有时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策划就是对自身行为的策划。各种行为都是为了他物,所以,策划的并不是目的,而是那些达到目的的东西。也用不着去策划那些个别的事物,例如这是不是块饼?是否按应该的样子烘出来?这是感觉的事情。

策划的对象也是选择的对象。选择的对象若经过了规定,则它已经被策划。一个人如果把行为的始点归于自身,并成为自身的主导部分,那么也就用不着去寻找行为的方式了。既然选择的是我们通过策划所期求的对象,那么,选择也就是我们经过策划的、力所能及的期求。

节制是快乐方面的中道

节制大致只对肉体而言,但并非对肉体的所有快乐都加以节制。例如那些喜欢视觉上的快乐的人们,如彩色、图像和绘画等,就说不上什么节制和放纵,尽管可以说,对这种快乐也有应该的方式,有过度和不及。对于听觉也是这样,对过于喜欢听音乐和表演的人,谁也不会说是放纵,也没有什么节制问题。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对嗅觉也没有什么节制问题。

亚里士多德将欲望分为两类,一种为所有人共有的,另一种为某些人身上独有的。例如,对食物的欲望是自然的,没有人不需要干粮和流质的营养,有时是两者都欲求。并非所有的欲望都是一样的,这个人有这样的欲望,那个人有那样的欲望,而且不以同一事物为对象。欲望虽然因人而异,然而也还有着某种本性。

放纵追求快乐,相对而言,怯懦逃避痛苦。一个是为人所选择的,一个是为人所回避的。痛苦使人身不由己,并摧毁其本性,快乐则没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放纵更多是自愿的,应受到责备的。而养成放纵的习惯也更容易些,在生活中这类事情是很多的,那些习惯于此的人并不冒什么危险,而对那些可怕的事情则完全相反了。人们认为,就个别而言,怯懦的自愿程度是不相同的。怯懦自身并不痛苦,而那些做出怯懦之事的人,却是由于痛苦而身不由己,如抛掉武器或其他可耻行为,这样看来似乎是被强制的。放纵则恰恰相反,就个别人而言是自愿的。然而,整体说来,并不完全是这样,因为谁也不愿意成为放纵的人。

道德形成于习惯

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两种。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因此它的名字“道德的”也是从“习惯”这个词演变而来的。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所谓所有道德德性都不是由自然在我们身上造成的观点,因为由自然造就的东西不可能由习惯改变。

所以,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德性在我们身上的养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于自然的。首先,自然赋予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通过习惯而完善。其次,自然馈赠我们的所有能力都是先以潜能形式为我们所获得,然后才表现在我们的活动中,但是德性却不同,我们先运用它们而后才获得它们。这就像技艺的情形一样。对于要学习才能会做的事情,我们是通过那些学会后所应当做的事来学的。再次,德性因何原因和手段而养成,也因何原因和手段而毁丧。这也正如技艺的情形一样。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是通过同我们同邦人的交往,有人成为公正的人,有人成为不公正的人。正是由于在危境中的行为不同和所形成的习惯不同,有人成为勇敢的人,有人成为懦夫。欲望与怒气也是这样。正是由于在具体情境中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行动,有人变得节制而温和,有人变得放纵而愠怒。”

不自制与放纵

放纵与不自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人们常将两者等同起来。其实这两者并不完全一样。亚里士多德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放纵者因为做的是自己选择的事,所以不存在悔恨。然而不能自制者则总是悔恨。所以前面所举出的那种困难并不是那样一种困难。相反,放纵者不可救药,不能自制者则可能改正。因为,用现在的话来说,恶就像浮肿和结核,不能自制则像癫痫病,前者是慢性的,后者则是阵发性的。总之,不能自制与恶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恶是无意识的,不能自制则不是。其次,在不能自制者中间,那些冲动类型的人比那些意识到逻各斯而不能照着做的人要好些,因为后面这种人有一点诱惑就要屈服,而且与冲动的人不同,他们并不是未经考虑而那样做的。这种不能自制者就像爱醉的人那样,只要一点点酒,甚至远远少于多数人的正常量的酒,就会醉倒。不能自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恶,因为不能自制不是选择,而恶则是选择。然而,这两种实践却产生类似的恶。

不能自制的人往往做着不公正的事,虽然他并非不公正。放纵者则认为他自己应当那样去做。所以前一种人容易经劝告而改正,后一种人则不容易。因为,德性保存着始点,恶则毁灭始点。在实践中,目的就是始点,就相当于数学中的假设。与不能自制者相反的,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而没有在感情的影响下放弃它的人。通过这些考察,自制是种好的品质,不能自制是坏的品质,就很清楚了。

四、什么原则是护理伦理学具体原则中的底线?

1、尊重原则,医患双方交往时应该真诚地尊重对方的人格,并强调医务人员尊重病人及其家属独立而平等的人格与尊严。

2、自主原则,医护人员尊重病人的自主性,保证病人自己做主、理性地选择诊治决策的伦理原则。

3、有利原则,把有利于病人健康放在第一位并切实为病人谋利益的伦理原则。

4、不伤害原则,临床诊治过程中不使病人受到不应有的伤害的伦理原则,是一系列具体原则中的底线原则。

五、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观点?

好习惯源于好的伦理德性

生活中,我们在于他人和自己相处时,通过观察和理解,以及观念上的形成,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习惯。由于人的不同,又形成了好习惯和坏习惯之分,坏习惯从坏事坏思想而来,那么好习惯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好习惯是从有德性的人的生活中产生的,他说能使一个人形成其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必定是合乎某种伦理德性的,而形成这些,必须首先对伦理德性有所认识和理解,甚至在思想上要内化加深。因此,只有拥有伦理德性知识的人才有课可能去实施好的行为,并因此形成一个好习惯供自己和他人学习、效仿,最终传播开来。

所以,拥有伦理德性相关的知识是有伦理德性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关于德性的知识先于德性本身。

谁首先应当拥有关于伦理德性的知识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立法者。因为国家的立法者的使命就是通过颁布良法来培养好习惯,引导国民依此习惯生活而变得有德性。而国民普遍有德性,也就更容易服从法律,于是,国家也就更容易保障国民的幸福。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一个国家政体的好坏之别,就在于这个国家是否能够造就国民的德性而使国民乐于服从法律,如果能,它就是好政体,如果不能,它就是坏政体。简单说,国民的德性或道德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政体好坏的标尺。因为国民之德性是国民幸福的保障,而幸福乃国家之目的。因此,不能造就国民之德性,也就意味着不能实现国家之目的。而一个不能实现其目的的国家一定不可能是一个有好政体的国家。

在此,有一个问题,即什么样的法律才能引导国民在生活中造就自己的德性呢?立法者必须拥有关于所有的伦理德性的知识,否则就无法制订出与这些德性一致的法律。那么,他又是如何拥有这种知识的呢?

在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接受了一个普通说法:有伦理德性的行动就是“根据正当的尺度行动”,这里“正当的尺度”就是“中道”。因此,一切具有伦理德性的行为就是符合中道的行为,偏离中道的行为就是失德的行为。“逃避一切,害怕一切,什么都不担当的人,就会成为懦夫,反之,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敢冒一切险的人,则会成为莽汉。同样,一个纵情享乐、毫无节制的人,就是一个纵欲的人,而像庸人那样回避一切快乐的人,则是麻木不仁的人。所以,节制与勇敢(这两种伦理德性)会被过度与不及的程度所损害,只有按中道行事才能产生诸如节制、勇敢之类的德性行为,也只有持守于中道,才能维护与保存这种德性。

随着问题的深入,我们发现,要想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好习惯,先要理解伦理德性,要先理解伦理德性,先要理解“中道”的含义。如何理解中道,如何掌握中道,也就成为美德伦理学的一个关键问题。

何为中道?

亚里士多德说,中道之为中道,就在于它不仅使事物达到它自身的完善,而且使事物的功能达到完善。所以,一切科学和技艺都以中道(类似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为目标,以期把自己的对象塑造成完善的。所以,伦理德性也以中道为目标。……因为这种伦理德性是与情感和行动相关的,而在情感和行动中,存在着过份、不及和中道。例如,在胆怯和英勇、欲求、愤怒、同情,总之,也就是在快乐和痛苦的所有感受中,存在着过与不及,两者都是不好的;相反,在应当的时候,做应当的事和应当的人,实现应当的目的,以应当的方式拥有情感,这些就是中道,就是最好的,并且这就是伦理德性。

我们做事情一定要遵循中道,如果过度了就会变成错误,如果不及则会受到谴责或批评,只有中道是受称赞且命中正当的东西。(其实关于这些思想,中国的儒家代表孔子在《四书五经》里也有详细的阐述,尽管孔子并不认识亚里士多德,而且二者相隔万里,但是其思想却非常奇妙的打通了。

伦理德性与情感、行动的关系

他接着阐述道:就伦理德性而言,它直接与情感、行动相关,因为伦理德性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处理人的情感和行动的问题。不管是人的情感活动,还是现实行动,都存在过份、不及、恰到好处这三种可能,只要第三种是我们需要努力追求的。

就情感而言,过于胆怯则变成懦弱,过于英勇则沦为野蛮;过于愤怒则失去理智,愤怒不及则无刚正;过于同情会变得软弱,同情不及则成麻木;欲求太过则陷于贪婪,欲求不及则失去活力。不管是在情感上还在行动上,做到恰到好处,既是一个人的完善所在,也是一个人能恰当(正确)地处好事情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情感与行动中,过度与不及都是错误的,应受谴责和摒弃,中道是正确的,应受赞扬。而受赞扬与正当是伦理德性的根本特征,所以,德性即中道,中道是善,最后推导出德性即善。

所有符合德性(中道)的行为即善,按照这种方式养成的习惯也都是好习惯,发展出的习性也都是好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