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辩论赛,我不知道选二辩还是四辩?

演讲与口才 2023-03-18 23:10 编辑:admin 225阅读

这个问题算是萌新常见问题,换个角度也是学长姐带队时应该派谁上场的基本问题,甚至对通过设置比赛考察入队队员及如何设计赛制都有帮助。我尽量通俗的写。答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来说辩论赛各辩位的事情;第二部分,说萌新要怎么选择打什么位置的问题。

第一部分,辩位。

放个地图炮,上来就扯二辩、三辩应该干什么的,基本都是萌新小白。哪个辩位的任务是什么,基本上是要看赛制的。不同的赛制里,对不同辩位提出不同的任务。泛泛而谈说几辩几辩,根本没什么意义。

举几个例子。有的赛制在立论后有首轮质询,有的比赛是一辩来盘问,有的比赛是四辩来盘问。再比如二辩,在双攻辩及其变体赛制里,要做盘问,但也有赛制下,二辩负责驳论和对辩。再比如奥瑞刚赛制(单纯讨论赛制,不讨论其他),每个人都要做申论,每个人也都要质询和被质询。在结辩位,一般情况下,是三辩(三人赛制)或四辩(四人赛制)来做,但也有比赛是本方任意辩手来做总结陈词。

因此,问的人不说自己的赛制,答的人也不说自己说的是什么赛制,就特别容易陷入鸡同鸭讲的窘境。

所以,讨论辩位第一件事,就是确定赛制。

回过头来说,当萌新讨论辩位的时候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多数时候,萌新只是在评估自己能否胜任该辩位。但即便萌新们给出了赛制,这个判断也极其难以做到。因为任何一个辩位的难易程度,还取决于你们的备赛。这里的备赛也不光是完成查找资料、写辩词、练习攻防等内容,还包括设计战术等。由于赛场是瞬息万变的,还需要辩手有大局观,能快速反馈交锋情况。如果你不说你的优势劣势,只问自己应该选什么,事实上没人能给出令你满意的答案。

首先讲第一个通用性的结论:靠前一点发言,更依赖于准备,靠后发言,则要兼顾准备和临场。

注意,因为我们还没确定赛制,我没有用一辩依赖于准备,四辩兼顾临场这种说法。万一一辩要进行首轮盘问,一辩在盘问时就必须全力注重临场了。

除了这一点,辩论比赛的任何一位选手,基本上要做的,在形式上看,只有两件事——长发言和短发言长发言包括立论、驳论、小结、结辩,短发言包括质询、被质询、对辩、自由辩论。你看着它们名字不一样,都是不同的环节,但用长发言和短发言两种形式来概括差不多就够了。

长发言,往往没人打扰(奇袭另算),你用充足的时间去完整阐释己方立场或攻击他方立场。短发言则不是,短发言虽然也应该是有目的性、大致是可猜测的,但更容易因使用语言技巧和双方交互发言,造成局面瞬息万变的情况。因此,第二个通用性的结论是:较之长发言,短发言对抓临场的要求往往会更高。

所以,为什么很多队伍会把花瓶放一辩?因为传统双攻辩赛制下,一辩没什么活干,给个稿子读就完了。下一个起立的环节可能就是自由辩论了,象征性站两次就完成任务了。根本不需要这个人水平有多高。同样,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强队会把最优秀的辩手放在所谓的攻辩位及结辩位上。因为这两个环节虽然一个是短发言,一个是长发言,但都是需要非常强的抓临场的能力的。

这里展开对临场的说明。除了语言运用外,在战术层面,临场所需要的判断,就是明晰交锋点并判断己方得利程度。举个例子。我方一辩首轮质询被打爆,一时又找不到对手太多破绽,那后续选手就别都扑出去打了,这时候,应该重防守、轻攻击。反过来,对手立论烂到不行,我们就可以重攻击、轻防守。但如果上场的人连谁被打爆都不知道,连现阶段我方有没有优势、哪一点是优势都不清楚,那就别说什么战术执行了,这样的辩手顶多就是一个复读机而已。

我只是举这么一个例子,实际在比赛中,比如质询、小结、结辩,都是差不多的原理。我们要讲的,是基于对局势的判断之后做出的选择,而不是想起什么说什么。

好,回过头来,我们拿简单的双攻辩赛制举例说明。

本图是百度到的很基础很基础的双攻辩赛制,早十年用的非常多。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变体,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拿这个赛制来体会各辩位的职能,也侧面体会设计赛制的人是什么想法。

首先是立论,一辩发言。不说了,很常规。

双方一辩立论后,是首轮质询。这一轮质询,除非对方论点交待的特别清晰,否则我一般都会要求萌新来做一下确认观点的工作,而不是直接进入攻防。如果是确认观点,二辩就要尤其关注对方立论的内容,而不是自己赛前写在小本本上的那些问题。

第一轮质询后,双方态势有了初步的走向。在第二轮三辩质询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局势选择攻击或防御了。

有哪些训练质询的方法?

质询具体要做什么,可参考上面的链接。

在双攻辩赛制三辩进行完质询后,是一辩进行小结。为什么一辩来小结?因为怕一辩无聊呗,不能读个稿子后面没你事了啊,你也得全程听比赛啊,也得抓临场啊,所以一辩来做这个小结。

一辩后,是自由辩论环节,大家一起热热闹闹一下。这里面也提一个题外话,我个人十分反感自由辩论,它会让比赛杂乱不好看。在早年里甚至可能现在还有一个不太成文的规定,就是要求自由辩论里队里所有人都得起来说两句,甚至次数还要均衡。我特别反感这个规定,无论是自己打比赛还是当裁判都无视这一点。但这个规定的道理,就是怕场上某个辩手以为自己完成了任务,然后自行进入垃圾时间自己把自己弄凉掉。不管怎么说,我办比赛能取消自由辩论就坚决取消。

自由辩论后,忽略掉观众提问,就是总结陈词。很多答案里所谓总结陈词要七分准备三分现场或者三分准备七分现场的,说的都是不能脱离己方主线但要结合临场交锋。道理就很简单,但好多人搞不懂原理,也不想搞懂,很多萌新队伍甚至要求结辩赛前背稿子。各位知道这是错的就完了。关于怎么打结辩,可参考下面的链接:

四辩上场能拿稿子吗?

好,这样一个赛制非常简单,我要是教练,我怎么安排队员呢?

观察赛制发现,一辩虽然有个小结,但依旧是废物位置,毕竟读完稿子连被盘问的机会都没有,不怕被爆,这个位置我放一个花瓶即可。二辩三辩四辩怎么放完全看战术。如果这题是优势题,我们准备非常充分,我既可以二三辩放两个强一点的,把对方砸死在中前场,也可以结辩放一个强一点的,把优势强化到最后。第一种情况,可以再细分,如果是对面渣的不行,我就把最强的放二辩,如果对面没那么烂,我就把最强放在三辩。如果是劣势题,我个人会倾向把好人都放在后面的位置,因为前面说了,越到后面临场能力的需求越高,我才可能获得翻盘的机会。当然如果我一二三四都很强,我会把擅长于长发言的,放在一四,擅长短发言的,放在二三。都强到无所谓战术执行,够碾压对手了,那就抽签上吧。

下面说答案的第二部分。萌新怎么选的问题。

刚刚的例子告诉萌新,你们选什么辩位,其实要有很多前置说明才能判断。比如,你长于慢悠悠讲道理,那就多挑长发言辩位。你长于挑刺找茬,语言相对犀利,那就找短发言辩位。至于到底是一二三四的哪个辩位,看赛制。而在团队层面,既然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只是全队最优解的一部分,而不是最优解本身。如果有教练,服从安排就完了。

但我这里想说的,其实是:萌新应该利用前十场甚至在有条件的队伍中,要用前三十场比赛快速积累各辩位的比赛经验,不要固定辩位。这样到了后期,你对辩论赛的理解会超出其他人一大截。因为现阶段比赛,大家可以观察,各辩位的职能基本均衡,每个人都有长发言,也都有短发言,甚至会照顾前后场发言,不让任何一个人过早进入垃圾时间。这就必然要求辩手均衡发展。

当然这是有难度的,比如脱稿陈词问题。可参考下文。

现在的大部分辩手做不到脱稿陈词了吗?

何况,对于萌新来说,赛前选什么辩位,根本没什么意义。毕竟一个萌新,打什么辩位,都会大概率沦为菜鸡互啄,差距真的都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