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方法理论(辩论的方法,如何思辨?)

演讲与口才 2023-03-19 01:57 编辑:admin 156阅读

一、辩论中一句话把对方打趴下的逻辑是怎样的?

1.思辨的方法论:多问几句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你行你上啊”
“你不陪我XXX,你根本不爱我”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要嫁人”
“妈妈让你穿秋裤都是为了你好”
“一个巴掌拍不响,人家为什么不打别人偏偏打你?”


这时候,我们就要开始脑补,怎么反驳?当然,对于字面的反驳我们可能会有思维的差异,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寻找一些反驳的基本路径:

举个例子,比如小明成绩好,所以应该当班长。A是小明,B是一个成绩好的人,C是他应该当班长。现在用三种方法反驳。

第一种方法:a不是b。直接反驳他的事实,小明成绩根本不好,小明班级排倒数,凭什么说他成绩好,这就是:a不是b。

第二种方法:非a也可以是b。小芳小刚小李小赵他们成绩都挺好的,那凭什么他们就不能当班长,为什么非得是小明。这个成绩好的属性不只是小明才有的,别人也可以有,说明成绩好不是充分条件,非a也可以是b。

第三种方法:b不重要。直接攻击他的价值判断取向。我举个例子,当班长根本不应该看成绩好不好,当班长考的是管理,我们应该找一个能管理的人来当班长。而不是找一个成绩好的人,当班长成绩好不好跟当班长没有必然联系。



同样的思维方式,我们也可以放到我们看到那些网文。看到的那些朋友圈爆款。我们多思考一步,他说的真的是对的吗,我们去试图反驳一下,你们试图追问一下。我们就会有明确的答案,这是关于我们的清晰思考的方法论。

2.决策思考:需根解损

前提:奥卡姆剃刀原则

我比较喜欢那种辩论类型叫政策辩论。探讨的是一种决策的思考模式。我要如何去决策一个问题,我们大概会分四个部分。


需求性

第一个叫做需求性。需要一些框架存在某种避害。有一些问题,我们才有必要去开启新的政策。如果现在都挺好的,而且以后我觉得也会挺好的,我们不需要去开启了。作为奥卡姆剃刀原则,就说不要大费周章的去办一件没有什么效益的事情,他要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好的政策。



根属性

我们要有一个政策来解决,那这个政策是不是针对这个需求开展的,叫根属性,也就是因果联系了。这个根属性成立的话就是意味着这个需求和解决手段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解决力

我有一个方案能多大程度的解决我们需要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去看他的解决力,在什么程度上解决,哪个方面能解决哪个方面不能解决,我们去商量他的解决力。解决力的强弱是我们实施这个政策的一个判断的关键依据,还能不能根治我的问题。


损益比

第四个比较随意比较我是一个东西,我要变动现状,我可能会造成员工的不满。我可能会说我这个现状变了,以后我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属于阵痛转型期的阵痛,那为什么我这个阵痛是值得负担的为什么只是阵痛,而不是长痛。这是我们要论证的。我需要通过这样的分析也有好处,有坏处来比一比,它造成的损失和我们未来的预期的收益到底哪个大。这是我们决策的方法论。


内容来源于万友引力分享课《天生耳根子软?为什么你总是轻易被人说服》

二、辩论的方法,如何思辨?

以我个人的经验教训,不可能被说服。如果一定要辨论,最好遵守以下辨论秩序。

一,主持中立。

骋请一位公正的会议主持人。

二,辩论中心。

明确正反双方之论点。有论点辩论,无论点不辩论。

三,尊重规则。

双方在辨论开始时,各有纪律分数12。违反规则示以黄牌警告,并扣除相应分数。分数清零后失去辩论资格。

四,尊重主持。

辩论员在辩论过程中,出现恶意破坏秩序行为,主持人以不计纪律分数,直接红牌退场。

五,发言完整。

双方各用2到5分钟,陈述自己的论点,论据,论证,得出结论后做好笔录。陈述过程中不允许打断对方发言,违反者扣1分。

六,机会均等。

陈述结束后,进入辩论时期。发言先举手,未举手发言者扣1分。

七,立场明确。

先提出己方论点,然后再辩论。直接驳斥对方者扣1分。

八,反方优先。

发言结束后,辩论方应为该论点之对立方。附和者扣1分。

九,证据为纲。

明确双方论点,论据,论证的内容。辩论过程中允许驳斥对方论据,论证中的错误,但不允许直接攻击对方论点。违反者扣2分。

十,尊重对方。

明确对方辩论的内容,不得以性别,收入,宗教,个人喜好等(包括但不限于)客观因素,质疑对方的发言目的。违反者扣2分。

十一,因为所以原则。

因为论据和论证正确,所以证明其论点正确。因为论据和论证错误,所以不能作为辩论条件,但亦不能证明其论点错误。违反者扣2分。

十二,一事一论原则。

不允许偷换概念,不允许在一个概念尚未论证其正确(错误)的前提下,代入新的概念。不允许对已经得出结论的概念进行重复讨论。违反者扣2分。

十三,充分辩论原则。

大的论点,辩论持续时间视客观条件而定。休辩时保存好进度笔录,由主持人代管。

(以上是精简版辩论秩序,专业版的可以买工具书。)

三、有哪些最常用的辩论技巧?

会辩论的人,怎么会吵架了呢。

如果一定要讨论出什么东西,就一定要用质询的技巧。

1,听。彻底听清楚对方的逻辑。

2,确认。复述一下,并得到确认。

3,共识。缩小讨论范围。

4,推理。按照对方的逻辑,询问是否可以推理出某结论,待谬误出现。

5,强迫回答。绝不允许对方逃避。

6,举证责任。谁主张,谁举证。先让对方完成举证义务再讨论

题主所说的,应该是几种逻辑谬误。

转移话题,是红色鲱鱼谬误。

揭短,是人身攻击谬误。

感性思维,是诉诸情感谬误。

还有,提醒题主,辩论讲逻辑。但是沟通不全是。还有情境,感受,期待,行为。只讲逻辑,你就惨了。当别人转移话题,你可以默认这个问题你问出了什么。接下来怎么操作,看情况而定。

四、辩论立论有普遍适用的方法吗,切入点一般怎么找?

如果是新加坡赛制的传辩比赛,一般要经过「定义——定向」的过程。就我个人而言,基本理念是将辩论赛变成一种「论证的展示」过程。

具体操作而言大致的思路是:把辩题划归为一个可证伪的、双方都存在可能性、听众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概念化),然后给出具体可操作的证明方法(操作化),最后证明自己的立场(出示证据)。

1. 要实现这个理念,拿到辩题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首先要问自己:引发这个问题最常见的情境是什么?并根据这个情境把问题的答案限制到清晰的、可回答的维度或范围内。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窄化」的过程,华语辩论从追求全称命题的逻辑正确到懂得适度窄化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近几年的一个重要进步。

2. 在辩题成为了明确且可回答的问题之后,第二步是「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即找到具有公信力的证明途径,选取合理的、有代表性的、可观测的指标或指数来建构证明模型。注意!这个操作不是指很多辩手发明的、意味上了场后「怎么说话」、「怎么配合」、「怎么强推」的那个概念,而是学理性的专用名词。指标的选取不一定能完全代表概念,但必须做到指标清晰且可证伪。辩论因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这意味着如果对方说你的指标不够好但自己拿不出更好的指标的话还应该是你赢。

操作化必须避免「定义拿下来了,立论就赢了」的情况出现。将立论建立在定义之上,本质上是一种「不可证伪的循环论证」。这种形式的定义战不给对方活路,也就意味着使自己的立论变成没有信息量的渣渣。辩论赛靠定义来论证是最低级、最落后的理念了,这一点我这里不容含混。

3. 最后一步是「出示证据」(measure),可证伪的操作化途径意味着双方都有可能是对的,你必须通过查找并出示足够的证据才能令人信服你的观点,并从你的整个辩论过程中感到有收获。这一步往往需要查找大量「学术论文」(而非百度百科),这是最花时间和精力的,但也是收获最大、最具有决定性的。

这三步,其实是科学论证的经典模式,不仅辩论,任何优秀论文写作过程中都要经历。经过这三步,差不多一个好的「论」或者「框架」就完成了。

在实务顺序上,这三步理论上来说是循环往复,不断修正的,但逻辑顺序不能乱。很多人说查了很多资料但做出来的论还是很糟糕,就是因为不先理清自己的思路,见到能糊弄的就拿上去糊弄,所以事倍功半,浪费了大量的生命。

以上是我个人传辩比赛的操作和评判理念,在这里简单说说,仅供参考。具体案例可参见:

辩论 好大学重要还是好专业重要?我是专业,有没有什么辩论材料啊 - DEMACIA 的回答

五、如何从方法论角度解释辩证法?

辩证法是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客观辩证法反映到脑海里就形成了主观辩证法。当我们带着辩证法规律的思维去考察客观事物时,其实这就是方法论,一种研究事物的理论指导。

六、辩论方法和信念谁重要?

我感觉是信念吧

我比较这两者的标准不是比较只有信念和只有方法的辩手我更愿意当哪个,而是比较当我的方法和信念都很一般时我更愿意花时间精力磨练哪一个。

因为,打辩论靠的就是信念

华语辩论的历史不算很长,寥寥几十载,到了今天也只能算是一个小众活动,甚至连产业、行业都算不上。“连产业都算不上”听上去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你品,你细品。你身边除了辩论还有什么是没有成为产业仅仅是民众自发活动的?有人愿意提供娱乐服务,于是他们开办了KTV、酒吧、迪厅、网吧。再扩展还有健身、旅游、游乐场等等。都是有生产者有消费者的行业。而辩论,是寥寥无几的一种不存在生产消费的民众自发活动(民俗活动不讨论)

你可能会说:存在着做辩论的公司或个人啊,他们提供有偿的指导培训,他们制作付费的辩论读物和音像制品,这不算产业吗?

这一部分我了解的比较少,但仅仅我了解到的几个公司或个人,如果他们单纯的做有偿“辩论”指导是做不下去的。他们很多也同时做着“说服技巧”“逻辑表达”“与人沟通的方法”等,又或是进军娱乐大众的方向,做脱口秀、综艺、说唱等等。

到这里可能又有人会说:辩论的意义不就在于应用到生活中吗?打辩论让我提升的地方正是在于能够帮我批判思考,不被别人带节奏,理智做出人生决策。你把非要把“辩论”和它的现实作用剥离开干嘛呢?

那么请问,网络游戏提升了我们的什么?灵敏的反应?手脑协调?不对吧,那怎么没有人因为提升不了自己而放弃游戏呢?

说到底, 做辩论过不下去,辩论成不了产业 的原因在于它的门槛高、枯燥、劳心。

但正因如此,信念才更加重要(终于回归主题),坚持玩游戏靠乐趣,坚持玩辩论靠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