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但问题在于如何去准备。
法学是什么?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就算是做学术研究也要关注具体判例。王泽鉴先生就说,如果没有判例,他实在不知道再看点什么。
我们在司法实务中如何适用法律呢?就是“眼波在法律与事实之间不断流转”的过程,即涵摄。可能有人认为,不就是法条嘛?法条会了适用还成问题吗? 对此不想反驳,就如郭德纲和大家本质上都只是在说话一样。在这里我贴一个案例https://wk.baidu.com/view/4389316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7
其实,法学的研习与适用和辩论有相通之处。
第一、概念意识。在法学的学习中,如果基础概念与要件没有掌握住的话,后续就没有根基,更不用说正确的结论。而在辩论之中对概念的争夺与定义是最基础的工作,否则双方各自画一个圈,各打各的,看似很精彩,争锋很激烈,其实所做的讨论都是无用功。
我曾经打过一个辩题:青年应不应该听从父母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破题立论最基础的把题目中的各个概念都搞搞清楚,比如这个经验之谈到底是什么?是具体的“方法”还是“方法论”?只有这个工作做好了,定义争夺住了,能让评委大家都听进去的「有点善法恶法的味道」比赛的基础就很稳固了。
第二、规范的适用。
这就是所谓涵摄的过程,把要件与事实一一对应,不要着急推论,强推战场导致的后果就是讨论不深入,论证不彻底,结论自然就不稳固。比如这个切糕合同案中,这种思维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逻辑
不管是舆论场还是辩论场,逻辑永远稀缺。在本科的时候应该都会有一门课叫《法律逻辑学》,好好学吧,相信我,不管是对于辩论还是对于法学的学习,或者是在舆论场中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头脑都将至关重要。
第四、资料收集与归纳
相信一定听说过文献综述这个东西。其实我们自己大脑中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我们的一场辩论赛的。为了备赛,我们常常需要寻找大量的资料,尤其是专业辩题,找找文献并加以总结是一项很基本的工作。我在大二的时候打过不少关于刑法分则方面的辩题,还有知识产权和民法。自己搜集论文去思考,带着问题带着目的,不管是写问题还是写稿子,尤其对专业学习裨益匪浅。我们的一篇四辩稿是关于法的本质是强制性还是合理性,有个学长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这个,就是把他的四辩稿扩充了扩充。法学,不仅要能说还要会写,而写作能力也是很多人平时会忽略的,而打辩论赛就会锻炼这些。你想啊,看了那么多东西是输入,当你在输出的时候有意用你的逻辑一一对应并把它们写出来,在这个时候我想意义已经超越辩论本身了。
此外建议一点,多打专业辩题,毕竟普通辩题。很多都是要靠文学性和类比了,而我们知道类比往往会有偏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打法学专业辩题的时候尽量少举例子。可以这么讲普通辩题能锻炼的专业辩题全部能锻炼,而专业辩题有的普通辩题一定没有。
最后,辩论活动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所以不要把辩论仅仅看成是辩论,通过一个又一个辩题就相当于研习了一个又一个案例,通过这一个又一个的辩题可以读那么多书,看那么多文献,听那么多老师的指导与讲解,这比课堂上学来的不是更多吗?「在这里吐槽一下,国内的很多法学院很多课程都不用去上,为什么呢?书上写的他不清楚吗?如果PPT什么的,仅仅是对课本的复制,那老师上课也只是简单的重复,那这样的课又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自己去听法考课程或者考研课程,那些老师他讲的不是更好吗?所以法学的学习不在于一个又一个法条知识点的掌握,而在于掌握方法,方法,方法。多读书多看书,这也是这个回答为什么说专业辩题这么有用的原因。」这不是更值得我们去付出时间吗?尤其是和小伙伴们并肩的那段岁月,将会成为你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近期网课讨论区他的回答,这样看来,辩论的确是有助于专业水平和写作技能,或者说是主观题答题技巧的姿势提升的。
毕竟,谁不爱写论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