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技巧与辩论的意义是否冲突了?

演讲与口才 2023-03-18 02:02 编辑:admin 143阅读

几个观点:

1. 辩论技巧的存在是有其意义的。不管是从“辩论”本身还是从“辩论赛”这一种竞技比赛性质出发。

2. 辩论技巧有很多类,有“好”有“坏"。

3. 事实上在高水平的辩论赛中,很多“坏”技巧很容易被评委发现和不齿。


下面是论述:

辩论和辩论赛本就是两个东西。辩论是指一切“辩”即事实上的争夺,和“论”即道理上的阐述。而辩论赛多了一个“赛”,也就是将语言和逻辑的交锋变成一场正规的、具有观赏意义和需要分出胜负的竞技赛事。

为什么要辨析这两个词呢?我们可以看看“射击”和“射击比赛”,后者是限定了枪械、距离、目标等多项因素的竞技比赛,前者嘛...街上随便开枪打个人也叫射击...也就是说正式比赛是和通常情况下的辩论是完全不同的,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以及更重要的,一定的限制。而也和其他比赛相同,辩论赛也不是纯粹的“辩论运动”,而是为了在一定限制下争夺胜负,从而需要借助“辩论”外的很多其他元素的一场混合式较量。辩论技巧也是这些“其他元素”中的一个。

就像写文章一样,一般的文章只要直抒胸臆就好,但是想要说服别人的文章就需要更多的文字组织、深入浅出、有趣的事例等,尤其是一些科普文,为了推广较难的科普知识,卖萌耍宝都要用上...辩论赛中要花短短的几十分钟把长时间的准备、资料和思想都表达出来,其难度绝对不亚于一篇科普文。

生活中的辩论与辩论赛的差别,就像专业论文和科普文章的差别一样大。在生活中(以及在辩论赛的准备中...),我们有充分的机会查询资料、组织语言,有充足的时间和对手(比如室友2333)进行交流,有足够长的时间说明自己的观点和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有足够漫长的过程来就任何一个小逻辑进行思考和互相纠缠(前提都是“充足的时间”)。而一场辩论赛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平均到每位辩手的发言时间只有不到10分钟,也就是大概3000字的内容。一场准备了一周、查了数十篇文章和书目的题目,却只能说3000字?如果直接使用大篇幅的论证,时间怎么来得及?何况这3000字既要说明自己的逻辑,又要反驳对方的逻辑,还要在对方逃避自己的问题时重新回到自己的问题,还要给完全没思考过这些问题的观众留下充分详细的语言进行解释...时间只有这么多,而想说的话却远远不止这么多,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的意想要在有穷的言里面表达出来,非要简短而有力不可

为了简短而有力,有时候就要放弃一些严谨的论证逻辑,而采用所谓“技巧”,通过一些观众更容易接受的方法,把复杂的逻辑用简单直接的逻辑展现出来,减少所花时间,加强说服效果。另一种情况是,双方在某些战场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弱势的一方无法使用事实和逻辑构建防线,却又想争夺战场,只好使用技巧来进行游击,拖慢对方的进攻、让对方无法轻易在优势战场安营扎寨,给己方保留回旋的余地。

(此外,生活中的辩论不需要争夺胜负(虽然很多人还是想要争胜...),而辩论赛的胜负则非常重要,所以使用种种技巧来博取胜利也是无可厚非的。这就和那些不占理却想说服别人的人使用的“胡搅蛮缠”技能有点像...其实这也是观众反感辩论技巧的原因之一。虽然真正强力的辩手使出来的技巧是不会让观众觉得胡搅蛮缠的...)

个人观点,辩论技巧就是一切脱离了辩论三要素:事实、逻辑、价值而存在的辩论语言。辩论技巧有很多种类,比如将复杂逻辑转化为简单逻辑的“类比”“归谬”,将复杂的事例整理成简单且说服力强的语句的“排比举例”,逃避对方强逻辑的“逃问题”,以及混淆对方逻辑的“扣帽子”等。这些技巧大部分都不是题主所说的辩论的核心“口才思辨”(排比例子可能算是用到了)。这些技巧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一些既定的套路来绕过复杂的事实和逻辑,从而用“较为简短”的逻辑链条和语句来进行说服。而正如上面所说,“简短”正是辩论赛的命脉。(我这回答一点都不简短_(:3」∠)_)

随便举一个例子。“XX是不是XX的主流”。“主流”这个词的定义非常复杂,很可能会出现整场比赛双方都在争夺定义的情况。比如正方的底层逻辑是任何一个东西只要占有足够多的分量就是主流,反方则死守“最重要”的东西才是主流,那么“主流是否唯一”就是一个争论点。此时正方的一个类比:“对方认为主流是唯一的,但我们说新浪、搜狐、雅虎都是主流网络媒体,请问主流唯一吗?”不需要通过大量论证思路(实际上也无法论证),简单的通过一个“造句”的方法就把观众的立场拉到己方的定义上来。(这种“造句”的方法在2001年“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这场著名比赛中有充分的诠释)

再来一个典型逃问题的例子。正方“blablabla,请对方正面回答。”反方“好的,我就正面回答您。您刚才的问题里说到XXX,但是我们知道...按照您方的逻辑...(做个小归谬),您方的...难道是成立的吗?”通过简单的语言,貌似是接下了对面“正面回答”的要求,实际上却把话题转移到非正面回答上,在观众并没有察觉(虽然文字看得很清楚,但现场真的反应不过来)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回避+反击。

(PS:其实个人认为,题主所谓的“口才”也算是辩论技巧之一,因为口才本身并没有直接触及事实、逻辑和价值这三个辩论的基本要素,而是对语言较好的进行了包装,从而容易被观众接受,改变了“输出”的效果。从一个理科辩手的角度来看,口才并不是辩论的主体,只是一类技巧而已)

既然辩论里面的技巧和辩论的核心三要素其实没什么关系,那么为什么技巧还有“好”与“坏”之分呢?同样是个人观点,“好”的技巧就是争取正面对抗的技巧,“坏”的技巧就是逃避正面对抗的技巧。或者更直白的,好技巧就是让比赛更好看的技巧,坏技巧就是让比赛不那么好看的技巧。像类比、归谬、排比这样的技巧,一方面大量输出己方逻辑和观点,一方面拆解对方逻辑和观点,增强交锋或者坚守阵地,可以增加比赛的激烈程度,更多的讨论辩题。而诸如逃问题或者扣帽子这种技巧,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交锋,让对方花时间在辩解或者反复提问上(和一方解释不周另一方进行追打的情况不同),是一种降低辩论赛精彩程度的技巧。鉴于辩论赛对观众的价值更多的是“好看”,好技巧和坏技巧的分野也自然就在每个观众心中了。(哦对了,鉴于辩论赛的生存与发展往往是寄托在观众身上的,所以技巧的好坏实际上也影响了辩论是否可以健康的发展...)

(可能待续)

------

一些结论:

1. 技巧不是为了辩论,而是为了“赛”

2. 技巧是妥协的产物,辩论赛与时间的妥协,辩手与观众&评委信息不对称的妥协,双方在某些战场强弱不均等时为了不落下风的妥协...

3. 技巧不是辩论赛的主体,但没有技巧的辩论赛会变得冗长乏味

4. 技巧可能会让辩论赛变得精彩,但是不合时宜的技巧则会毁掉一场辩论赛,有事甚至会毁掉观众对一切辩论赛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