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弊和对错辩论赛
如果弊大于利的话:
一、获得经验未必要通过挫折,可以从书本,可以从师长教导,而挫折获得的经验成本显然比其他方式来得大。更何况是不是能通过挫折获得经验还取决于人的悟性,经历挫折,仍然不能迷途知返的也大有人在。
二、挫折也会打磨人的自信、浪费时间、某些挫折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心理创伤。因此,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微笑面对,没有挫折,岂不是更好。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也帮我点一下“好评”吧,谢谢了。
二、利弊和对错辩论赛的质询
政策辩,代指“应不应该施行某某政策”一类的辩题。因为政策辩和政府决策具有一定的重合性,渐渐发展成为一类具有专门辩论方法的议题。
现行辩论比赛把政策辩分为传统辩论(传辩)和奥瑞冈(议会制辩论),议会制辩论更强调举证和质证。
虽然传统辩论没有这样集中质询的赛制,但是专门的论证方法仍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这种专门分析方法被称为“需根解损”,
三、利弊和对错辩论赛论点总结
回答如下:利:
1.促进成长:挫折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们能够帮助大学生成长为更加强大的人。通过挫折,大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应对压力和困难,以及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态度。这些技能是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
2.提高自信心:挫折可以让大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能力和潜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大学生克服困难时,他们会感到非常自豪和有成就感,这可以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3.激发动力:挫折可以激励大学生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当大学生遇到挫折时,他们会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如何改变它们以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弊:
1.影响心理健康:挫折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当大学生遭遇挫折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无助和失落,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症状。
2.影响学业:挫折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学业造成影响。当大学生面对挫折时,他们可能会分心、失去动力和注意力,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
3.影响人际关系:挫折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当大学生遭遇挫折时,他们可能会变得易怒、沮丧和孤独,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和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四、利弊和对错辩论稿
我认为立人设弊大于利,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你所立的人设如果和你的性格本身有很大的差异的话,你会很累的,时间长了,甚至容易迷失自我,同时也容易被其他人识破,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周围人来说,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2.立人设,就代表着你不能打破你给自己走出的圈子,别人即使喜欢你,大多也只是喜欢你的人设,而不是真实的你自己。
五、利弊和对错辩论题目
一、你的压力来源于无法自律,只是假装努力,现状跟不上内心欲望,所以你焦虑又恐慌。
二、你没有底线的原谅谁,谁就会没有底线地伤害你。说到底别人伤害你多深,是自己的作为决定的。
三、往后余生,愿我无坚不摧,愿我百毒不侵,愿我刀枪不入,愿我狼心狗肺,愿我逍遥快活。
四、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韩寒
五、很多人不是孤僻,而是有原则有选择地社交。和喜欢的人千言万语,和其他的人一字不提。
六、受得了多大的委屈,就能成就多大的事;受得了多大的诋毁,就能承受得住多大的赞美。
七、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八、年龄的增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岁月消磨了意志,放弃了你对自由的追求!
九、有的时候难过的不是结局不够好,而是真诚没有被善待。
十、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十一、长大后才明白,笑就是生活,谁不是受了一肚子委屈后,强颜欢笑地继续努力下去
十二、小时候,我以为生活就是:事事如意,年年有余。长大后,我发现生活就是:事事如意料之外,年年余额不足。
十三、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真实的样子,偶尔虚伪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混得都不容易。
十四、我没有归属感,也很难发自肺腑地去相信一个人,但人活着,总得去相信点什么,我只好相信钱。
十五、别太理会人家背后怎么说你,因为那些比你强的人,根本懒得提起你。诋毁,本身就是一种仰望。
十六、这世上唯一能够放心依赖终生的那个人,就是镜子里的那个你,那个历经挫折却依旧坚强的你。
六、利弊对错辩题该怎么打
按照本次华语辩论锦标赛南京地区选拔赛暨南京市辩论联赛主办方之要求,在此前我关于辩论赛理解的基础上,总结我的辩论赛判准如下,供参赛辩手参考。
一、归根结底,我的判准只有一条:我认为辩论赛应以“说服受众的程度”而非“符合某种辩论准则的程度”为最终的胜负判准。这一点至为重要。看完这一句也就够了,下面都是补充而已。坚持这一判准,也就意味着:
(1)评委是受众的一员。辩手需要根据评委的基本情况和现场受众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灵活性地开展辩论,而不能抽象套用某种单一的评判标准和辩论风格。也就是说,评判准则是“一”,但也更是“多”。
(2)当然,也不必过于担心评委的特殊喜好。至少我会尽量避免以自己的主观好恶扭曲辩手的实际表现。事实上,评委分别给出判准这一举措,本身就是为了使辩手了解评委的不同“口味”,而不是为了给辩手套上更多桎梏。辩手“上菜”的时候要清楚今天是怎样的“一桌”,避免“忌口”,但大可不必一一满足。
(3)逻辑、事实、理论、价值、文采、战略、技巧、风度……都是需要的,而且都会影响到“说服受众的程度”,但都不会“直接”作为评判胜负的标准。辩论评判,绝非各种“元素”的简单累加。举例来说,你战略单一,略输文采,技巧不多,但论述透彻,感人至深,仍然可能获胜;你准备充分,要啥有啥,但盛气凌人,观众不喜,仍然可能判负。
(4)打压对手,往往是赢得受众的一种操作方式,但“打压对手的效果”绝非评判胜负的尺度。相对于依据套路评判,我更倾向于依据效果评判;但具体说到效果,是要靠“说服受众”而非打压对手、哗众取宠来赢得效果。因此,对对方人格、思维水平、准备程度等方面进行任何方式的攻击,即便有现场效果,也都会降低我对其好感。
二、依据“说服受众的程度”这一判准,对一些具体环节、表现的态度举例:
(1)从赛前立论来说,我充分理解有利于己方的概念界定。但是概念界定太过牵强,以至辩题脱离了原本应予正视的核心问题,丧失了作为一场辩论的现实意义,将严重影响我继续听下去的兴致。对于更愿意讨论辩题本身该讨论的问题的队伍,我充满好感。
(2)从现场表现来说,敢于在有意义的问题上交锋,对对方抛出和受众期待的关键问题给出正面回应者,更应获得胜利。
(3)除了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其他任何环节僵硬地读稿、背稿、“推战场”,都不大好。如果对方明明没说的东西,还硬要反驳、扣帽子,就很不好。
(4)提问的环节,最好不要自己长篇陈词、下判断;回答的环节,最好不要实质上回避问题。所谓实质上回避问题,包括表面上没有回避的那种回避,排除表面上回避直接作答的那种应对。
(5)自由辩论的环节,我会注意战略的推进,双方的整体攻防局势,以及实质上的团队协调性。但请记得,自由辩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论证展开,而不是在表面上把对方打垮。所谓实质上的团队协调性,就是说,几个人都发言了,但发言侧重、理解层面明显不同的,也是不协调;几个人发言不大均衡,但是只要开口,就能集中火力,突出共识,也是协调。
(6)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了解的事情及比较倾向的观点。但如果辩手恰巧在我了解的领域举出我不那么支持的理论、实例和观点,没有关系,我会根据你的现场表现,考虑你的论证的充分程度,而不会强求你真正说服我。反过来说,即便我私心支持的一方,如果辩手论证的太粗浅,也没法赢得我的支持。如果辩手无意间在某个专业领域给出了错误判断,没有关系,虽然原来想加的分加不上了,但也不会扣分。
(7)作为对(6)的例证和补充之一: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因此,根据以往经验,请避免用苏联教科书体系的所谓的哲学原理来争取我的支持。恐怕只能适得其反。在辩论场上简单地套用或者反对哲学原理,都没有任何好处。推而广之,脱离语境太远地套用著名思想家的只言片语,我也会当作没有听到。这样既不加分也不扣分,对大家都好。
(8)作为对(6)的例证和补充之二:我对偏左和偏右的政治、经济、文化立场都抱持一定的宽容态度,高呼民主自由,倡导普世开放,抨击专制腐败,或者坚持民族本位,抨击市场弊端,警惕国贼外寇,都没有问题,我都愿意听听。关键不在于我支持什么,而在于讲的方式和深度如何,能否打动我。所谓“说服”,不求“彻底”,看“程度”而已。
七、利弊和对错的辩论结辩词
手机对人是有害的。虽然手机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但是它对人类的坏处远远大于好处。由于许多人都对手机产生了依赖感,人们将其称为电子鸦片。手机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使人们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这不仅浪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使越来越多的人只愿意生活在网络世界中不愿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