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评委点评技巧和话术?

演讲与口才 2023-06-11 09:35 编辑:admin 180阅读

一、辩论赛评委点评技巧和话术?

第一、先向主办方表达敬意

这是一个礼节性的问题,主办方举办了本次活动,作为受邀的评委,理应表达尊

重和谢意。其实,不仅有必要向主办方表达敬意,也有必要向大会主席(主持人)、双

方辩手以及观众朋友们致以问候和敬意。良好的礼节将给辩手和观众们很好的印象,

这也是点评人素质的体现。

第二、最好有一些合理的对于辩题的分析

辩手们对于辩题的分析,因为已经有明确的观点倾向性,所以双方都会把辩题向

着有利于自己的一面解析,而这种解析其实有时候是在断章取义,偷换概念,一叶障目。作为一个点评的评委,有必要把辩题所指的真正合理的,事实性质的内容点出来,不带有任何倾向性,但是点评要让观众们觉得合理,“就是那么一回事”,“确实如此”,

可见评委们是认真思考过辩题的。

第三、最好要有高屋建瓴型的解析

何为“高屋建瓴”,就是指评委们能从厚重的历史,从权威的数据,从博大精深的

文化高度对于辩题进行理性的解析。一般来说,现代辩论赛所请的评委们要比辩论场

上的选手们有更多的知识积累和阅历,这个时候,从知识库中调出一些有高度的东西,无疑会彰显评委的学识和个人魅力。而一旦有着高屋建瓴型的解析,整个辩论赛实质

上又在评委点评的环节升华了一个档次。观众们看到的并不只是辩论之趣,也看到了

知识之趣,知性之趣,理性之趣。当然,这是一个跟评委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的方法,如果能有之是最佳的,如果没有也没有关系。

第四、点评不是宣布结果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有的评委点评就直接带着明显的倾向性,实质上等于告诉了

双方结果。这样的点评,第一,知道了结果,谁还认真听点评?因为辩手和观众们正被

二、1v1辩论赛流程及规则?

一、辩论赛流程 (由主席主持)

  1.辩论赛开始

  2.宣布比赛规则

  3.介绍评委及嘉宾

  4.宣布辩题

  5.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6.介绍参赛队员

  7.辩论比赛

  8.评委打分

  9.观众参与提问或表达自己观点

  10.宣布比赛结果

  11.评委点评

  12.辩论赛结束

  二、 辩论细则

  1.时间提示。辩论中,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计时员以黄牌提醒。用时满时以出示红牌终止发言,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陈词。阐述证据确凿充分,引用适当。

  3.开篇立论。立论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逻辑清晰,言简意赅。

  4.攻辩

  (1)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问答都要简洁明确。重复提问和回避问题均要被扣分。每轮攻辩中被攻的一方不得反问,否则扣分。不得以提问影响对方答辩完整性,不得以长时间答辩阻止对方提问。主持人有权终止一方超时的提问或答辩。

  (4)正反方选手站立完成第一轮攻辩阶段。攻辩双方任意一方落座视为完成本方攻辩,对方选手在限制时间内任意发挥(陈词或继续发问)。

  (5)每一轮攻辩阶段为1分30秒,攻辩双方各自不做时间设定,时间剩余30秒时,以黄牌提示,用时满时,出示红牌终止发言。

  (6)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作攻辩小结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作攻辩小结,限时1分30秒。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5.自由辩论。这一轮辩论,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先有正方任何一名队员起立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6.结辩。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会整体形式进行总结陈词,脱离实际,背诵事先准备的稿件,适当扣分。

  7.观众提问。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的表现算入比赛成绩。观众提出的问题先经2位以上规则评委判定有效后,被提问方才能回答。观众就自己质疑的问题进行自由提问,正反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出的问题,双方除四辩外任意辩手作答。一个问题的回答时间不超过1分30秒,如一位辩手的回答用时未满,其他辩手可以补充。(各队辩手辩论中可将资料集中在自制卡片上,发言时以备参考,但不能宣读事先已拟好的稿件或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图表或字板,在自由辩论时队员可以相互提供发言线索。)

三、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辩论赛分析?

1、金钱有限,所以无限的欲望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 钱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在现实中,却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上帝 金钱可以混淆是非,颠倒乾坤,所以说金钱是万恶之源。

2、 钱 作为一般等价物 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是社会资源的代表,社会需要它用来交换商品,但是它的好处仅此而已.而它的魔力却让人去犯罪,例子就不 多说了。

3、在西方中辞海中,金钱万能(Money talks )的翻译是金钱能说话。

四、辩论赛的详细规则?

一、辩论赛流程(由主席主持)

1.辩论赛开始

2.宣布比赛规则

3.介绍评委及嘉宾

4.宣布辩题

5.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6.介绍参赛队员

7.辩论比赛

8.评委打分

9.观众参与提问或表达自己观点

10.宣布比赛结果

11.评委点评

12.辩论赛结束

五、辩论赛正方评委如何点评?

1、点评首先要对比赛整体局势进行分析,比如双方大概的论证是否成立、攻击是否到位等。

2、需要讲解一下自己的判准,比如倾向论点。

3、作为评委对辩题的看法,以及期待,注意这里要和场上选手强调这个并没有纳入到比赛的评判之中,否则会被辩手质疑是否脑补过多影响评判。

六、正方反方辩论综艺节目叫什么?

辩论赛因为辩论赛是一种针对某一议题两方进行互相辩论的活动,其中包含积极阐述自己观点、严谨分析反驳对方观点的过程,这种活动可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说服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电视上,这种类型的综艺节目通常被称为辩论赛。辩论赛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有趣的娱乐,还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如何更好地进行表达和沟通。在各大高校,辩论赛也经常被用作一种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同时,在职场上,良好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习如何参与辩论赛也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能。

七、建党伟业情节赏析?

观看电影大片《建党伟业》有感:

看了电影《建党伟业》,感慨颇多,影片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涵盖了孙文创立同盟会、溥仪退位、袁世凯称帝,签订二十一条、张勋复辟、蔡锷讨袁、顾维钧巴黎和谈遇阻、陈独秀、李大钊领导五四运动,发动工人罢工、青年毛泽东成长、共产国际成立、共产党核心领袖留法直至共产党成立……,这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了上百名重要历史人物,展开了一段纷繁复杂、风起云涌的史诗画卷。影片大场景大制作大气魄,的确不凡,光观众熟知的明星就有上百位,有的只有一两句台词一两个画面。

而这些大牌明星的加盟,不仅将更多的观众吸引进电影院,更是解决了历史片中“小角色大人物”的尴尬——历史影片中的小角色也许只露了一面,却常常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种不一般的配角随便找个小演员来演实在压不住阵脚啊。

凭心而论,影片确实拍得很不错,尤其看到最后五四运动学生上街那一段,愈加感慨,差点感动得热泪盈眶,实在是很久没有的感动了。

但还是有几处细节,让我在感慨之余又大感遗憾。

首要一处就是影片中陈独秀等新文化干将对于封建势力以及旧观念的论战,说实话,冯远征成功地塑造了陈独秀,吴彦祖饰演的胡适也基本成功,可惜的是,这一切似乎都让编剧的台词给毁了,因为静下心来听论辩各方的思路和表达,实在让人尴尬:正面人物,或者说站在历史进步一面的言论实在是情绪大于理智,哗众取宠大于以理服人,反之,守旧退步一派的言辞倒是逻辑清晰,条理清楚,甚至在今天听来也促人反思,乃至发人深省。

试举胡适与辜鸿铭在北大图书馆的辩论为例分析,当时两位才俊在围绕文言与白话展开辩论,实则是谈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优劣势,深层次也谈到了该坚持孔学还是师从外国的问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自然是进步积极和正面的,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无庸再多言,但究其辩论本身却恰恰相反。

先看辜鸿铭的言辞,“陈(独秀)先生大言不惭,借推崇新文化,埋葬旧文化之名,将国人近代之磨难,归罪于孔家旧学。试问,两千年前之孔子何罪于今人哪?”这段话没什么分析和理论,看不出水平高下,但提出的问题即使今天看来也是发人深思的——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近两百年的屈辱,难道真的都应该归罪于孔学儒教吗?

接下来,有学生提出“孔子之学已经难以用于今日,对这一状况难道视而不见吗?”针对这一问题,辜鸿铭的表述就大见出彩了。他回答:“孔子教人之方法,就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今日仍是,不会三三得八,自家算术不精,将题目算错,却怪发明之人,毫无道理。”这番话,不得不承认比喻精当,逻辑清楚,很难辩驳,而且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我们即使多了近百年的经验和智慧,也不得不承认这番话基本是正确的,今天国学热一再重现,孔子学院全球开花,甚至领导人还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总不能说都是历史倒退的表现吧。因此,影片中陈独秀也评价“虽是诡辩,但也难掩其才华”。

然后影片中的胡适先生就站起来与之论辩,原以为才高八斗的适之先生要三言两语揭示其“诡辩”之所在,给学生黄钟大吕堂堂之音,可结果,唉。

请先看胡适先生的言论。“文化总该革新的,因为时间总在前进。有人讲文言文文雅古朴,白话文粗鄙不文。我们说科举误国,误在八股。八股文做得再好,不通新学,便不堪实务,不会做事,只会考试。我们的国家急需实务人才,脚踏实地,强健国力。”

通篇观点众多,思路不断跳跃,从文化革新到文言白话,再到科举八股,最后谈实务人才。除了第一句说因为时间前行,因而文化也当革新,好歹有点因果逻辑之外,通篇基本没有分析只有口号,而且很多话跟辜鸿铭先前的论题毫无关联。尤其是批判八股那段,指责不通新学只会八股的人“不会做事,只会考试”,话倒是不错,不过倒更像在批评我们当下绝大多数大学专业的学生现状,最后文章落笔“脚踏实地,强健国力”,固然振聋发聩,但似乎不是在谈论新文化旧文化问题,而是在对影片中台上台下的老师学生做自我批评——我们有空在这坐而论道,不如早点脚踏实地做点实事,此之谓“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问题”?

后面一段,针对漂亮女学生关于文言和白话的问题,吴彦祖饰演的胡适,的确明星范十足,优雅俊美风流倜傥,但作为学者来看,学养似乎就差好大一节了。影片中的女学生认为文言比白话更简洁,并举了“无能为力”一词为例。

老实讲,在已经普及白话文的今天来看,这个女学生的观点基本没什么问题,文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确比白话更言简意赅,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女学生的话有瑕疵或者漏洞的话,应该在于她举的例子,“无能为力”实为成语,而语言中是否运用成语,其实并不是文言和白话的分歧或者说核心分歧,因为文言中固然成语良多,白话文中也可以大量使用成语。结果,影片中的胡适先生,不但没指出这一问题,却要非要为一展口才而颠倒黑白,硬说白话其实比文言更简洁,并充满小聪明地说,同样的意思白话只要三个字就够了,那就是——干不了。这番言辞居然还引起一阵掌声和女学生的爱慕崇拜,实在让人困惑。其一,“干不了”能替代“无能为力”的全部意思吗?

比如,我们说,现在社会风气不正,看着社会上很多不和谐的行为,虽然明知道不好,但除了发发牢骚外,真的是无能为力。请问,这里可以换成“干不了”吗?恐怕有些为难吧。“无能为力”,意指不能施展力量。不能者,常常有两层含义,一是无力而不能,二是有力然也不能。“干不了”只能表达第一层意义,第二层意思就真的无能为力了。

更要命的是,还是这位英俊帅气的胡适先生,在大贬语言中的成语作用之后,在后面的情节中自己反而大量使用,比如“亦步亦趋”“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无济于事”等等成语,如此出尔反尔,大打自己耳光,实在让人尴尬。

凭心而论,编剧在写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这些新文化干将的台词时,一定也是煞费苦心,大感为难,并非他们的思维多么高深难以复制,而是当时这些文化干将大才们的很多观点很多言论,以今天的眼光客观来看,其实是大可商榷,甚至是有失偏颇的。

当然,原因并不在于我们今天多么有高明,而当年的陈独秀、胡适等水平不够,关键在于鲁迅先生关于开窗户和拆墙的理论,也即是矫枉者必过其正,否则根本纠正不过来,因此,鲁迅先生打过这个比方,说你要在墙上开个窗户,所有人都反对,你也开不成,但如果你说要把墙全拆了,大家吓一跳,经过商讨,墙是不让你拆的,但可以开个窗户,因此,在中国,你要开窗户就一定要说成拆墙,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来,当时的新文化干将的很多言论和观点,今天看来的偏颇,其实很多并不是他们水平的问题,很多是有意为之的结果,目的在于可以在当时的中国开一个窗户,批判文言是如此,批判孔学也是如此,但今天我们通过影片反映当时的情景,来表现他们的积极正面和进步,似乎在选择言论观点时要更加注意取舍,少选择一些本来就过激的言辞,避免适得其反,褒奖变贬低,让我们今天看这些原本应该出色进步的人士时,反而为这些台词而尴尬,怀疑,甚至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