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论辩术对我们的辩论有什么借鉴意义

演讲与口才 2023-06-30 12:16 编辑:admin 88阅读

一、孟子的论辩术对我们的辩论有什么借鉴意义

孔孟之道中,孟子:法家学说的代袁法家讲的是法理人情有理有据所以在辩论中彼有用

二、孟子的智慧辩论的目的和意义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阐明了“人和”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 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三、孟子常用的辩论技巧

《许行》一章孟子与信奉农家学说的陈相关于社会分工问题曾有过一番辩论。

反驳了对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主张。在辩论中,孟子惯于长驱直入,穷追不舍。首先问明许行一切生活资料的来源,以见社会分工的必要;再进而论治天下之不可耕且为,列举尧、舜、禹、稷所以不暇躬耕之故;然后斥责陈相背师说而学许行之道为用夷变夏,“下乔木而入于幽谷”。声色俱厉,气盛言宜。层层进逼,直到论敌彻底缴械,充分表现出了他刚建的谈锋和如虹的气势。

四、孟子的辩论术

卫鞅赢了

《大秦帝国》中孟子、卫鞅的辩论

孟子卫鞅辩论场景还原

孟子:如此法家,乱世之学也!

卫鞅:大谬!孟夫子如此断言,大谬!

孟子:立论当有理有据,足下无端指斥,何其浅薄哉!

卫鞅:夫子大谬,凭据有三。天下学派皆有分支,夫子断章取义,以术治派为法家全貌,此其一;法家三派,其根同一,皆以认同法治为根本,而在推行中各有侧重。夫子无视法家根本,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此其二;法家术治派,是在行法根基之上着重整肃吏治,强化查勘官吏,与搬弄权谋有天壤之别。夫子有意抹煞根 本,其论断之轻率无以复加,此其三。

孟子:法治成家成派,老夫未尝闻也。苛政猛于虎而已,何足论之!

卫鞅:夫子论学先定罪,不足道也。卫鞅唯告夫子,天下治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法治也好,人治也好,谁能融入大争潮流而强国富民,谁便是正道!否则便是空谈大道贻误天下,必将为大争之世所遗弃。

孟子:人性本善自有法、墨、兵三家而沦丧。不亦悲乎!

卫鞅:夫子立论无据,人性本恶!

孟子:老夫愿闻足下性恶之说,以为世人鉴戒。

卫鞅:恶,人之本性。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后正。 以法治防范恶意,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孟夫子空言性本善,将治世之功归于人性之善,将乱世罪孽归于法墨兵三家,无非是 要重申仁政、人治与复古之论,回到夏商周三代!此乃纵容恶行,蒙蔽幼稚,真正的大伪之言!

五、孟子的智慧辩论的目的是

《孟子》是儒家经典代表作之一,由孟子和他的弟子们记录并整理完成的,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

《孟子》书中体现了孟子的政治观点和治国思想。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还主张“德治”,并提出了“仁政”的学说。书中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逻辑严密并长于辩论,自南宋以来,一直作为科考的内容。

六、孟子在辩论上的三个特点

《孟子》七篇基本上是语录体,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理。

它写作的一个最突出特点是气势充沛,一部《孟子》,几乎都是气势充沛的辩论文章,其辩论气势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滔滔不绝。《孟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运用浅近平易、准确生动的比喻。据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一章中,有九十三章共使用了一百五十九种比喻,说明它使用比喻很普遍。

七、孟子最擅长的独特的辩论技巧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

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式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八、孟子的智慧辩论的目的观后感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这句话所说的背景是这样的: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刚刚打了败仗,被迫迁都,儿子也被迫做了人质。所以,想要马上使国家强大起来,并且要复仇。他急于得到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的人才,所以,见到孟子之后,直截了当地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我的国家,一定能有办法使我的国家得到实利吧?”

孟子看到梁惠王没有看到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而是以急功近利为目的,所以很庄重地对梁惠王说:“您为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本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如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富贵险中求,道义放两旁。”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以上的说法更乐意接受,不仅会嘲笑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迂腐,与孔子一脉相承的孟子,在梁惠王急切需要利益的时候,却大谈什么仁义,也是很不识时务。

“义”与“利”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有的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有的人坚守“义字当先”,乃至“舍生取义”。

尤其在当今社会,人们都在竭尽全力追求物质外在的东西,而有这样一群人在向内追求心灵的圆满,成为社会的一股清流。当然是有人肯定、点赞,也有人不太看好,认为故作清高。

在2020年5月14日,我在公众号上写了《依道而行,打造战斗团队》的感悟,引起了群内关于“义”与“利”的交流分享:

周先生:“中国传统文化在时间上先于资本主义商业文明,两者讨论的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两者的理论内核并不兼容。硬要放在一起,不会有新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只有在扬弃二者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周先生:“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人们自我修为,舍身取义。但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这两者是不可调和的。”

沈先生:“中国古人有智慧,中庸之道就可以解决不可调和的两者。但中庸之道绝不是老好人、和稀泥。”

沈先生:“在东、西方世界里,这样的问题,都给出了答案:西方就是《圣经》里的马太效应;东方在《道德经》里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喻先生:“ 在中国文化里,‘利者,义之和也’,现在也有人表述为‘义者,利之和也’,中国文化试图将义、利统一起来,这种观点如何推演到今天的市场经济中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入探索的问题”

阳明先生说:“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有人会把“义”、“利”对立起来,好像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其实关于此类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出了答案:

老子《道德经》第3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意思是: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仪、制度,是缺乏忠信与诚实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道”是根,“礼”【利】是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在老子看来“道、德、仁、义、礼”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舍本求末。而且对现代企业经营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比方一项事业创业之初,都是兢兢业业地为他人服务,因为自己一无所有,只有为他人创造价值才能立足,所以在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份忘我,全力以赴地帮助别人,这是暗合“道”妙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德”的层面,事业就有大小厚薄的区分,客户的利润有的高,有的低,对老客户因为贡献少,就会有所冷落、怠慢;

第三个“仁”的层面,公司形成一定规模以后,与同行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重点从关注客户到竞争对手,为了竞争而竞争,忘记了客户的利益,公司的格局境界逐渐降低;

第四个“义”的层面,竞争指向内部,发现股东、高管之间发生产生矛盾,出现“拉帮结派”、“兄弟分家”的情况,就到了“义”的层面;

第五个层面,到了“礼”的层面,礼就是礼貌、制度、规范,面对利益的冲突,就建立各项制度规范,但人们已经忘记初心,遇到风雨,事业就会分崩离析。

老子从“道、德、仁、义、礼”五个层面解读一项事业的“周期律”,很多事业就很难跳出这个“周期律”。一个企业从最初地兢兢业业到最后地分崩离析,其根本原因是小我,"小我"与"小我"碰撞时就很难超越,“放于利而行,多怨!”

只有去除"小我",成就"大我",才能打破"周期律",螺旋攀升。

“义”与“利”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孔夫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华文化时,千万不要死搬教条,被文字表面的意思束缚了。我们如何面对利益呢?谨记孔夫子的另外一句教诲——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依道而行,才能天长地久!

九、孟子的智慧辩论的目的是什么

孟子的辩论方式,堪称中国的“语言艺术”,十分耐人寻味。

指点江山

读起东周时期的百家著作,笔者时常折服于思想家们的辩论方式。这些哲学家的言谈往往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巧妙地以各种语言陷阱因势利导,达到宣扬思想的目的。这种辩论方式,堪称语言艺术,十分耐人寻味。

《孟子·梁惠王章句》里记载了一段孟子与齐宣王之间的对话。作为客人的孟子,夸奖齐王喜好音乐,认为这对于齐国而言是一件幸事。齐王认为孟子谬赞了自己,于是,连忙解释说自己喜欢的是“世俗之乐”,绝非“先王之乐”。